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开始“作”了
郡县制确定了,接下来,就要按照郡县制的管理特点对百姓进行治理。首先将百姓的称呼统一更改为“黔首”。
为什么叫黔首呢?我们不妨把这两个字拆分后进行分析:“黔”字由“黑”和“今”组成。“黑”指黑色,前文中我们说过,秦朝是水命,崇尚黑色,老百姓日常身穿黑衣服、头裹黑头巾出门;“今”的意思是“当面的”。“首”指人的头部。“黑”“今”“首”结合在一起便有了“戴黑色头巾出门见人”的意思。
从“黔首”这个名字可以看出,秦始皇对他的万世基业用心良苦,只是用错地方了,用到封建迷信上了。正像现在的一些贪官,被政府批判为“不信马列,信鬼神”,结果栽了跟头。
为了庆祝实施郡县制的伟大胜利,秦始皇特别恩准百姓与亲朋好友聚会畅饮三天。有人可能好奇,聚会还要恩准啊?
是啊,这也要恩准!按照当时的秦朝法律规定,老百姓平时不能随便聚在一起,更不能三人以上聚会吃喝。所以,对于这次特别恩准,百姓们甭提多高兴了。但玩得正嗨呢,朝廷突然传达三项诏令:
一是老百姓要把家里藏的金属制品统统上缴,用来熔化铸造十二铜人,每尊重达二十四万斤,剩下的制成乐器。二是全国各地豪强总共十二万户即日起集体迁往首都咸阳,被政府密切监视居住。三是全国地势险要的地方,比如过去诸侯国之间往来经过的关隘、出口、城堡等防卫设施,必须拆除。
为什么要下达这三项诏令呢?秦始皇主要是担心诸侯各国的百姓思念故国,造反闹事,通过上述手段来管控风险。毋庸置疑,这些手段对防范百姓造反还是有作用的,但与此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收缴了大部分金属制品,不但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麻烦,还使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变得低下,不利于发展经济。地方豪强都被迫迁往咸阳,长途跋涉,背井离乡,人生地不熟,一旦返贫,不利于社会稳定。拆除地方城墙等防卫措施,虽然能从形式上防止地方势力割据一方,但不利于防范盗贼流寇。这些负面影响导致百姓怨声载道,为后来群雄造反奠定了人心基础。
但秦始皇当时可没想到这些负面影响,他感觉这样挺好,令行禁止,好不威风,天下好像也从此太平无事了。于是,他就开始变着法找乐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开始“作”了。怎么“作”呢?
很多有钱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在发达后的第一件事往往是置办房产,然后再娶几个美女老婆,生一大堆孩子。秦始皇贵为皇帝,也未能脱俗,而且变本加厉,更加“高大上”。
首先,他对自己的宫殿不满意了。以前的宗庙、殿堂、园林都是先秦时期留下来的,在渭河南边,早都玩腻了。现在六国已经荡平,秦始皇便派能工巧匠考察六国宫殿,把那些最好的建筑物画成图样。他亲自做总设计师,认真筛选,按照最满意的设计图样仿制建造六国宫殿。
六国宫殿可不是小工程,规模宏大,需要大量土地。秦始皇大笔一挥,拨出一块空地,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审批手续,秦始皇说建在哪里就建在哪里。地块选在了咸阳北边,南到渭河,西到雍宫,东到泾河和渭河的交汇处。
不久,六国建筑拔地而起,有殿宇,有楼阁,有亭台,有园林,美轮美奂,绵延不断,层出不穷。为了适合各种天气玩耍,避免风吹日晒雨打,宫殿上面还特意建造了相互贯通的连廊,下面修筑了蜿蜒曲折的道路。宫殿完工后,秦始皇将六国的美女、乐器、奇珍异宝安置于其中,让每处都有美女侍候,每处都有音乐响起,每处都有珍宝把玩。
这样玩了一年多,秦始皇有点腻了,嫌地方太小,又下令在渭河南边增添宫殿,取名叫信宫。后来感觉名字不够大气,改名为极庙,象征天极星。
从极庙到骊山之间,又造了一座超大的宫殿,也就是甘泉前殿。这座殿通过一条甬道直接通到咸阳宫。
什么是甬道呢?所谓甬道,是指两边建有围墙的道路。这种道路既可以防范闲杂人等干扰,也能增加帝王的优越性和神秘感,很实用,只是太过奢侈。
搞得如此穷奢极欲,按说秦始皇应该满足了。但是,他哪里是位容易满足的主啊?很快他就厌烦了!
于是,秦始皇打算出去走走,巡游天下,看看自己亲手打下的大好江山。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腰都快累弯了,图个啥?不就是为了这大好河山吗?
巡游天下确实不错,既可以游览风景名胜,陶冶情操,又可以熟悉各地风土人情,向天下人昭示自己的文治武功,震慑四方。岂不一举两得!
只是秦始皇身份特殊,九五之尊,一国之主,出巡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什么安全保障、饮食起居、花天酒地、国家政务等乱七八糟的事一样都不能少,全都必须准备周全才行。想想,这得是多么庞大的一支队伍啊!
不说这些,仅道路交通就是个大问题,不像现在,有汽车、有高铁、有飞机,想到哪里分分钟的事。那个时候,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莫过于马车,道路都是泥巴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
那么,怎样才能让秦始皇舒舒服服地出去巡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