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与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忆故乡

黄美娟(2016年12月)

说起故乡,我首先想起来的是歌圩节。所谓歌圩节,按教科书上的解释,大意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歌会,通俗地说就是大型的相亲会。在我的家乡巴别,歌圩节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俗称“巴别风流街”。是不是相亲我不知道,但确实是一场绝对的盛会。斗鸡、山歌、游戏、美食、舞狮,攒了一个冬天的劲,都要在春日勃发。我们有个有趣的项目:斗鸡。山里几乎家家都养鸡,到了时日就挑出凶狠好斗的大花公鸡,出来捉对厮杀,最终胜出的有红包。

那天,人们会特意做一种极好吃的小吃哞咩,用米捏成牛羊的形状,不大,可托在小孩子的手掌上,扔到火堆里烤,香气扑鼻。通常是我们等不及了直接把它从炭火里抢出来,一边被烫得在手上倒来倒去,一边迫不及待要一口吞下去。

高台上按队伍摆开座椅,各个远道而来或近水楼台的朋友落了座,主持人一阵简单的开场白,抽签,平日里种庄稼赶牛马的山民就扯开了嗓子对起山歌。先是一人两句七言念白,末字押韵,然后几人拖了长腔哼哼唱起来,一起一落,起承转合。余音未散,另一队忙组词回应,顺承前队韵脚,然后又拖长腔哼哼唱起来。如此往复,决出胜负。要诀在于对词对得巧妙。通常,十几支队伍能赛上几天几夜。没有过多的技巧,也不像大家所熟悉的刘三姐所唱的那样圆润轻快,但是大山里土生土长的“野蛮”又粗犷的声音也别有风味。现场抽题,现场对词,你来我往,机锋暗藏。

天空扯过一块大布,星辰闪烁,皓月无边,真正的高潮才刚刚开始。头天晚上是晚会,压轴的必是舞狮表演。我虽不敢说舞狮的源头在田阳,却有底气认为经典之一在田阳。先是装备齐全,狮身金黄威武,狮头神仪俱现。后是花招频出,脚底乾坤。踢、打、腾、挪、喜、怒、威、戏、跃,皆成文章。平地上耍得活泼可爱,上山耍得威风凛凛。所谓“山”,不过几个桌子椅子堆叠而成,看上去真真是摇摇欲坠,然而“狮子上金山”“双狮戏金珠”,从底下一层一层边打边爬,惊险刺激,端的是气冠群英、技艺高超。我不止一次见过舞狮的人在“山顶”上用一把明晃晃的刀把自己的肚皮顶起来却毫发无损,大概这就是江湖上流传已久的气功吧。结束时已是深夜,同村的人结伴回去,寂静深沉的夜忽而就热闹畅快起来,惊起无数飞鸟。

巴别乡歌圩节上的一种美食——哞咩(2009年5月,巴别乡)

我又回忆起三月三的气氛来。三月三是壮族的“清明节”,俗称“拜山”。作为壮族人,我最高兴的是一年可以放两次清明假,一次是国家规定的清明假期,一次是三月三。三月三马虎不得。那时节,在外求学、打工的壮族游子都会风尘仆仆地赶回故乡,祭拜祖先和故去的家人,隆重的程度不亚于春节。

人们早在三月三到来之前就做好了准备,心灵手巧的女孩子买来彩纸,剪裁捆扎成大朵大朵的花,为的是向祖先致以崇高的敬意。女性长辈用植物染料蒸彩色的糯米,那糯米上有草木的清香。男性长辈从笼子里拎几只最肥的鸡鸭,做成柔韧有嚼头的大餐。到了那一天,同一家族的子女浩浩荡荡出发,爬山,除草,挂花,祈求,再放几串轰轰烈烈的鞭炮,山里田间喧嚣四起。三月三正是回春之际,草木萌发,雨水丰润,大片大片的绿色里窜起一柱一柱白烟,随风四处飘荡。

我好像渐渐回想起田阳的许多许多事来了。想起那座壮族始祖神布洛陀所在的敢壮山,想起每年在那座山上举办的祭祖大典,人流如织,盛况空前。想起每到重要节日时的礼物单和亲戚。不管是节日还是孩子满月这样的重要日子,家族的亲戚都不远千里、不辞辛劳地赶来,送上糯米、粽子、肉、粉丝,以及手工缝制的衣服、鞋子。要户户亲眷都照顾周全,送礼的人可得每户本家都走一遭。收到礼物的人家要回礼,回礼的分量按远近亲疏分派,不可逾越礼数。新婚之前,新娘子照例要给夫家的亲戚都送上一双鞋子,无一遗漏。还有老人头上包着的那块手工印染的头巾,织布机上永远也织不完的彩色布匹,做糍粑的大石斗……

在大山的深处的父老乡亲们,是如此虔诚、智慧并热气腾腾地活着。无所谓贫穷或困顿,无所谓艰辛或遥远,我们依然敬仰着祖先、热爱着自然、传承着文化、享受着乐趣,更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善与美的信念。

在这个星球上,无论地域、肤色、贫富,无论他们与我们有多么不同,每一个民族,只要在顽强地创造并传承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她就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我深为自己是一个来自大山的壮族孩子而感到骄傲。

巴别乡四月初八传统歌圩节开幕式(2009年5月,巴别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