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国家小祀“三皇先医”仪式用乐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小结

明清时期,国家吉礼制度,是统治阶层非常重视的礼仪制度。仪式,是吉礼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吉礼观念的外化核心。吉礼仪式之主要程序,可分为三大部分,即迎神、敬神(三献礼)、送神。其中,敬神之三献礼(初献、亚献、终献)是最重要的仪式环节。

依用乐与否,礼制仪式可分为用乐的仪式和不用乐仪式。吉礼之大祀、中祀祭礼仪式较早有用乐传统,主要采用“金石乐悬”领衔的雅乐类型。秦汉以降,小祀祭礼仪式用乐则明确记载于明代中后期。明泰昌元年官修《礼部志稿》中记载有“小祀乐用教坊司”,主要采用“胡汉杂陈”之鼓吹细乐类型。

明清国家吉礼祭祀活动,是一个由多部门共同参与运作的体系化政治事项。在京师宫廷祭礼活动中,主要有礼部、太常寺、鸿胪寺等执行机构参与。地方官府层面,则主要由当地地方长官负责。在用乐方面,大祀、部分中祀吉礼仪式用乐主要由太常寺神乐署(神乐观)乐舞生承应;小祀祭礼仪式用乐则主要由各级地方官府之地方教坊机构体系及其中在籍官属乐人承应。

小祀乐用教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小祀之全国通祀性质,以及全国教坊机构体系,为封建制度解体后民间社会接衍国家礼制用乐奠定了基础。在雍正除籍以及封建制度解体后,这种国家制度下的用乐规定逐渐显现出其影响力,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为民间接衍培养了对国家礼制仪式及用乐的文化认同感。

2.除籍后,在籍官属乐人由为官转而为民服务,从而为民间接衍国家礼制仪式用乐提供了人员准备。

3.为民间接衍提供了音乐形态准备。明清时期,国家规定小祀乐用教坊司,为民间接衍官方礼制用乐提供了诸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为民众培养了对国家礼仪制度祭期用乐的强烈文化认同感。因此,正是在礼乐观念(文化认同)与制度规定下,在封建社会之中以及之后,为民间社会接衍与官方礼制仪式用乐提供了思想与物质方面的基础。

注 释

[1].赵世瑜、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选自日本中国史学会:《中国史学》第25卷,2015年10月转引自中国民俗学网http://www.chinesefolklove.org.cn/。

[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下)卷五七《祭统》,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65页。

[3].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47页。

[4].《太常续考》卷一《皇帝勅谕太常寺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元]脱脱等:《金史》卷三四《礼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09页。

[6].[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中)卷三一《礼运》,第937页。

[7].[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八《封禅书第六》,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81页。

[8].《大清律例》卷一六《礼律·祭祀·一五七祭享》,张荣铮等点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78页。

[9].《大清律例》卷一六《礼律·祭祀·一五九致祭祀典神祇》,第279页。

[10].[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下)卷五七《祭统》,第1866页。

[1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五〇《吉礼四·诸神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07页。

[1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中),卷三〇《礼运》,第911页。

[13].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第17页。

[14].〔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7—18页。

[15].[明]徐一夔、梁寅等:《大明集礼》《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四七《吉礼》,第1223页。

[17].[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一四《神乐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五〇《礼四·诸神祠》,第1306页。

[19].[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四八《禁淫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政治原因涉及到明嘉靖朝“大礼议”事件。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到嘉靖十七年(1539)间的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关于在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朱厚熜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大礼议的实质是,明世宗通过议礼之争,打击杨廷、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确立和巩固自身的统治,并推行新政。大礼议,不仅对嘉靖年间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后世大明王朝的官吏体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21].嘉靖朝对吉礼制度改制的详情,可参见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一书。

[22].具体相关内容可参见张金平《清代礼典与政典、律典的关系探讨——以〈大清通礼〉》为视角》,吉林大学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

[23].《礼部志稿》卷二五《祠祭司职掌·祭祀通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四一五,光绪二十五年,《续修四库全书》本。

[25].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八三《礼二·吉礼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523—2524页。

[26].李媛:《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第63页。

[27].[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卷二一《春官宗伯第三》,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19页。

[28].《太常续考》卷一《大祀源流事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大清律例》卷一六《礼律·祭祀》,第279页。

[30].《怀仁县新志》,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550—551页。

[31].《光绪保定府志(一)》卷三一《秩祀》,《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30)》,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506页。

[32].《光绪保定府志(一)》卷三一《秩祀》,第507页。

[33].[明]沈应文、张元芳:《顺天府志》卷四《祠典》,万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八四《礼三·吉礼三》,第1977页。

[35].赵世瑜:《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顶”与东岳庙为个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第23页。

[36].转引自〔美〕杰里·穆尔《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欧阳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68页。

[37].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61页。

[38].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2页。

[39].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26页。

[40].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第17页。

[41].《大清律例》卷一七《礼律·仪制·失仪》,第285页。

[42].参见李媛《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第63—88页。

[43].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42—347页。

[44].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第344页。

[45].参见李媛《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第89—109页。

[46].参考任方冰《明代军礼与军中用乐研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第31—33页。

[47].李媛:《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第109页。

[48].[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下)卷五七《祭统》,第1870—1871页。

[49].[唐]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八《赠太傅董公行状》,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80页。

[50].李媛:《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第115页。

[51].[明]姚广孝等:《明太祖实录》卷三九《洪武二年二月甲申》,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第796页。

[52].《太常续考》卷一《冬至圜丘事宜·皇天上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3].[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中),第994—995页。

[54].[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春官宗伯第三》,第2010页。

[55].[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下)卷一七《月令》,第1384页。

[56].项阳:《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年第3期,第25页。

[57].[清]爱新觉罗·福临:《世祖实录》卷一一三《顺治十四年十一月》,《清实录》第三册,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83页。

[58].[明]姚广孝等:《明太祖实录》卷六六《洪武四年六月戊申》,第1245—1246页。

[59].项阳:《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上),第26页。

[60].《大明集礼》卷五二《雅乐·乐四·乐工员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1].杨天宇撰:《礼记译注》第十一《郊特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06页。

[62].[清]鄂尔泰等:《钦定周官义疏》卷二二,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63].[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九四《乐志一》,第2733页。

[64].详见项阳《明代国家吉礼中祀教坊乐类型的相关问题》,《音乐研究》2012年第2期,第5—16页。

[65].[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一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6].[明]戚继光:《练兵实纪》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7].[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二九《祠祭司职掌·群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8].两周时期,大祀用乐为“金石乐悬”之器乐组合形态,此为后世雅乐类型样式。该种乐队组合不仅用于吉礼,还用于嘉、宾等诸礼仪式以及日常生活之中,出现在庙堂、殿堂、厅堂等多种空间场所。大祀仪式用乐,主要以“六代之乐”作为最高典范,对天神、地祇、先祖进行祭祀。

[69].[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地官司徒第二》,第449—450页。

[70].《太常续考》卷一《大祀源流事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1].[清]张廷玉等:《皇朝文献通考》卷一七三《乐考一九·乐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2].《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五二《太常寺·乐舞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3].[明]陆粲、顾起元:《庚巳编 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90页。

[74].[明]徐一夔、梁寅等:《明集礼》卷五三下《朝会乐·大乐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5].[明]张廷玉等:《明史》卷六一《乐一》,志三七。

[76].《春明梦余录》卷三九《礼部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7].《明史》卷七四《职官志》,第1748—1749页。

[78].《清史稿》卷一一四《职官一·礼部》,第3279—3282页。

[79].《明史》卷七四《职官志》,第1796页。

[80].《春明梦余录》卷五一《太常寺》,第1080页。

[81].《春明梦余录》卷五一《太常寺》,第1080页。

[82].[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九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3].参考王秀玲《清代国家祭祀研究》一文,南开大学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第187页。

[84].《明史》卷七四《职官志》。

[85].《明史》卷七四《职官三》,第1798—1799页。

[86].《清史稿》卷一五八,志九〇,第3317页。

[87].《太常续考》卷七《神乐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8].《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五《洪武十五年五月甲子》,第2233页。

[89].《太常续考》卷七《神乐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0].[清]昆冈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四八《礼部·大祀》,宣统元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

[91].《明太祖实录》卷一二二《洪武十二年二月戊申条》,第1975页。

[92].《太常续考》卷七《神乐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3].项阳:《河北安新圈头药王会祭祀仪式与用乐传统》,转引自新浪微博“项阳的博客”http://blog.sina.com. cn/xiangyang2006。

[94].关于金至明时期,礼乐人、礼乐户、乐舞生群体的相关研究,可详见张咏春《孔府的乐户和礼乐户》(山东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礼乐户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95].《江南通志》卷四三《舆地志·寺观》,乾隆元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真武行宫,在府东南洪武门外,旧为神乐观,明初郊祀习乐之所”。

[96].《清史稿》卷一一四《职官一·乐部》,第3284页。

[97].《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五二八《乐部·乐制》,商务印书馆石印本。

[98].《礼部志稿》卷三四《教坊司承应乐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9].[清]英廉等:《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0].《皇朝文献通考》卷一七四《乐考二〇·俗部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1].《清史稿》卷一一四《职官一·乐部》,第3284页。

[102].《清史稿》卷九四《乐一》,第2755页。

[103].关于明代国家祭祀机构的详情,可参见李媛《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第25—62页。

[104].《明史》卷七五《职官志》,第1839页。

[105].《明史》卷七五《职官志》,第1849页。

[106].《明史》卷七五《职官志》,第1850页。

[107].[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0页。

[108].[明]朱元璋:《御制大诰》第五九条《祭礼不敬》,洪武内府刻本。

[109].[明]申时行等:《明会典》卷九《新官上任须知》,万历重修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0].《明太祖实录》卷一七〇《洪武十八年正月》,第2586—2587页。

[111].[清]宋荫桐等:《安国县新志稿》《田粮》,清光绪三十二年手抄本,20世纪初补抄稿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241—242页。

[112].[清]陈嘉榆等:《湘潭县志》《典礼七》,光绪十五年刊本。

[113].郑莉:《明代宫廷乐事与戏剧活动编年要录(1367—1645)》,华东师范大学2014届博士学位论文,第166页。

[114].郑莉:《明代宫廷乐事与戏剧活动编年要录(1367—1645)》,第221页。

[115].[清]赵宏恩等:《江南通志》卷一五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6].[清]谢旻等:《江西通志》卷二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7].[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畿辅·禁歌妓》,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01页。

[118].[清]龚自珍:《京师乐籍说》,《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7—118页。

[119].[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八《人部四》,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5页。

[120].郭威:《地方官属音乐机构三题》,《中国音乐》2012年第3期,第60页。

[121].[清]傅星等:《文水县志》卷三《民俗志》,康熙十二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178页。

[122].《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上),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年,第8页。

[123].《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北卷》(上),第8页。

[124].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32页。

[125].《宛平县志》卷六,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14页。

[126].《藁城县志》卷一二,清康熙三十七年刻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99页。

[127].《永清县志》卷一四,清光绪元年刻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3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