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水军大战金陵
西晋建立的时候,魏、蜀、吴三国中,唯一幸存的东吴实际上也早已衰落。它的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一个典型的败家子,天天花天酒地、日日骄奢淫逸,纵情享乐尚且不说,还用剥脸皮、挖眼睛等惨无人道的刑罚镇压百姓的造反。上上下下的人都对他恨之入骨。
公元279年,西晋朝堂上,一些大臣认为时机成熟,劝说晋武帝司马炎消灭东吴。晋武帝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决定发兵二十余万,兵分几路进攻东吴国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镇南大将军杜预打中路;安东将军王浑打东路;还有一路水军,由益州(辖四川、云南等,府治成都)刺史王濬率领,驾战船经重庆沿着长江而下,顺流向东进攻。
王濬是一位很有魄力和才能的将军。他早就做好了伐吴的准备,在益州督造大批战船。战船很大,能容纳两千多人。船上还造有城墙城楼,人站在上面可以四周瞭望,所以也叫它楼船。
西晋益州刺史王濬将军
造船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但日子一久,许多造船时削下的碎木片掉在了长江里,顺水漂流到东吴的地界。东吴太守吾彦发现了这件事,连忙向吴主孙皓禀报:“晋军在上游造船了,看来是要进攻东吴,我们可要早作防备啊。”
孙皓却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我不去打他,他们还敢来犯我?”
吾彦觉得不防备总不放心。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桩,钉上大铁链,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安放在水面下,仿佛无数个暗礁,使来犯者的战船无法通行。
可是王濬也真有办法。他吩咐晋兵造了几十只很大的木筏,每个木筏上面放着一些草人,披上盔甲,手拿刀枪。又派水性好的兵士带领这一队木筏先行顺流而下。这些木筏碰到铁锥,那些铁锥的尖头就扎在了木筏子底下。
为对付那一条条拦在江面的铁链,王濬又在木筏上架起许多大火炬。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点就燃。他让这些木筏行驶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链,就燃起熊熊烈火,时间一长,铁链、铁锥因大火烧掉了木桩而沉入江中。
王濬的水军扫除了水下的铁锥和江面上的铁链,大队战船就顺利驶进东吴地界,很快就和中路凯旋而来的杜预大军会师。
王濬楼船下金陵
东路王浑率领的晋军也逼近了建业。孙皓派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吴兵渡江去迎战,结果被晋军全部消灭。
王濬的楼船顺江东下,声势浩大。吴主孙皓这才着了急,急派将军张象带领水军一万人前去抵抗。一到战场,将士们一看,满江都是王濬的战船,旌旗飘扬,遮天蔽日,杀声震天。长期没有训练的吴军,见此状态吓得不打自降了。
王濬的水军所向披靡,一帆风顺地攻到了建业。建业附近一百里江面,全是晋军的战船,王濬率领水军将士八万人上岸。人群夹道欢迎,鞭炮齐鸣,人们盛赞王濬的水军英勇、神奇。
西晋灭吴之战晋军战略部署与作战过程示意图
孙皓眼见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于是自己脱下龙袍,让人反绑了双手,带领一批东吴大臣,到王濬军营前叩首投降。
至此,从曹丕称帝(公元220年)开始的三国分立时期宣告结束,晋朝统一了全国。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为了纪念王濬治军的卓越才能,还特别为他写了一首诗,题目是《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开篇一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充满了对这一位英雄豪杰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