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度演进的逻辑:政治经济学讲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什么

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首先要看清楚政治经济学如何产生,搞明白政治经济学研究什么,弄懂政治经济学的初心本意。

(一)政治经济学产生发展

最早的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要寻根溯源。政治经济学最早不是在中国产生的,而是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演变过程中逐渐产生的。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经说过,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厂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从17世纪中叶到现在,有400年左右的历史。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都有自己的经济思想,有各自经济学术观点的传承,但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那是从手工业作坊、工场手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才真正形成的。我们知道,欧洲摆脱封建制度,率先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有较长的历史过程。欧洲商业贸易起步早、发展快,尤其对外贸易超越封建社会国家疆域,逐渐冲破中世纪宗教神权和封建王权,并撕裂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奴严重依附于封建地主没有人身自由的状况。商业贸易勃兴也改变了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催生了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等兴起和商业、银行乃至股份公司等现代企业组织发展。随着商业资本更多进入生产制造领域,现代意义上的工场手工业大规模发展,推动了资本主导的专业化分工、组织化拓展的生产方式崛起,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越来越强。

首先要把握变化,看看政治经济学是怎么形成发展的。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兴起,工业革命推动欧洲经济迅猛发展,西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这时古典政治经济学即早期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登上舞台。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早期代表是威廉·配第,他在1662年所著的《赋税论》中,最早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根本命题,认识到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后来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国富论》,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把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体系。再后来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许多方面发展了斯密的理论,特别是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发展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但又不同于后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于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激化,周期性经济危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冲突加剧,财富分配两极分化严重。再加上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按照马克思说的,是用血与火和肮脏的东西堆积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又批判其不科学不合理的部分,尤其是批判了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当作永恒存在的观点。马克思说,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走到了尽头。更多的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的制度作为恒定的制度。更早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如法国的魁奈,他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没人可以更改的。后来最典型的是哈耶克,他对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高度赞同,反对一切对自由市场经济的人为干预、控制和设计。西方经济学基本上都把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定作为恒定的东西保存下来了,不再分析资本主义的前提和基础。西方主流经济学自此基本上不走亚当·斯密经济学的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分析理论思路,总体上偏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更多偏重数量分析。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唯有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如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重点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运行和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变化。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成为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制度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实践客观带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专业化、分化和深化发展,政治经济学本身在发展变化。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是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威廉·配第到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后来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另一条是在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上发展出许多经济学的流派、理论与学说,更加侧重对经济运行的研究。阿尔弗里德·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抽象掉社会生产关系并以充分自由竞争为假设前提,重点围绕微观体系的数量和边际增量分析,对早期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综合。1936年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注重研究国民收入变动及其与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等之间关系问题,强调要解决社会总需求不足的问题,标志着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随着西方经济学不断发展完善,各种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综合理论、货币主义理论、供给学派等层出不穷,原来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成为非主流学说。

其次要关注经济制度实践变迁,了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制度蓬勃发展、一统天下的夹缝中,世界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制度,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诞生了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个制度以前在乌托邦设想中有的,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对此有过一点设想。这个新的经济制度诞生后,苏联有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这些国家都逐渐有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这些政治经济学都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研究经济运行规律,包括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等。

改革开放以后,打开国门的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发生重大变化。首先是西方经济学的大规模引进、学习和借鉴,翻译出版了不少西方经济学包括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名著,让中国政治经济学界大大拓展了眼界视野,对中国政治经济学产生很大影响。其次,引进、翻译、介绍了许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者研究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与改革的著作,比较著名的有波兰的奥斯卡·兰格、弗·布鲁斯,匈牙利的雅诺什·科尔奈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是布鲁斯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还有科尔奈的《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布鲁斯重点研究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计划与市场关系和集权与分权的问题。科尔奈从社会主义经济普遍存在的短缺现象着眼,分析了体制机制以及制度上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呼唤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发展变化。上世纪80—9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大潮,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出现一轮新高潮,虽然没有完全跳开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但是聚焦了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尤其是制度体制内在关系的研究。此后,中国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一步步探索前进,我们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创新之路。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好像不那么聚焦集中。相伴而来的是西方经济学淹没了原来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各种各样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令人目不暇接。政治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少,大学里政治经济学也逐渐不上了。更多经济学者热衷搞政策研究,搞经济规划与战略研究。很多银行、证券、保险与金融控股公司都搞出很多首席经济学家。其中,有些人名气越来越响,薪酬越来越高,危言耸听、胡扯八道本事更大。现在,著名经济学家越来越多,但政治经济学像样的有水平的论著越来越少。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有很大发展,经济学广受欢迎,成为显学。但是,政治经济学研究远远滞后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我们对政治经济学究竟是什么、研究什么,不要自以为是,真的不很清楚,同政治经济学研究本意渐行渐远。

(二)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什么

政治经济学研究什么,不是多余的话题。先让我们看看盛行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到底研究什么?西方主流经济学包括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主要研究资源是怎么配置的,稀缺的条件下有限的资源如何配置,怎样去满足人们更多的需要,然后去生产、流通、消费、分配。

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基础和核心,是市场理论和价格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尤其是主流经济学不一样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看到物和物交换的地方,马克思看到的是物和物的背后人与人的生产关系。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就说,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庞大的商品堆积,在商品背后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人和人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合作交流关系,是人们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从商品二重性入手看到劳动二重性,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要研究人和人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关系的结构、这个关系中谁占据主导、这个关系中谁支配生产、谁组织生产、谁拿到更多的生产成果,他要揭示现象背后存在的经济关系。所以,这是两种不同的关于经济学的研究方式。

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对资本主义运行的研究有很多方法、手段、工具、视角,在那个层面上都是有道理的,是着眼于现实情况的。但是西方经济学没有深入去研究这个背后人和人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制度影响和决定的经济关系,没有注重经济制度变迁。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加政治两个字,因为物与物交换背后实质是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人之间怎么分工合作,规范和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规则,往往需要政治的上层建筑来保护,靠国家机关来强制执行。只有人类社会才有相互间离不开的经济关系,因为人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在一个社会里才可以存活。孤岛上的鲁滨孙那里没有社会经济制度,在鲁滨孙的地方,他只和星期五有关系,星期五只是他的物品而已。

可能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创举,就是知道如何把每一个人组织起来,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大家组织起来共同构建一个社会,形成一个主权国家,让主权国家在世界上能够进行双边多边的贸易投资和交易,这是人很厉害的地方。动物就不搞什么制度了,不搞什么设计了,它们就是你比我厉害,你就把我吃了,我比你厉害,我就把你吃了。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自然选择,因为生物链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面,更多地看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相互依赖的一个世界,千万别小看人和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容易了。你们没有发生生产关系,你们是朋友关系、同学关系,这些关系能处理好也不容易了。搞好同学关系,你应该遵守什么秩序,把握什么原则、根据什么规则、遵照什么习惯,这很重要。只要是人和人之间有关系,中间就有规则、有规矩、有制度,也有习惯、习俗、传统。把诸如此类的一条条列出来,这些条条就是制度,就是规矩。这些制度、规矩统合起来,由小到大,就会构成小制度、大制度,构成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人们就在制度中发生关系并生存、生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制度结构。所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看到的是物的表象,马克思看到是人的关系、是经济社会制度结构,这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差异。

西方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么演进过来的?我们特别是看到现在西方主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运行的,更多是研究数理模型。不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研究生产要素背后、分配背后是什么力量驱使,什么人在组织,什么动力在强化,依靠什么体制来解决技术创新不足,来解决生产要素供给不足的问题。西方经济学不研究这个,更多的是研究具体的量化关系问题。按照张五常先生说,现在的西方经济学走到歪路上去了,变成黑板经济学,一个模型推到另一个模型,推到最后还是一个模型,问他这个模型是干啥的,他说这个模型就是干这个的。经济活动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还有经济制度、规则等,相当多的是难以精确计量的,也是不可测、难以定价的,模型很难符合实际。不过,经济学研究的可计算数量分析是经济学科学化的重大进步,计量经济分析非常重要。我从不否认经济学数量分析、计量研究的重大意义。可喜的是,进入20世纪中后期,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是数量经济学家了,科斯等制度经济研究学者斩获经济学大奖。

西方主流经济学也开始变化,当然黑板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他们为什么一天到晚研究黑板经济学呢,再往深处看,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把现实世界抽象,抽象成只剩下几条假设,这些假设就是其经济学的前提。主要有以下几个假设: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这个观点我们不同意的,小平同志也讲过。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间遇到点挫折,就是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有一个挫折,很多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不要搞了,要回去了,很多人提出来反对改革,反对市场经济。这个时候小平同志提出来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计划和市场从来不是决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社会主义也能搞市场经济。如果按照西方市场经济这个假设,中国就麻烦了,中国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了。现在中国搞的就是市场经济,尽管有一部分人还不承认我们搞的是市场经济,但是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了。美国现在不承认,欧盟一部分国家已经承认,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承认。

我们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就是在搞市场经济,我们不摒弃传统的集中计划经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中国经济能发展这么快吗?我们能够坚持搞40年改革开放?40年整个GDP年均增长9.5%,全世界只有个别小国家可以保持较长时间将近两位数增长,日本20多年经济增长接近两位数。中国是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经济增长可以保持40年近两位数年均增长非常了不起!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到现在为止,近五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仍然保持7%左右,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0%以上。这个成就不是变魔术变出来的,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来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家非说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我们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二是人是自利的,不是自私的。人的自利是说人主观为自己做事,客观为别人。自私的人,主观为自己,客观还是为自己,不会为别人。所以假定人是自利的,就是说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理性出发,做出经济行为决策与选择。既然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理性出发进行经济决策,所以当两个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认为这两个人是在博弈,这个博弈是协商、达成一致,可以是做个合同、做个契约、做个承诺、做个规矩,可以完全遵照一个规范。讲白了,就是一个制度。但是西方经济学没把这个讲透,是靠制度在调节,不是靠自利就能调节的。

三是假定西方经济是自由的。马克思分析过,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是自由的,人是完全的自由人,可以在任何经济领域,任何经济状态下,自己选择自己安排。可以进入、可以退出、可以投资,也可以消费、也可以打工、也可以当企业家,人是自由的。马克思说过,在早期的时候工人阶级获得的自由是一无所有,只剩下出卖劳动力,只剩下皮囊,出卖给资本家当雇佣工人。这个说得极端一些,但是当时的英国社会状况,很多人看起来就是这样。西方最自由的是你可以自由地给一个企业干活,听从老板吩咐,然后你可以拿到钱,确实自由。但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下也是自由的,可以自由选择。不过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自由选择、自由买卖、自由投资还是要受制度、规则和法律约束的,在不同国家有不一样的制度,自由的范围、程度、内涵也有不少差异。

四是假定存在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均衡。既可以是总量均衡,个别市场也可以达到均衡。根据这个假定,只要不干预,人是自利的、经济是自由的,通过他们的活动,市场总归会达到均衡。人为干预市场、计划干预、组织干预都会引起市场不均衡,这个假定就是这样。所以得出一个结论:市场是可以有效调节整个经济运行。

因此,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这些假定的基础上,只分析交换。什么都是自由的,只要交换即可。资源可以自由交换,可以自由流通,有价格可以反映,市场可以充分竞争。一切资源都可以配置好,所以可以开始研究把资源怎么配置变成数量模型,研究一个个变量,价格变量、外汇变量、消费变量、投资变量,然后在经济变量中,找出函数关系,再做模型。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假设所必然导出的结论,就是可以达到均衡。西方经济学开始做经济模型,背后的假定就不研究了,但现实经济中许多假定都只能是假定,并非真实发挥作用的。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质是研究交换或交易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交易背后生产关系的制度结构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线和核心。那么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关系?马克思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看到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越来越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辩护,而无视工人阶级的悲惨状况。尽管资本主义带来人类社会财富不断涌流,工业化、城市化带来资源配置效率迅速提升,人们总体生活水平比以前有大的提高,劳动者有了充分自由,打工是自由的、流动是自由的。欧洲过去的农奴是不能离开依附的土地,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才允许离开的。马克思看到了这个自由的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永恒的,是有内在矛盾的,他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任何一种生产方式,任何一种经济制度,哪怕再先进,也不是终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也要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的现代化、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革发展变化,这个必须承认。马克思看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他是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黑板经济学,是真实经济学。马克思1849年8月来到伦敦,大部分时间都在大英博物馆里看书找材料,把当时资本主义英国所有的报纸、政府的文件、材料、档案找出来分析,还研读了大量经济学著作。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血与火的过程,他是很有同情心的人。他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现实世界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财富在一极积累,贫困在另一极积累,看到工人阶级同资本家的斗争在当时是不可调和的。马克思是从真实世界看到的,他认为是不合理的。就像我们很多人也都看到,即便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制度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仍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看到不满意的东西,甚至制度上存在漏洞,都是会有的。

马克思当时看到的欧洲社会,在18—19世纪西方小说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等中都有真实写照的。马克思看到这些情况,对越来越庸俗化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会永恒,这个制度会被新的制度取代。他那个时候也不知道新的制度是什么样子的,他发现这个制度不行,但是哪个制度行呢,他还在研究,他至少发现了这个制度不行。社会矛盾冲突这么厉害,那么多人受苦难,这个制度肯定是有问题的。马克思看到这个现象以后就开始研究,得出几个结论,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马克思认为一切价值根源于劳动,人类劳动有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他认为抽象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具体劳动是转移价值,不产生新价值。他认为所有的价值都是人类抽象劳动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工人阶级在劳动,资本家的劳动不是劳动是监督工人,客观说也有组织管理作用。由于资本家是资本雇佣劳动的监督者,所以他的劳动不创造价值,为其资本带来剩余价值。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到底一句话是工人阶级经济学,他的一切结论是资本家主宰经济是不行的,工人阶级要联合起来当家作主、管理国家。我们宪法中写的,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就是从马克思的思想而来。马克思是一个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他对未来有理想,对社会有憧憬,对西方经济学充满批判精神。他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是未来社会他没见过,恩格斯也没见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少数著作中,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点集中论述。他们描绘了一下未来社会,但是未来社会到底怎么样,具体讲不清楚。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和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研究的是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要研究人和人的经济关系。这是西方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大的差异,两者研究什么是不同的。

马克思是怎么预知未来社会的?他批判了资本主义,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运行发展的规律性的若干认识,为未来社会提供了有启迪的线索。概括起来主要有二: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制约了生产力发展,经济制度必然要发生变化,这是一个规律。二是资本主义经济存在三个在当时看来难解的内在矛盾,就是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个别企业生产有计划与全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财富在一极积累和贫困在另一极积累的矛盾。未来社会要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打碎一个旧世界很容易,创建一个新世界很难。因为你不知道新世界是什么样的,了解旧制度不一定能推算出新制度。我们还要研究马克思,他毕竟是对未来社会有预言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的未来社会是在“协作和对土地劳动本身的生产资料共同共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见《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74页)。这个理解有很多不同,劳动力个人所有,个人既拥有劳动力,也会在共同占有基础上拥有个人财产。二是新的经济制度要“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是很高阶段很高水平才会有的。三是“默认每个人不同等的劳动能力是天然特权”,这个社会中个人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素。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而关于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马克思没有具体设想,仅有最基本原则推断。虽然苏联试图运用马克思原创设想构建经济体制,还是不得不以实用主义方式,根据当时苏联经济情况考虑现实世界。其总的考虑是用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推进经济发展,完成迅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任务(阿兰·G.格鲁奇著:《比较经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33—534页)。这个经济制度最典型的特征,是按照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中心决定的目标实施集中计划管理。我印象中,马克思好像从来没有明确讲过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他更多强调未来社会经济制度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重建个人所有制,必须承认人和人是有差异的,不同人的劳动能力是天然特权。

坚持马克思主义,要把握好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和核心要义。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经济制度是什么样子,不是靠人为设计,不是靠伟大构想,说到底是客观实际状况和历史必然性决定的。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搞的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后来东欧很多国家也搞了计划经济。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国家做了些改进。苏联模式下还有很多模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各有侧重,比如南斯拉夫的经济自治制度是整个工人自治的企业和国家合作,叫自治模式。波兰是市场计划相结合的模式等等。总之,在马克思的社会经济构想中,只涉及一些最基本的制度原则,因为受时代所限。人类社会的实际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实践是丰富多样和多变的。

(四)经济关系及制度演进有迹可循

经济关系及其制度变化是复杂的多样的,预测把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经济制度演进是不容易的。但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上下几千年还是有迹可循,许多思想家、理论家对经济制度的走向预测是很有见地的。人类社会要活得明白,也需要对未来制度走向有大势把握。马克思很关注人、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他认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意义上是人和人关系的调整变迁,是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进步,归根到底是朝着每一个人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目标挺进。

我们曾经有人类社会发展的五阶段概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历史初步证明,这五种社会制度大体上是循序演进的,不论是革命性突变还是改良型演变,大的趋向就是如此。

这里,我想如果深入到人类社会发展五种形态内部,进一步把握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及其经济制度演进走向,应当从决定和支配人与人生产关系的主导力量和核心要素变化中一探究竟。我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制度变迁大体经历着自然经济、暴力经济、权力经济、资本经济的更替,最终走向能力经济的未来(参见袁恩桢、张道根著:《交易活动与经济关系演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自然经济是最原始的,自然原始社会的经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很简单,性别、年龄、强弱决定分工和地位。那时的经济关系主要限于共同生活的村落、部落,超过这个部落,就只有争地盘、抢财物纠纷引发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一个部落征服另一个部落,被征服部落的成员就沦为奴隶。人类逐渐进入奴隶社会。奴隶是被征服者,是属于奴隶主的,从而是没有自由和权利的。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奴隶是不算人的,奴隶主拥有奴隶和一切权利,掌控文化、政治与经济。城邦内有过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城邦外就是战争。大部分人即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像牲口一样劳作或竞技角斗供人家欣赏,在人斗人或人斗兽中活了下来就从奴隶变成自由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连人身权利都没有的人,是不可能有内在动力进行生产性努力的。因此偷懒、怠工、逃避等成为常态,奋起反抗、斗争、起义时有发生。极少数人暴力统治绝大多数人总要垮台。到了封建社会,佃农有了人身权利,但不完全的,还要依附于土地,地主的土地。最大的地主是皇帝或国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权力大无边,就是这种权利经济。中国最典型,古代封建帝国,皇帝决定一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官老爷权大一级压死人,人们要靠官为民作主。所有人都喊万岁,又都想当皇帝。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资本经济,谁有资本就能决定资源怎么配置、占据主导地位。工人获得完全的人身自由,但自由得一无所有。资本主义追逐剩余价值和利润的不竭动力,驱使资本家不断开拓市场、扩大贸易、构筑更广的分工协作体系,把更多国家纳入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应当看到,不同的经济制度是不断往前走的,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在资本经济条件下,工人虽然自由得一无所有,但是毕竟在历史上第一次使大多数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身自由,自由支配自己、自由选择、自由迁徙。因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肯定,资本主义在不到100年时间里,创造了过去人类社会上千年总和都难以比的财富。当工人摆脱以往作为佃农和农奴对土地的依附,从低生产率部门转入高生产率部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相当一部分产业工人也逐渐富裕。总之,资本经济时代,人的解放、工人的自由,是巨大进步,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把民主自由平等作为制度建设的价值导向,是有历史性贡献的,尽管这还不够。

马克思设想到了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个人能力最为重要,能力经济是典型特征。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拥有的能力是最稀缺最重要的资源。决定人与人经济关系的不再是暴力、权力、资本,不是性别、年龄、体力强弱,而是每个人的能力。当然,能力提升有多种因素,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后天的,但是更多是后天的。在后天的学习工作中,能力这种天然特权是自己干出来的。一个社会不讲权力,只讲个人能力,这个社会是令人向往的。西方政治哲学理论对于公平正义有过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反思,其中有不少思想家特别强调,正义原则的最根本最深层的东西,是人与人完全自由平等,要撇开人的出身、家庭、社会地位、财富继承等纯粹偶然的或先天性机遇,说到底靠每一个人后天的学习、勤奋、努力和贡献,决定一个人的分配,才是最大的公平正义原则(请参阅罗尔斯著:《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慈继伟著:《正义的两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等)。没有出身的贵贱,没有资本的大小,凭本事吃饭是好社会。马克思预想的社会,就是要往这个方向发展。马克思对人和人关系的分析,也应该从这个角度展开。

关于经济关系与制度演进研究,有不少经济学家作过深入分析研究,让我们稍作展开分析。比如,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认为,经济发展是有阶段的,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经济结构、经济关系是不一样的。他把经济形态和发展阶段分为前后相继的六阶段。一是传统社会,农业与手工业劳动的时代。二是为经济“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三是“起飞”阶段,即产业革命兴起,工业化开始的阶段。四是成熟发展阶段。五是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种划分关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决定其演变的内在生产关系及其制度缺乏较深入研究。

再如,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讲到,经济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他认为不同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资源要素发生了变化,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会变化。一是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二是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三是创新推动的发展阶段。四是财富推动的发展阶段。他的分析只限于资本主义发展,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他关注的是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贡献最突出的引领性生产要素供给,还不是深藏其中的生产关系。

此外,我国学者顾海良在《经济研究》2016年第1期发表的《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一文中,讲到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形态三个阶段性特征描述。他提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有人的发展三种形式理论。一是人直接从自然界再生产自己,人们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第一大形式的特征。二是以物的依赖关系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形式,是第二大形式的特征。这是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的经济,正是在交换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马克思话)。进而提出,自由个性发展为特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铺垫。这种分析是有见地的。我在上世纪90年代比较早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个人能力为决定性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走市场取向的改革之路。有关文章在1991—1993年《新华文摘》多次被转载。

大体讲,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也就是一个国家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怎样分配。强调资源是稀缺的、人是有欲望和需要的,经济学要研究选择,稀缺资源如何生产满足人的欲望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研究资源配置,但更注重研究资源配置背后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西方经济学看到物,马克思看到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如何分析研究一个社会生产关系,关键要研究与分析这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分析生产关系必须紧扣经济制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