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宋代浙江乡镇志书的起源
目前可考知的最早出现的乡镇志书为梅尧臣编纂的《青龙杂志》(已佚),其成书年代约在北宋中期的嘉祐五年(1060)之前。[2]此后又有林鉴所纂《续青龙志》(已佚),其成书年代或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初期之间。[3]由于这两部乡镇志书目前都已亡佚不见,我们无法得知其编纂体例、体裁与篇目构架的具体情形。但仅就其志书命名来看,似有唐宋时期史料笔记著述体例的意味,因此推测,这两部乡镇志书文献有可能较为接近史料笔记的体裁,其作为地方志书的体例尚未完全成熟,仍具有杂史著述的文献性质。这种情况,也是与方志发展史上北宋时期的地方志书体例尚未完全定型,仍在图经与定型志书之间有所变动的历史特征相适应的。
1.名目与数量
宋代乡镇志书的起源,与作为基层社会经济中心的乡镇、市镇之兴起有着密切的关联。[4]目前可以确切考知的浙江宋代乡镇志书共有四种,现仅存一种,其名目分别为:①罗叔韶修,常棠纂宝祐《澉水志》八卷,南宋宝祐四年(1256)成书,现存;②张即之纂《桃源志》,卷数不详,南宋后期成书,已佚;③沈平纂《乌青志》四卷,南宋末年成书,已佚;④沈平纂《乌青拾遗》,卷数不详,南宋末年成书,已佚。浙江地区的四种志书皆成书于南宋后期。对比同时期的志书分布地域,上海湖南各两种(皆佚)、福建一种(已佚)。浙江地区合占宋代乡镇志书的近二分之一比重,成为已知宋代乡镇志书最为集中的地区。这个特点在后世乡镇志书发展过程中一直得以延续,明清时期的浙江地区,同样是乡镇志书编纂数量最为集中以及修志活跃程度最高的地区所在。
其中常棠的宝祐《澉水志》是现存最早的乡镇志。[5]澉浦置镇于唐开元五年(717),位于海盐县南部。南宋定都杭州后,“四方百货所凑,澉为近畿,而舶由龛赭入钱塘阻于江湍,以收舶澉濡为便,番货因而毕集”,澉浦港作为国都临安名副其实的外港和南宋政治的象征,取代了杭州的对外贸易地位,成为我国东南一大外贸港口。《澉水志》由罗叔韶修,常棠纂。罗叔韶,字仪甫,四明人,以胄小登太常第,绍定三年(1230)授澉浦监镇。常棠,字召仲,号竹窗,海盐人。隐居不仕。成书的年代处于南宋中晚期,当时是澉浦历史上最繁华、最鼎盛的阶段。常棠曾对澉浦镇尹(即镇长)罗叔韶说:“郡有《嘉禾志》,邑有《武原志》,其载澉水之事则甚略焉,使不讨论闻见,缀辑成编,则何以示一镇之指掌?”罗叔韶钦佩常棠的见闻与学识,支持他编纂澉浦镇志,于是常棠开始收集有关档案史料,从宋绍定三年(1230)开始著述,历时26年之久,直到宋宝祐四年(1256),《澉水志》才最终成书。
罗叔韶《澉水志序》云:“澉水斗大一隅,厥土斥卤,凡邱源之流峙,税赋之重轻,道途之遐迩,聚庐之众寡,与夫选举名数,先贤遗迹,素乏图经,茫无可考。叔韶效官于兹,甫及半祀,正欲搜访舆理为纪载,吏事鞅掌未暇也。竹窗常棠字召仲,寓居是镇,一日告余曰:郡有《嘉禾志》,邑有《武原志》,其载澉水之事则甚略焉,使不讨论闻见,缀缉成编,则何以示一镇之指掌,于是正订稽考,集作一经,名曰《澉水志》。”常棠序云:“绍定三年,镇尹罗仪甫属余撰《澉水志》虽时编集大略,而仪甫满去,竟勿遐问。逾七八政,粤岁既久,订正尤详。因日边孙君来此,听讼侵长,遇事练熟,虽镇场废坏,非畴曩比然能公谨廉敏,明烛隐幽,才干有余,趋办自足。爱割己俸,售募镌行。水军袁统制闻而喟然曰:是书不刊于镇税全盛之前,而刊于镇税凋弊之后,甚可嘉矣。锐捐梓料,肃赞其成。噫!《元和郡县志》丞相李吉甫所制也,后三百余年,待制张公始刻于襄阳。今余所编《澉水志》后二十七祀,权镇孙君即镂于时阜,则是书之遇知音,又不大可庆耶。”
浙江宋代见于著录的四部镇志中,属湖州地域的两部,即《乌青记》和《乌青拾遗》。两书皆为宋末沈平所纂,均属二镇合志。乌镇旧属湖州府乌程县,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两镇中隔车溪,而又联成一市,经济、文化方面又不能分隔,故合称乌青,以此作志。所载皆两镇事迹和沿革,反映当地的风土民情,以及缙绅冠盖的显要。嘉靖《乌青志》作者陈观云:“乌青镇特嘉湖接壤境耳(按,乌镇属乌程县,即今吴兴县,青镇属桐乡县,中隔东溪,两镇联一市,故合称乌青),向亦有志,盖襟末镇人沈平东皋所作也。所载皆两镇事迹之沿革,民风土俗之繁荣,缙绅冠盖之显要,用识一时之盛也。”此志约佚于明末。虽难考原貌,但因明嘉年间陈观续修镇志,曾对该志“乃于暇日校正之,仍增入国朝人物土产,事迹及前所载之碑文……类成一帙”。后万历年间修镇志又引用《嘉靖志》,而现《万历志》尚存,这样就保存了该志的一些材料。从内容上看,已具有后来镇志规模。
2.体例与内容
关于宋代浙江乡镇志书的特点,目前只能从仅存的南宋常棠编纂的宝祐《澉水志》来进行探究。南宋时,由图经到方志的定型已基本完成。《澉水志》即以“志”为名,在编纂上采用了分纲列目的纲目体形式,横排门类,以事系目。全书8卷15门。书前有罗叔韶及常棠序和《澉浦所全图》。卷一为地理门(沿革、风俗、形势、户口、赋税、镇名、镇境、四至八到、水陆程),卷二为山门(湾附),卷三为水门(堰闸),卷四为廨舍门、坊巷门、坊场门、军寨门、亭堂门、桥梁门,卷五为学校门、寺庙门、古迹门,卷六为物产门(早稻名、杂谷、货、花、果、菜、竹、木、药、禽、畜、海味、河味),卷七为碑记门,卷八为诗咏门。8卷44页之书,正文仅1.1万余字,篇幅精炼,内容却详今略古,十分丰富,保存了南宋海外贸易重要港口——澉浦镇的许多珍贵资料,志中有关市舶场、蕃舶骈集流通吴浙等记载,为研究宋代海外贸易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从体裁运用上看,该志卷首有图(即《澉浦所全图》),无人物传记,全篇门类皆为书志体,属于兼备图、志两种体裁的志书。宝祐《澉水志》以这种纲举目张的编纂体裁与篇目框架,对南宋时期澉浦镇的历史、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记述,其编纂体例稳当,篇目设计得体,语言叙述凝练有法、详略得当,与南宋“临安三志”在编纂上具有一致的风格与特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宋代名志。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其为:“叙述简核,纲目该备,而八卷之书,为页止四十有四……可谓体例精严,藻不妄抒者矣。”[6]清代学者周中孚亦评价此志为:“叙述赅括,体例谨严,而文尤雅洁。盖为一镇作志,自不能多所搜采,故以精简出之。”[7]清嘉庆间修《马陆志》,其作者即“循《澉浦》遗,发凡起例”。钱大昕曾以此书作范式衡量《续外冈志》,称:“予尝读常棠《澉川志》,窃叹澉川海盐之一镇耳,而未尝不与乐史之《寰宇记》、王存之《九域记》、欧阳忞之《舆地广记》并传,然则著书之君子,当务为其可信可传,固无事驰骋哉外,转致穷大而失其居矣。”所以一直以来宝祐《澉水志》都被奉为编纂乡镇志书的典范之作,对后世乡镇志书的编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