现代汉语状语标志“地”的隐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现代汉语状语标志“地”是一个多功能标志。本书旨在通过对“地”的隐现规律的探究,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的功能。在方法上,本书以不同的实词和短语为主要考察线索,层层分析“地”在与各类实词组合时存在的隐现现象。通过从描写到解释的思路、从汉语到跨语言比较的途径,对“地”的性质进行系统、深入的描写、分析、比较和解释。

本书认为“地”在语义上是一个关系性的描写性标志,在语用上是一个凸显修饰项的语用标志。这两点是“地”其他性质的源头。从语篇功能看,“地”具有提升谓词成分可及度的作用。在状语标志“地”的隐现诸因素中,首要因素是状语的性质,描写性状语才有可能牵涉到与标志“地”的组合问题,而限制性状语一般不和“地”组合。在描写性状语中,当状语指向主语或宾语时,状语标志“地”的使用往往带有强制性;当状语指向谓词核心时,状语标志“地”的隐现就自由得多,可隐可现。对比两种表达的效果差异,本书认为这种差异出现在语用层面:当需要凸显状语时,状语标志“地”就出现,而无须凸显状语时,状语标志“地”就不出现。

双音节副词与“地”是否可以组合的情况较为复杂,除关联性副词和描摹性副词之外的各个语义小类中都存在可以与“地”组合的副词。绝对地说某一小类副词不与“地”组合,这一观点是不成立的。只有从语义小类之间构成的连续性关系着手,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此外,双音节副词与“地”的隐现还受到韵律因素和语篇因素的干扰,但这一问题不作为本书论述的重点。

在短语层面,通过对四类短语的考察,本书得到了量词短语内部描写性强弱的连续统。通过对比况状语、固定短语和主谓短语的考察,本书发现与“地”的隐现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主要是描述性功能与陈述功能的差异。只具有陈述功能的词语比具有描述性功能的词语作状语时更需要“地”的组合。

通过语言比较,本书认为“地”有组块完成的标志功能。这个功能优势导致了人类语言中后缀多于前缀的总体倾向。

进一步比较定语标志和状语标志的功能,本书发现了有较强倾向性的“深度—标志”对应律:一个成分的位置在其所处的结构中镶嵌越深,越容易省略某些表层标志。这一倾向与“地”和“的”的性质密切相关。

以音素多少为衡量标准得到的“标志度”概念可以用来表示标志成分的复杂程度。通过对施—受格标志的跨语言比较,本书进一步提出了“标志度向心递减倾向”,并从功能上对此进行了解释。这是一条极易受到干扰的倾向性假设。这一概念和假设的提出,有助于从形式编码的角度全面考察句法和形态两个层面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