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中文电子邮箱163.net
1997年下半年,丁磊对张静君说,“咱们一起经营一个像Hotmail那样的免费电子邮箱怎么样?”广州电信局拿电信的资源投入,网易则投入设备和软件,一定能赚钱。丁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建议书写明,一过试用期,每个邮箱每个月收费10元。张静君对丁磊的建议很感兴趣,但这个建议在电信局里没有通过,无论张静君怎么样费口舌,电信局的领导还是不同意。
张静君前后打了12次报告都没有结果,但她又觉得这是一个好项目。最后,张静君决定由她担任负责人的广州电信三产公司——飞华投资了119万元,包括5台服务器和丁磊的软件,做容量为30万份的免费电子邮箱,以不与网易拆账的方式进行。这是飞华在1998年之前最大的一笔投资。
按照丁磊的算法,销售给163.net第一套软件的时候,网易几乎没有赚钱。当时对方购买163.net,连硬件才花了100多万元,而且其中的硬件和数据库系统占了75%,网易所得在除去税后利润很少。但丁磊还是认了,因为他需要一个样板。另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是网易50万元的注册资本,整个账面没有多少资金了(据说只剩下2万元),需要联系业务,盘活整个公司。
1998年3月16日,国内第一个全中文页面的免费电子邮箱系统www.163.net开始提供服务。谁都没有想到,网友们的反应竟是那么强烈,注册用户数量以每天2000人的速度在增加,在短短半年时间内达到了30万名用户。看到163.net的成功,先前对丁磊冷眼相看的许多公司纷纷打电话找他,要求购买免费电子邮箱系统。首都在线263.net也来找网易,这次网易以售价10万美元一套卖出。
开发出大容量电子邮箱服务系统,是网易由生存转向发展的一个重要飞跃。于是丁磊既做老板又当推销员。由于对技术的理解充分,他几乎没有丢掉过一个合同(说是几乎,因为还是有丢单的,21CN的电子邮箱系统就被亚信抢走了)。除了163.net和263.net,在1998年3月以后的8个月内,使用网易电子邮箱系统的金陵在线、商都信息港、国中网等陆续开通,并纷纷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到1998年年底,网易公司有了近400万元的利润,都来自销售免费电子邮箱系统等软件和后续的升级服务。
网易免费电子邮箱系统一出,中关村性急的评论家们甚至给丁磊戴上了第三代程序员的帽子。这个程序员代别划分是这样的:基于DOS平台开发的是第一代;基于Windows平台开发的是第二代;基于Internet平台开发的是第三代。
对这个提法,陈磊华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丁磊并不是一个好的程序员,学无线电的丁磊更多的是系统架构方面的高手,而不是程序员,更不善于写程序。陈磊华是丁磊承认的网易免费电子邮箱系统的开发者之一(另一个是他自己,因为结构是丁磊做的)。
1999年4月,陈磊华毕业前夕决定自己单独开公司,新公司名叫盈科,主营业务是做免费电子邮箱系统的支持和服务。这时候的丁磊也忙着将网易转型成门户网站,于是便把网易电子邮箱系统的后续服务支持包给陈磊华做。不过,陈磊华和他的公司后来被网易收购。
丁磊也不太同意自己是第三代程序员的提法,他喜欢技术,但写程序和技术不完全能画等号。把程序员按照开发平台分代别,没有道理,关键得看开发者做的产品是不是面向互联网的。在互联网时代,程序员让位于产品经理。
在资深互联网从业人士谢文看来,互联网行业中真正的商人很少,只有两个:丁磊和陈天桥。谢文的解释是:不管这两个人做不做互联网,都是做生意的人。
关于丁磊的传说有很多,有人说他天真率直,有人说他狂妄自大。一个最有趣的段子是:丁磊曾经在TOM总裁王兟的引荐下去见李嘉诚。丁磊对李嘉诚说:“你买的那些公司都不行,你买网易才能赚钱。”那时网易的股票在纳斯达克市场已跌至1美元以下。TOM还真动过买三大门户网站的主意,还请来新浪前CEO沙正治当顾问,但最后只听雷声,不下雨[32]。
在丁磊的成功中,有两点很关键:其一,丁磊自己是“网虫”出身,明白网友的需求;其二,丁磊的商业意识很好,他知道哪些需求有可能变成钱。先盈利再融资,这是丁磊当时坚持的一个原则。丁磊曾经这样告诉一个朋友:一定要把商业价值做到最大再去融资,这样“才能卖得贵一点”。正因如此,在中国的互联网史中,丁磊是很少的几个将绝对控股地位一直保持到上市以后的创始人之一。至今他在网易的股份仍超过三分之一,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