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官越做越大
原来,秦国关中连续多年大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韩国便派水利专家郑国前来游说秦王嬴政,说只有修一条大型灌溉水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关中干旱的问题。秦王嬴政信以为真,当即任命郑国负责灌溉水渠工程的建设工作。
其实,郑国是一个间谍,身负政治任务,也就是以修建水渠的名义,大肆挥霍秦国财力,最终达到“疲秦”的目的。谁料没过多久,郑国的真实身份就被秦王嬴政获悉。
秦王嬴政那暴脾气,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不但把郑国抓了起来,还迁怒于所有在秦国做官的外国人,也就是客卿一类人,并下了所谓的“逐客令”,将客卿全部赶出秦国。而李斯正是这类人中的一员,因此也受到了牵连。
李斯闻讯,内心无比焦灼。刚刚崭露头角就半途而废,能不心焦吗?看到很多客卿同僚一边埋怨时运不济,一边收拾行囊准备回老家,他心有不甘,于是连夜奋笔疾书,写就了一篇上书,对秦王嬴政进行劝谏。这篇上书是历史名篇,流传千古,后人称之为《谏逐客书》,至今都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背篇章。
文章开宗明义,反对“逐客令”,接着先谈历史,再谈现实,论据凝练充分,权衡利害,正反论证,进而说明“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内容逻辑严密,雄辩滔滔。
秦王嬴政看完后,被深深打动,不但收回了已下发的“逐客令”,恢复了包括李斯在内的大部分客卿的官职,还释放了农业间谍郑国,让他继续担任郑国渠工程的设计施工负责人。为此,郑国感激不尽,弃韩投秦,最终不负所望,修成水渠,造福关中百姓。
通过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是一个有胸怀、有远见、识大局的帝王。跟着这样的领导混,只要有真才实学,一般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李斯才智过人,自然官也就越做越大,在秦始皇荡平六国时,他已经成为朝廷九卿之一,官居廷尉,掌管全国司法工作,可以说是手握实权。而现在,丞相王绾一伙人建议学习古人,继续实施分封制,搞得秦始皇很被动。而李斯对分封制向来是嗤之以鼻的,他主张中央集权制,当他窥探出秦始皇反感分封制那一套时,便趁机率领另外一伙人跳了出来。
在朝上,李斯义正词严地对王绾进行了反驳:
你们这些人的提议是误国误民,蒙蔽陛下!当年周朝就是采用你们说的这套办法,结果如何?开始还可以,后来呢?各国之间互相攻打,抢夺地盘,最后周天子也管不住了,导致周朝灭亡!如今,天下刚刚被陛下费尽心血平定统一,老百姓刚刚过上太平日子,你们这些人却为了个人私利又想玩这一套,难道想要秦朝重蹈覆辙吗?居心何在?
秦始皇边听边频频点头,这番话无疑说到了他的心坎上。王绾这伙人看秦始皇态度暧昧,面面相觑,场面一时陷入尴尬。
李斯见好就收,话锋一转,语气平和地接着说道:“不如大家都吃国家俸禄,安享太平,别再要什么裂地分封的虚名了,以后国家还是由朝廷统一管理比较好!”
秦始皇一听,认为李斯这人真心不错,深知朕意,不但把王绾这帮老家伙的提议给否了,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才难得啊!于是,还没等到有人跳出来反对,他便装模作样地表态道:“李斯的建议很有道理啊!天下百姓之所以常年受战祸侵扰,正是因为诸侯国互相争斗引起的啊!朕如今好不容易统一了天下,为天下苍生谋得了太平,怎么好再按照周朝的陈规弊制进行呢?难道又想陷百姓于水火吗?必须改革!”
这就是定性了,谁还敢再废话?都低头不语。最后,秦始皇指着李斯说道:“李斯,就按你说的办,抓紧时间研究一下,把具体实施方案报上来!”
王绾这帮老家伙被搞得灰头土脸,扫兴而归。秦始皇因为有了李斯等人的支持,才不会再考虑他们的感受呢,高高兴兴地回了后宫。
李斯接到新任务后,激动不已,赶快回去召集人,按照秦始皇的要求,进行顶层设计。经过反复设计论证,最终将建国方案确定为郡县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管理。
其实,郡县制并不是李斯的发明创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地方就已经施行了,只是还没有在全国大规模推行过。因为没有过,所以困难非常大,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还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固有管控模式和利益版图,政治阻力可想而知。但郡县制是李斯的政治理想,又有秦始皇做后台力挺,排除万难也要搞定。
按照郡县制的顶层设计,全国行政管理体系划分为三级:第一级是中央;第二级是郡;第三级是县。
中央一级最高长官是皇帝,也就是秦始皇,下面设置“三公九卿”辅助皇帝。
所谓三公,包括:丞相,负责全国行政方面的工作;太尉,负责全国军事方面的工作;御使大夫,负责全国纪检和监察方面的工作。
所谓九卿,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别掌管国家礼仪、禁卫、宫门、车马、司法、民族、宗室、财政、税收等工作,有点像现在的几大部委。
中央之外,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相当于现在的省,后来增加到四十郡,每郡设置守、尉、监:“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省委书记,负责郡内政务;“尉”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或政委,负责郡内军事;“监”相当于现在的省纪检委书记,负责郡内纪检和监察。
郡下面又设若干县,每县设置令、尉、丞:“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或县委书记,负责全县政务;“尉”相当于现在的县武装部长,负责全县军事;“丞”相当于现在的县公检法司,负责全县治安和司法。
县级及县级以上官员一般都由朝廷统一任免;县级以下人员一般由民间选出,有点像现在的基层民主选举。
县下面设置乡、里、亭,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其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
“乡”相当于现在的镇,工作由民间推举的三老、啬夫和游徼负责:三老掌管教育风化;啬夫掌管诉讼税收;游徼掌管社会治安。
“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工作由民间推举的里正或里典负责。里正或里典相当于现在的村主任或村支书,主要负责管理村内日常事务,组织农业生产,在村内很有权威,像土皇帝一样。
“亭”是治安组织,不是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派出所。十里一亭,设有亭长,主要负责约十个村的治安工作,遍布于乡镇的各个重要地段。后文中我们会写到刘邦,他就是亭长出身。
李斯的这套郡县制与我们现在的行政管理体系相似,形式上稍有区别,本质上都是为中央集权制服务。
郡县制确定了,接下来,就要按照郡县制的管理特点对百姓进行制约。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