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度演进的逻辑:政治经济学讲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经济制度内涵

很多经济学家、特别是制度经济学家对制度专门做了分析,所谓制度实质上是协调人和人之间相互关系和行为方式的一种规则规矩。制度就是博弈的规则、游戏的规矩。做人需要规则,做事也得有规矩。没有规矩规则做事情很麻烦,经济社会就会很乱,人们普遍感到不安稳、不安全,也没有对未来生产生活稳定预期,不知所措。

(一)经济制度或制度是什么

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制度就是社会博弈的规则。更直白讲,制度是人类专门设计出来制约相互关系、约束行为的条条框框。经济制度就是协调人们进行分工合作生产和交换的一系列规则规矩的体系。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生产制度、交换制度、分配制度等。用经济学表达,经济制度定义和限制了个人的经济决策选择集合。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会影响其他人,制度就是要为个人决策选择划出红线、定出底线、标出奋斗努力可为之的高线。制度应该是可以执行、可以实施、可以监督、可以惩罚的。如果制度出来后,讲完算数;或者制度出来了没有人遵守,你定一个规则,声音很响,所有人都违反,这不是一个有效管用的制度。所以制度一定是可执行的。从经济学来说,制度决定的所有东西,最后形成的博弈过程,要能达成一致性决议,最后形成某种制度均衡,主要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均衡。虽然仍有不少人对制度并不满意,但是有制度比没有制度让人们更安心更看明方向,最后会形成一个均衡。

人类社会最大的特点,干事做活做决策,任何行为都遵守着某种规矩、某种规定、某种习惯的约束,所以规则永远先于个人行动。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如果没有规则,没有对每个人行为进行约束的制度体系和制度约定,社会必然混乱,处于无序状态。秩序、自由、人权、民主,归根结底是靠制度来保证的。这个制度建立在人们的共识基础上,要得到大家遵从,有绝对权威。所以制度就是每个人都愿意遵守且承诺执行的规则和制度,一旦制度制定出来以后,它既管自己,哪怕是制度设计者,也不得不遵守;也管别人,所有人都要遵守这个制度。制度经济学,就是把经济制度的研究,把人和人之间生产关系的研究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经济社会总是在发展进步的,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必然有制度进步、制度创新的保障。有必要指出,现代社会的最权威制度,应该是法律制度。法是一种确定制度的重要办法,律是具体的规矩、规则。现代社会主要通过法律来治理社会,依法建章立制,规范社稷天下。古代社会的最权威制度,不是法律制度,虽然那时也有法典、法规、法家等,但皇权、王权是绝对权威,朕即是法。此外,从远古至今,人类社会还有一种非常悠久的最权威制度,就是宗教制度。许多宗教教义、宗教教规等一开始就是基础性制度,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往往源于基督教等宗教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比较成熟的制度体系,有健全的法制体系,有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则,这样一种制度体系才有利于一国经济可持续有效率增长。

经济制度主要有什么用呢?通俗地讲,制度可以让坏人不敢干坏事、干不了坏事、干了坏事逃不过严惩。同时,制度可激励好人做好事,引导坏人也做好事,让做好事的人得到好处、受到奖励、受人尊敬。制度首先是防坏人干坏事,人人都不干事肯定不行,所以制度还要激励人干好事。经济制度要激励人,激励所有人能够为某种生产、某种活动进行投入,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利、正当利益。制度能够规范人,约束人不能乱来,否则会受到惩罚。比如,德国有个习惯,走在前面先到门口的人,喜欢帮别人扶门,很绅士。有人说这是德国人天生素质高,其实不完全是。德国人重规则、讲规矩,是因为德国政府制定过一套规则制度,德国法律规定,关门时不小心撞人了,你得无条件赔偿,还帮人治疗。这些规定规则强制德国人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了,素质就高了。经济制度就是要规范和约束人的经济行为,促进人与人之间交往、合作,引导人们有稳定预期,保障生产和再生产的持续有序和人的安全,让社会可以朝着有效率又公平的方向走。

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当今世界每个国家的制度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制度不一样,发达国家之间的制度也不尽相同。深入研究你会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地方执行落实同样的制度,也是有差异的。制度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实在的,最后要落实下来。比如说要办个证件,办个营业执照,你要去工商登记;搞个项目要审批、要立项、要环保评估、要通过消防验收,水煤气还要接入。在开办企业的时候都会碰到这些具体的事,这些具体的事是谁规定的呢?这些事都是制度规定的。开业登记,首先要到工商局,工商审批通过才行。开个饭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检查,验收是否符合规定;消防也要检查符不符合消防标准;电力供应要检查;自来水公司要接通水也要检查,都是有规矩的。你可能碰到,同样的规矩,同样一件事,在不同地方办,具体事情还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个好的宏观制度,上面和下面还不一样,人们感觉到的是具体制度。一个人如果要感觉国家宏观制度好不好,整个宪法法律好不好,整个权利配置好不好,其实是很难说清楚感觉的。因为一个人所接触到的,更直接更多的是他的日常感受,通过日常感受,才有具体实在的感觉。

国家和国家不一样,历史与发展环境、发展阶段不同,制度和制度也不一样。大家都是明白人,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窗口看世界,人们对不同的制度或同一制度评价也会不一样。从中国看世界,或从底层社会看上层社会的观点,与美国白宫和华尔街的观点会截然不同。但不论从哪种视角看问题,都要有一个共同的表述原则,即完整性和可信性,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客观事实更让人信服。所以制度是很复杂的,研究制度要找到人们之间的普遍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注重公平正义,这很重要。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尤其要研究经济制度。当然经济制度离不开政治制度,我们要结合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生产力来研究经济制度,我认为聚焦经济制度才能抓住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政治经济学要把制度设计、制度研究分析透。

撇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制度性质而言,比如我们现在说有资本主义制度、有社会主义制度;撇开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性质不同,我们看到制度在不同的国家,确实有发展水平、发达程度、成熟状况的差异。客观地说,发达国家的制度比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健全、更加法治化。发达国家的制度运行了三四百年了,发展中国家迈入现代化的过程才刚开始,制度一定是不够完善、不够健全的。我们现在看到在很多国家,制度都还不够成熟、没有定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制度。也应该看到,同样一件事在制度成熟定型的国家和在制度不成熟未定型的国家,在经济制度完善的国家和在经济制度不完善的国家,决策机制与程序、做事方式方法、最终结果都会是不一样的。

同样讲市场经济、搞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发达国家资本是全部开放的,没有说先放开货币,再放开资本项目,因为其制度很完善,可以全部开放。但在发展中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条件不具备、制度不完善,不敢也很难一下子全放开,包括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资本项目还是不敢全部放开的。中国的汇率不是纯粹的市场汇率,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所以中国对外开放,说句实话,离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还有不少差距,要有清醒头脑。中国发展水平还不高,坚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方向要坚定,调子不要太高,叫得也不必太响。要全放开了,容易“一放就乱”,能力不够往往抵挡不住强烈冲击,制度的穿透力太强。中国没有领先的金融制度优势,而且金融制度成熟度不高,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也不够高,还要大力推进金融制度创新,有序推动金融深化。撇开制度性质,发达国家的制度成熟度比较而言还是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中国的制度不好简单地跟其他国家对比,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实每个国家的制度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没有共识和普遍性,各个国家之间不可能有分工协作、交流交往。因此,也要强调普遍性普适性的共识,二者不可偏废。当然,中国5 000年文明古国是有更浓厚特色的,鞋子合不合适脚知道。我们要不排斥别人的制度之长,也不用去跟人家比,不要去讲输出制度,干好自己的事就行。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制度和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有些制度还要不断完善。因此在中国研究政治经济学,要把握好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中国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成熟的特点。我们现在还在全面深化改革,怎么深化改革?改革就是制度创新,为什么要制度创新呢,因为制度不完善、不完备、不健全,不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不适应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因为制度效率不高,通过改革创新来提高制度效率。中国正处于制度创新、制度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把准正确方向,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真抓实干。现在改革喊得响、叫得高,落实落地不够,见实效也不够,所以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制度变迁,对中国的意义大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制度已运行好多年,美国独立以后现代制度建立300年,现代化程度很高,各方面硬实力软实力都很强。中国还处于制度创新攻坚的关口,遇到的阻力很大、矛盾很复杂,这是体制改革最难、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时候。越是关键时候,越要头脑清醒冷静。

历史教训不能忘记。制度创新必须积极稳健,尤其不能冒进。中国历史上有过不少类似惨痛教训。举个例子说,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公司合营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村从合作社发展成人民公社。1958年我们以为基本制度建好了,人民公社成立了,城市工商业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完成了,可以在经济上大干快上,赶英超美“大跃进”了。三年“大跃进”没成功,弄成了三年困难时期,整个经济严重滑坡,城市化出现倒退,农业、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非常困难。当时中国的粮食是养活不了4万万人民的,“大跃进”造成大破坏,这是同制度变迁的冒进有密切关系的。再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看似是个革命性制度创新的尝试,这个制度变革大冒进带来的是十年动乱,是巨大损失、惨痛教训。所以制度变迁、制度创新是有风险的,看不准把握不了,真不能轻易动它,很多制度变化都有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正在制度创新的关键阶段,我认为,关键阶段的制度变革要有两个把握。一是不能急躁、冒进。制度变革和其他创新不一样,其他创新走了一步,走歪了错了是能回来的,制度变革很难再回来。为什么说黑板经济学容易呢,在黑板上画,画完了擦掉。但是制度变革不是在黑板上推演的,是人的经济关系、人的行为规则、国家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制度发生变化了,制度往往是有刚性的,变方向路径就拉不回来了。比如说社会保障制度,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想要完善社会保障但又最怕改社会保障制度,为什么呢?不改不行,改过头了就变成福利国家。只要经济一下滑,财政收入上不去,这个国家就破产,老百姓就要造反;改得不够,老百姓要骂,说不如不改。中国也是如此,中国什么制度最难改?教育制度最难改,每个人都是教育家,每个人对教小孩子都有本事,你说你有道理,我说我有道理,没有多少人满意。同样对大学和科研院所改革也是总有议论,国家财政投入不少,高校大楼建得很好,规模越来越大,各类科技精英,著名科学家数不胜数,但大师、高水平科学家比以前少了不少。这么说,肯定有好多大教授、好多科学家不服了,一代比一代进步,为啥说更差?因为现在的大教授、著名科学家实在太多啦!对教育改革,对科技改革,每个人都有看法,都能说点道道。对医保改革更能说话,医保难言好坏,美国的医保制度改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不满意,现在再改不敢改了。中国医保制度改到现在,客观地说有很大进步,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满,你说这不奇怪吗,为啥有这么大进步还不满呢?!

制度千万不能乱改,政治制度决定人的前途命运,经济制度决定你穷还是富,医保制度决定你未来看病保得了还是保不了。制度变迁在现在确实不能急躁,改革太慢就是利益集团作祟,就是利益关系制约,也确实受到进入深水区和复杂地带的客观影响。我们要有勇气、有决心、有智慧,但不能躁动冒进。一冒进出了事,改革就要搞不下去了,要走回头路,这正是反对的人希望看到的。重大制度改革的危险,是容易翻船。改革前进不了,也回不去。制度改革是社会变革、经济变革、体制变革,不是小事情,不是做数学模型,不是讲课、发表论著。中国的改革不能盲动,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叫全面深化改革,都要拿到改革的红利,但要动真格,稳扎稳打向前进,不要雷声大、雨点小。

二是不能不改,更不能搞虚的。现在的确存在一种现象,改不动了就搞虚的。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政府改革,要简政放权把市场主体放开放活,要一门式、一站式、一口式管理,把制度性交易成本降到最低。我曾到一些企业调研,制度性交易成本没有多少降低,一门式也没那么容易。一门式之前让你准备了很多材料,材料准备齐全需要3个月。一门式办理,发现少2个材料,又要准备2个月,这叫一门式么?跑一趟办不成的,不是缺这个,就是少那个,事先不告诉你,挺难的。这就是制度,制度改革不那么容易。现在有些改革叫得砰砰响,落地落不下去,改革非常艰难。大家都知道,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三四年实践,搞了负面清单,负面清单已经从190多条缩到90多条,效率提高了,非常不容易。

改革越往深处改越难。改革就是利益的博弈,就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改到深处就是动既得利益。我们现在一个制度一个体制,时间越长,运作越久,管制得越完善,制度越规范,越是改不了,因为突破太难。改到这个程度,要防止利益集团和利益关系固化所引起的调不了改不动。现在中国改革就处于这个状况,根本就是要把制度关系、制度问题、制度利益、制度结构讲清楚,这就是制度经济学要研究的东西。

总的来说,制度就是协调人的制度体系和规则。协调人的制度是不断变化的,要通过不断调整、不断改革来推进。改革制度是非常难的。

(二)经济制度是复杂多样的体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特征、状况,要深入到经济制度结构内才能真正把握。经济制度同所有制度一样是博弈规则,是约束规范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一系列规则规矩的总和。经济制度可以是国家宪法法律明确制定的原则、要求、安排等,也包括经济组织如企业、行业协会等制定的章程和规制,还包括个人和家庭处理经济关系时约定俗成的习惯、习俗、道德、自然法则等。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们之间经济关系不断拉长,交易网络不断拓展,都是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展开的。最早的社会连文字都没有,那时候人与人合作交流的规则只能是口口相传,靠习惯维系。人类社会发展、人的交往关系扩展,由一个部落开始向一个城邦、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主权国家,以及现在依托主权国家向经济全球化发展。人类管控、治理自身经济活动的制度越来越复杂,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不一样,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制度也不一样。把一个国家经济制度从过去到现在都梳理清楚、讲明白很难。

如何把握经济制度这个复杂体系,就要剖析经济制度的类型、构成和形成。第一,要对经济制度分类。综观学术界对经济制度的分类,大体有几种方法。第一种是强调突出经济制度的性质,从“主义”的根本特征来分类。这就有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这种分类比较普遍被认同,但并不能解释分析世界上各国的经济制度,不少国家是混合型制度。第二种是强调突出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从体制机制的主要特征来分类。G.格罗斯曼认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有三种调节机制,即传统、市场机制和命令或计划经济。他更关心现代经济制度,因此他把经济制度划分为市场经济和命令经济两类。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制度,具有基本相同的生产关系、制度结构;命令经济也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也具有基本相同的生产关系、制度结构。另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现实经济中远不止于这两种基本经济制度类型,还有市场经济与命令经济或计划经济混合的类型。第三种是强调突出发展水平、发展状况差异,从经济发展程度来分类。有学者认为,要划分西方的,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南方的,适用于不发达的非共产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东方的,适用于共产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这几种划分类型的方法,都比较关注经济制度的性质、特点,更关注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是观察研究不同经济制度的有用方法。但仅此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分析经济制度的内在结构或主要构成要素的关系。

第二,要研究经济制度的内在结构。经济制度是具体的丰富的,决定着所有经济主体的行为活动和决策选择。要深入研究经济运行中国家、企业、个人或各种各样经济社会组织的地位、职能、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谁占据统治支配地位,谁决定资源要素分配,谁享有更多成果。还要研究制度变迁的成本、变革的阻力,以及决定制度变迁的制度基础、技术、要素供给种类与质量等。搞清楚经济制度的内涵和结构,重点要分析产权制度、企业制度、运行体制、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国际经济制度等。产权制度是最基础性的经济制度,是决定人与人经济关系的始基性制度,也是决定分工协作生产、人们的劳动、产品与服务交换的前提基础。企业制度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生产组织制度形式,是人与人经济关系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的微观经济主体的组织方式。经济运行体制是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影响和决定人和人之间经济关系联系方式和人们分工协作生产组织形式的经济制度。不同的经济运行体制中,生产、交换、分配的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分配制度主要为收入分配制度,是生产成果或生产出来的收入如何分配的制度,它界定了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每一个人按照什么依据、什么原则、什么标准、什么机制获得生产成果。国际经济制度是在经济活动跨越一个国家边界后,规范调节两个以上国家经济关系的规则、规矩、惯例、法律等的总和,包括处理双边经济关系和多边经济关系的经济制度。

第三,要分析上层建筑的重大影响。经济制度变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拉动,有经济发展和经济关系演进的自身规律。但是,制度变迁受政治和意识形态及文化的影响很大,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有很多时候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制度变迁过程,说到底是人们经济关系变化调整的过程,是人们之间经济利益结构深刻变革的过程。许多情况下,经济制度创新往往从边际增量调整开始,逐渐改变原有经济的制度性规则,形成新经济制度。许多历史悠久的国家,经济制度变迁都是渐进的、累积的、连续的,因为它们更多受这些国家久远的政治史、文化思想史的深刻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制度如果过于偏离政治文化传统,会遇到极强大的反对,甚至立马被封杀;或者完全另起炉灶,导致普遍的不适应,引发长时间无序混乱。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汲取。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演进,千万不能忘记政治的上层建筑的重大影响。我们要看到,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差异很大,最典型的是美国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体系和政治制度,同苏联截然不同,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上层建筑也很有自身特色。这些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不同,决定这三国政治经济制度也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