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佛缘 种福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不出恶言——祸从口出,莫论是非

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一是管住自己的吃喝,再一个是管住自己别乱说话。佛家讲:我们的嘴巴一天到晚爱说话,这个说话是口业。在所有的罪恶中,最易犯、最常犯而且害人最惨的就是口业。所以,多说话不如少说话,少说话不如实修。

出家人不打诳语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佛门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五戒之一的妄语就是说假话、欺骗人,所谓“见说不见,不见说见;闻说不闻,不闻说闻;不懂说懂,懂说不懂;知说不知,不知说知”,这就是妄语。出家人不打诳语,修行的人不说谎话,这就是守戒。

【谈佛·说禅】

罗睺罗是佛教的第一个沙弥,出家时只有十五六岁,因此对于佛陀所说的法,还不能完全领受。不过他性情温和、品行端正,唯一的缺点是喜欢说妄语捉弄人,譬如佛陀明明不在,当有国王、大臣、信者来拜访的时候,罗睺罗就随手一指,告诉访客说佛陀在那里,等客人扑了空折返时,罗睺罗就很开心。

佛陀知道罗睺罗恶作剧的事情后,特地来到罗睺罗住的地方,吩咐罗睺罗端来一盆洗脚水。罗睺罗一看到佛陀严肃的样子,不敢讲什么话,默默地端了一盆水给佛陀洗脚。洗过脚后,佛陀指着水对他说道:“罗睺罗,这盆里的水可以喝吗?”

“佛陀!洗过脚的水很脏,不能喝的。”

“你就和这盆水一样,水本来是很清净的,好比你本来是王孙,远离世间虚假的荣华,出家做沙门。可是你不精进于道,不清净身心,不守口慎言,三毒的垢秽填满你的胸中,好比清净的水里有着垢秽一样。”

罗睺罗不敢仰望佛陀,低头默不作声,佛陀招呼他把水倒掉。等罗睺罗倒水回来,佛陀问道:“你拿这个盆盛饭来吃可以吗?”

“不可以的,佛陀!洗手足的盆是不净的,这上面有垢秽,不能装东西吃。”

“你和这个盆一样,虽然做了清净的沙门,不修戒定慧,不净身口意,大道之粮怎么能装入你的心中呢?”

佛陀说后,用脚把盆轻轻一踢,盆就滚转了起来,罗睺罗很怕的样子,佛陀问道:“你怕盆子坏了吗?”

“佛陀,不是!盆是很粗的用物,坏了也不要紧。”

“罗睺罗!你不可惜这个盆,正等于大家也不爱护你一样。你出家做沙门,不重威仪,戏弄妄言,这个行为的结果,是谁也不爱护你,不珍惜你,你到命终的时候也不能觉悟,迷上加迷。”

罗睺罗听了佛陀的教训后,一改往日调皮的习气,严持戒律,精进修道,每日勤于密行,终于成为十大弟子中的密行第一。

【感悟·收获】

故事中的罗睺罗很像喊“狼来了”的孩子,常常说谎的人最终会害到自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会不信任他,大家会说“那个人十句话有九句半是假的”,所以即使说了真话,别人也不会相信。另外,吹牛也是妄言的一种。喜欢吹牛的人的悲哀在于,他说得越激昂,听者越没兴趣,他越是想博得别人的好感,别人越是反感他。就像佛陀说的,谁也不爱护他,谁也不珍惜他。

说谎是要付出代价的。“狼来了”的小孩说谎招致一群羊大部分被狼咬死,这代价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够惨重的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说谎招致亡国,这说谎以江山为代价。当然,说谎还会招致家破人亡,这样的例子也很多。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撒过谎,而撒谎的代价有多高?我们是否该撒谎?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经常说谎的人,更需要反省自己。

一个年轻人留学归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五年后,他已是拥有数百万资产的成功人士了。亲友们感慨地说,在国外“镀了金”就是不一样,当初东拼西凑地借了几万元去留学,这学费交得值。

年轻人深有感慨地说:“留学生活对我的确很有帮助,临回国时还交了一笔‘额外’的高昂学费呢。”看到亲友们全都莫名其妙的样子,年轻人讲起了其中的故事。

当时,他已经取得博士学位,决定回国创业。临走时,他用几年课余时间打工的积蓄和奖学金为自己买了一块劳力士名表。在机场接受例行检查时,年轻人为了免交关税,谎称手表是冒牌货。没想到海关人员一听说劳力士手表是假的,二话没说,马上拿出一把小铁锤,当着他的面,把那个价值几万元的手表砸了个粉碎。年轻人当时瞠目结舌,还没等他回过神来,海关人员就把他带到一边,对他进行了严格的开箱检查。经历过多次出入境,年轻人深知只有上了海关“黑名单”的人,才会“享受”此特殊待遇。年轻人被告知:以后无论何时出入境,都必须接受开箱检查;如果再次发现携带假冒伪劣产品,将被依法起诉!

年轻人告诉大家,这个故事之所以刻骨铭心,是因为这一笔额外的高昂学费,让他体会到了诚信的价值,而这正是他日后为人处事以及公司走向成功的法宝。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不信不立,不诚不行。诚信为人之本,诚信比一切智谋更好,没有诚信的人是一个失败者。因为制造出“一个拥有103年历史的德国木地板公司”的谎言,欧典这家国内木地板制造商面临灭顶之灾。老板闫培金仍然想挽救自己的企业,他两次公开道歉,并继续投放广告,希望尽快抹去谎言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快情绪。“我会刻骨铭心一辈子铭记这个教训,从零开始,从头做起。”闫培金说。可是,一个说过谎的企业,还能在市场上站住脚吗?

德国诗人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真实的生命应该真实地过,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够成功,生命才有意义。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圆谎不累吗?有些人总是在说谎付出代价之后,才会缓缓道出这个真谛。

【启示】

要让口舌上没有过失,最好的办法就是慢说,在说话之前考虑一番,不要让往日的习惯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不逞口舌之能

有人因言而招祸,有人因言而成就,有人舌灿莲花,有人口出恶言。赠人以善言,重如珠玉;伤人以恶言,甚于剑戟。

话不在多,少说为佳。有时无声胜有声,多说话不如少说话。人常常犯一个毛病,说了许多,但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或者话一到,就从嘴巴出来,让所有的话语都消失在大气层里。有的话说了制造自己的烦恼,有的话说了让别人烦恼。

中国还有一些熟语则对那些多嘴者进行了告诫,比如“言多必失”这个熟语就是。这是实在话,一个不说话的人恐怕不会在说话中惹麻烦上身,也不容易暴露自己的不足。而那些喜欢说话的人,既容易得罪人,惹祸上身,又容易引起别人注意而暴露自己的缺点。

【谈佛·说禅】

佛陀在祇园精舍的时候,六群比丘吵起架来,并且举出十点,嘲骂那些正直的比丘。佛陀知道此事后,便召集六群比丘来开示道:

过去,健驮逻王在得叉尸罗城治国的时候,有一头母牛生下一只小牛。有一婆罗门就从养牛人家讨回那只小牛,并为它取名叫欢喜满。婆罗门把小牛放在儿女的住处,每天拿乳粥饭食等喂养它,很爱护它。

过了几个月,小牛长大了。它想:“这婆罗门曾费了许多心血来养我,现在我是全阎浮提力气最大的牛,正好让我来显一次本领,报答他养育我的恩惠吧!”

有一天,欢喜满对婆罗门说道:“婆罗门!请你到养牛的长者家,告诉他说:我所养的雄牛能拖一百辆货车。你就以千金跟他打赌吧!”

婆罗门就到那长者的家里,问长者道:“这城中谁养的牛最有力气?”

长者先举别家的牛来回答,最后说:“全城中没有一头牛能及得上我所养的。”

“我也有一头牛,能拖一百辆货车。”婆罗门道。

“哪里有这样的牛?”长者不相信。

“我家里就有。”婆罗门得意地说。

长者不服气,便以千金和他打赌。

婆罗门回去后,便在百辆的车中装满沙石,为欢喜满洗浴,喂它香饭,把它驾在第一辆车的车轭上,举起皮鞭叱道:“走呀!欺瞒者!拉呀!欺瞒者!”

这时,牛听到这话,觉得自己并非欺瞒者,为何今天受这种称呼?它不知所以,四只脚就如柱子般立着不动。长者看到这情形,就叫婆罗门交出千金。

婆罗门损失了千金,解下牛,回到家里忧郁地卧着。欢喜满走回来,看见婆罗门忧郁地卧在那里,便走上前去问他:“婆罗门啊!你为什么躺在这里呢?”

婆罗门很不高兴地回答道:“千金输去了,还能睡觉吗?”

“婆罗门!我在你家这么久,曾经打碎过碗没有?曾经在别处撒过粪尿没有?”

“都没有。”婆罗门连忙否认道。

“那么,你为什么要叫我欺瞒者呢?”欢喜满问道:“你这样称呼我,是你自己的错而不是我的错。现在你可以再去和那长者赌两千金,但这次你可不要再叫我欺瞒者呀!”

婆罗门听了欢喜满的话,再去和长者相约打赌两千金。

依照上回的方法,把百辆货车前后联系起来,并将装饰好的欢喜满驾在第一辆车子的前面。婆罗门坐在车上,用手轻轻地拍着牛背说道:“贤者啊!前进呀!贤者啊!往前拉吧!”果然,欢喜满把联系着的百辆货车拉着前行,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专门养牛的那位长者终于拿出两千金来,其他的人看到这种情形也都拿出很多钱来赏赐欢喜满。婆罗门因为欢喜满的帮助,终于得到了许多财物。

“比丘们啊!恶语是谁也不喜欢的,就是畜生也不喜欢。”佛陀叱责六群比丘以后,就制定学处,指示弟子们应该说柔软语、真实语、慈悲语、爱语,不可说恶语,因为恶语不仅伤害别人,更伤害自己。

【感悟·收获】

有人因言而招祸,有人因言而成就,有人舌灿莲花,有人口出恶言。赠人以善言,重如珠玉;伤人以恶言,甚于剑戟。

有一个刑期中的囚犯,在服劳役修路时,捡到1000元钱,他立即把钱交给监管警察。意想不到的是,对方却满脸鄙夷地对他说:“拿自己的钱变着花样来讨好,企图找资本减刑,你甭来这一套!”囚犯心灰意懒,心想这世上没人相信自己了。晚上,他越狱了。

在逃途中,他大肆抢劫,并登上开往边境的火车。火车太挤,他只得站在厕所门口。这时,有一位姑娘如厕,关门时发现门扣坏了,她很有礼貌地对他说:“先生,你能为我把门吗?”他一愣,看到姑娘那纯洁无邪的脸,他庄重地点了点头。他像一位忠诚的卫士,把守着门。就因为姑娘这句话,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在下一站,他下车到派出所投案自首。

一句粗暴的话语,差点让一颗良知尚存的心灵彻底毁灭;而一句充满信赖的话语,又使一个正在沉沦的灵魂得到拯救。作为文明社会的文明人,我们当善放良言,力戒恶语,因为有时候,却是一句话影响了人的一生啊!

佛教四摄将爱语列为其中之一,足见爱语在弘法度众和修行中的重要作用。爱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还有利于结好人缘,便于摄化众生。古德云:“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因此,千万不要忽略自己脱口而出的任何一句话,不要逞口舌之快,因口具有传播及造恶的力量,其影响所及实不容轻忽。

我们要养成以爱语摄化众生的习惯,使众生因我们的爱语与我们结下人缘。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就是这个意思。学佛,就是学佛的身、口、意,学习佛菩萨的广大心量,以种种爱语,赞叹、包容大众。言语,同时是心念的反射,当心中充满赞叹及爱语,心则光明;若心中怀有忌妒排斥,则堕入黑暗。

每天的言行举止,也和走路一样,都是修行。因此,我们每天开口,所说的言语都要是正语,利益别人之语,借着不断的熏修,将原来不习惯以爱语赞叹、关怀他人的心,转成喜悦爱语、柔软慈悲的心。

【启示】

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恶语伤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话到口边留半句,则是积口德。

妄言自损,守中多做

“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东西还是舌头。”“背后骂我的人怕我;当面夸我的人看不起我。”因此,人要懂得“祸从口出”的道理,管住自己的舌头。

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一是管住自己的吃喝,再一个是管住自己别乱说话。佛家讲:我们的嘴巴一天到晚爱说话,这个说话是口业。

在所有的罪恶中,最易犯、最常犯而且害人最惨的就是口业。所以,多说话不如少说话,少说话不如实修。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话未出口由你控制,话已出口不由你控制。每句话都是一个因地,因地已种下种子,就等着接受果报了。好话有好报,恶话有恶报。所以做话的主人时要明了,好好掌控,做话的仆人时,更应明了,因为这时自己已经处于被动。

【谈佛·说禅】

南北朝梁开国君主梁武帝萧衍是一个尊崇佛教的皇帝,曾经三次舍身为佛。有一次,好不容易请到了菩提达摩。他恭敬地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菩提达摩说:“不知道!”

梁武帝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一个看来像得道高僧的人,竟然坦荡荡地告诉他“不知道”。他又请教了一次。菩提达摩说:“空,廓然无圣!”

“什么?你竟敢告诉我根本没有什么神圣的教诲。”梁武帝有点不高兴了。

第二天,他问自己最尊敬的志公禅师。志公禅师说:“唉呀,他才真是个高人!”梁武帝虽然不明白意思,仍派人去追菩提达摩回来。但菩提达摩早已经乘一苇渡江,到魏国去了。

早在菩提达摩之前,禅宗已经在迦叶的微笑、佛陀的授花典礼中,深深扎了根,种子破了壳、发了芽。释迦牟尼在应该开始讲话时不讲话,只是拈花微笑。世尊为什么不说话?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佛陀的大弟子、二弟子,一切资深弟子都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只将怀疑的神色藏在眼睛里。这时候,只有迦叶一个人在微笑。

迦叶,一个在如银河般浩瀚的佛经中从未曾发一言的人笑了。只有他敢笑,佛陀却把花传给了他。一个无声的信息,一个神秘的音波,只有他接收到了。

【感悟·收获】

俗话说“祸自口出”,过多的言辞必然会在不经意间触及某些人的痛处,而给自己带来意料不到的麻烦。三国时期的杨修,可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了。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杨修的才学是绝不为过的。但恃才傲物的结局是讲出了曹操心中的秘密而死于非命。杨修的“祸”的根源便在其口。

艾子发高烧,梦游阴曹地府,正见阎罗王升堂问事。有几个鬼抬上一个人,说:“这人在阳世,干尽了缺德事。”

阎王命令道:“用100万斤柴火烧煮。”马面鬼上来押解。

那人私下里探头问马面:“你既然主管牢狱,为何穿着这么破烂的豹皮裤子呀?”

马面说:“阴间没有豹皮,如果阳间有人焚化才能得到。”

那人立即说:“我姑姑家专门打猎,这种皮子多着呢,如果你肯怜悯,减少些柴,我能够活着回去,定为你焚化10张豹皮。”

马面大喜,答应煮烧时走走形式。

待那人将归时,马面叮嘱道:“可千万不要忘了豹皮呀!”

那人回头对马面说:“我有一诗要赠送给你:马面狱主要知闻,权在阎王不在君,减扣官柴犹自可,更求枉法豹子皮。”

马面大怒,把他又投入滚沸的水锅里,并加添更多的柴煮了起来。

艾子醒后,对他的徒弟们说:“必须相信口是祸之门啊!”

由此我们知道,一个成熟的人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有些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

狂言妄语说出来虽然“虎虎生威”,在某些时候更是显得“豪气”过人,用“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儿”来反驳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老子也指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狂妄的话多说只有弊处而无益处,不如紧守中庸之道,量力而为。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实例就是说明狂言妄语自损的,那就是魏延的死因。在当时来说,大多数能够单打独斗胜过魏延的人都已经死去了,他因此对自己有些过于自负,以至于在被杨仪激怒,问他是否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时,他毫不畏惧地猖狂大笑而发三声“谁敢杀我”,谁知在第三声之时,他就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命丧马岱之手。

狂言妄语能够给人带来杀身之祸,多言同样能够让你吃尽苦头,故而老子教导大家“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并不是教人闭口不言,而是要少说多做,因为“言多必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哲理。

话说多了,漏洞就多,容易出毛病甚至引火烧身。不难理解,这是对说话“多”的人而言的,譬如滔滔不绝的醉鬼、妙语连珠眉飞色舞的政客,这类人因话多招致的所“失”往往惨重,譬如醉鬼丢了性命,政客落得革职除名,都是值得我们去吸取经验教训的。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由口出”,在初始交往的过程中谨慎自己的言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讲话时也应注意自己的口气和态度,避免触及他人的利益,毕竟有很多时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启示】

懂得说话的人,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会考虑到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去选择说话的内容;而不是毫无顾忌,口不择言地什么话都说,什么话都敢说。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诽谤或者搬弄是非的人往往出于一种嫉妒之心,这些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足和失落,只要别人比他们生活过得好点儿,他们就受不了。如果他们能够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和别人比较,在生活中就会减少许多无谓的烦恼了。

“静坐常思”,“思”的是什么?应该是自己不知足与攀比产生的错误;“闲谈莫论”,不让“论”的是别人的生活与作风。踏踏实实地做我们自己,幸福、快乐自然会围绕在我们身边。

【谈佛·说禅】

有一则这样的公案:

有一位修禅定的法师,在定中看到两位出家人在谈话,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护法神走了;又一会儿,妖魔鬼怪来了,围绕着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两位出家人最初在讨论佛法,所以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闲话家常,护法神就走了;话家常之后,又讲些是非人我,妖魔鬼怪就来了。

【感悟·收获】

所以,常常讲是非、论短长,周边围绕的都是妖魔鬼怪。起一个恶念,说一句恶言,都可以把妖魔鬼怪招来。因此,闲谈莫论他人非。他人对自己的非难或诽谤,其内容如有中肯之处,我们应该谦虚己心,倾耳去听,尽速改正自己的过错,否则,我们不如遵照《法句经》中所言:“犹如坚固严,不为风所摇,毁谤与赞誉,智者不为动。”——以泰然自若的心胸去面对所有的非难。

《坛经》上说“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为什么要“闲谈莫论他人非”呢?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环境造就了每个人在处事原则与方法上存在着差异,这就好比穿鞋,倘若我们不穿上别人的鞋,怎么会知道别人的脚是舒服还是痛苦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千疮百孔,购买大部分的东西都必须排队。

有一个穷人,为了招待他的外国友人来访,正兴致勃勃地卖力打扫自己的房子。正当他卖力清扫的时候,竟然将唯一一柄扫把给弄断了。他愣了大约有一分钟,才回过神儿来,顿时跌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

他的几个外国朋友恰逢这个时候赶到了,见到他望着断掉的扫把痛哭不已,便纷纷上前安慰。

经济强盛的美国人道:“唉,一柄扫把又值不了多少钱,再去买一把不就行了!又何必哭得如此伤心呢?”

知法守法的英国人道:“我建议你到法院去,控告制造这柄劣质扫把的厂商,请求赔偿。反正官司打输了,也不用你付钱啊!”

浪漫成性的法国人道:“你能够将这柄扫把给弄断,像你这么强的臂力,我连羡慕都还来不及呢?你又有什么好哭的啊?”

务实的德国人道:“不用担心,大家一起来研究看看,一定有什么方法能将扫把粘得像新的一样,我们一定可以找到方法的!”

最后,可怜的人哭着道:“你们所说的这些,都不是我要哭的原因,真正的要害是,我明天非得要去排队,才可以买到一柄新的扫把,不能搭你们的便车一起出去玩了。”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既定的立场,也因此而习惯于执著在本身的领域当中,忘却了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着他自己特殊的一面,永远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审视别人,更不要用我们的想法去评价别人。

倘若我们正遭受着别人的非议,千万不要以骂止骂,而应该多向释迦学习,只有像他那样处世,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无言以对。

《中阿含经》中说:“断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群党,彼于两舌净除其心……若有所说,清和柔润,顺耳入心,可喜可爱,使他安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说。”这是说应该断绝两舌的行为,不参与挑拨离间,不说能够引起是非的话,要说就说有益于别人的话语。

【启示】

一个人所说的话,是他价值观、格调及情绪的映射。喜欢说无聊话的人,会让听者觉得他素养不高,内心空虚,有意无意说挑拨之语的人,会让人认为他品质有问题。

不出恶言,不骂恶人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

说话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太平常,很多人体察不到言语的重要性。佛家以口业为“患苦之门,祸累之始”。“五戒十善”中,“五戒”的第四戒为“不妄语”,具体为: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

【谈佛·说禅】

从前,舍卫城中有一个富翁,名叫师质,信奉佛教。有一天,他准备了美食,虔诚地供养佛陀和僧众。佛陀受过供养,又开示一番,就领着众僧回到精舍。回去的半途,佛和僧众在河边的大树下休息的时候,从树上跳下一只猿猴,求借佛陀的钵具。猿猴接过佛钵后,速去速来,并且在钵中盛满了甜蜜,双手恭敬奉给佛陀。佛陀接受后,又把它分施给众僧,令猿猴多得福报。猿猴看了,欢喜跳跃。

过了不久,猿猴死了,转世为人,生于师质的家中。出生的时候,家里所有的食具都装满了蜜糖。师质夫妇觉得奇异,就此给他取名为蜜胜。

光阴如箭,岁月奔驰,一转眼过了几年,蜜胜已长大了,他厌烦尘俗,要求父母允许他出家,父母高兴地答应了。得到父母的赞许后,蜜胜到祇园精舍投佛出家。因为他前世的善因,很快得了证果。

有一次,他和同修比丘们出外度化的途中,感到热渴异常,大家都想有一杯饮料。这时蜜胜比丘将空钵向空中一掷,然后,双手去接时,钵中已盛满佳蜜,送给众僧解渴。回到精舍时,有一位比丘就向佛陀请教道:“蜜胜比丘,过去修的是什么福?为什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够方便求得蜜糖?”

佛陀答道:“你们记得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猿猴,求借钵具,装了佳蜜,来供养佛和僧众吗?由于他的喜心施舍,死后就转生为人;由于他的诚心,供佛佳蜜,所以今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得到蜜。”

佛陀说过以后,比丘又问道:“佛陀!蜜胜的前世,又是什么因缘,才堕生为猿猴呢?”

这时佛陀的四周,已围绕着很多弟子,佛陀看了看他们后,才说道:“蜜胜会堕为猿猴,那已是五百世以前的事,也就是迦叶如来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间,看见另一位比丘跳过一条小溪,就笑他的姿态如猿猴一样,因此犯了恶语的罪,所以他堕落为猿猴。后来他知道自己错了,曾向那比丘求忏悔,免堕地狱受苦,并因此胜缘,猿猴能遇佛得度,今生也很快修成了正果。”

佛陀讲完以后,诸比丘们都知道了,一句恶言,就能招来苦报。因此,大家再也不敢有戏言和恶口,因为因果是不会饶过人的。

【感悟·收获】

这个世界,随时随地可听见骂声,可看见骂人事件。“骂”字两个口,祖先造字时用了两个口,想必有其用意。骂人是两张嘴对着骂,骂人者自会得到被骂者的回应,其实也就是通过别人骂自己。

骂人,大家都觉得是不文明的行为,可是还是有人忍不住要骂,看来是缺乏安忍的定力,用佛家的话讲,就是犯下了恶口罪业。佛家的口业分恶口、两舌、妄语、绮语。

“恶口”指的是言辞粗野,态度、词句都让人难以入耳,说脏话、狠毒的话、骂人也属于“恶口”之列。佛教对恶口詈骂恼人之言,是最禁戒的,提倡以爱语、善语与人交谈。如《行事抄》说:“凡有所说,当说善语,不应恶语。”恶口骂人,会报应自己。

“两舌”指立于两者之间拨弄是非,离间两者,令起斗争。有的人两舌是为了达到挑拨离间的目的,这不但是口舌的过错,更是心中有恶念。有的人则不同,他们喜欢说些闲话,生活中没有了“小道消息”他们就觉得乏味,所以他们对各种闲话津津乐道。有时候他们和谁亲近,不自觉地就会说“某某说你的不是”,造成别人之间的矛盾。其实,那些话也许是他听来的流言也许是他夸大的。

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当中说,有一位侍奉他的小妾,讲她祖母很会骂人,后来祖母没有任何疾病,忽然舌头烂到喉咙处,不能饮食、说话,痛得翻来覆去,几天之后便死去。这位祖母唯独舌头会烂,可见她恶语业很重,她骂人的时候,能以势压人,别人都怕她,但是这个女强人最后坏在自己的舌头上。舌根和语业关系很大,譬如口不妄语,说诚实话语,舌可以覆面;如果说恶语,说妄语,舌会萎缩、糜烂。

《无量寿经》上教人:“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佛偈云:“慈悲口,方便舌,有钱无钱都做德。”你在口头上不骂人,不说粗言暴语伤害他人,这也是功德。

【启示】

恶言相向的人,通常会引起祸端,因为一般人往往因为别人的恶言而怀恨在心,并激起对方强烈的反弹情绪。所以尽量不要用恶言来伤害别人,因为那样自己将来会成为被别人伤害的对象。

恶言如数带回,说者自受自污

送礼物与他人,别人若不接受,如何?只得自己带回。恶口向人,欲污人,若人不为所动,那么所有恶言,将如数带回自受自污。

语言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在很多的场合,可以看到一些素质不高的人说话出口伤人。对方若是老实人,必定被气得掉眼泪,若遇到厉害人,双方就不可避免地吵架、动手了。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你讨厌一个人,也不要对他恶言恶语。做人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如果你是一个举止言行优雅的人,请不要为了一个你讨厌的人坏掉你的本质。

【谈佛·说禅】

释迦牟尼在世时,一人因嫉妒释迦牟尼受世人景仰,心怀不平而当面对释迦牟尼破口大骂。但是,不管他的态度如何恶劣,言语如何不可理喻,释迦牟尼却始终保持沉默,冷静以对。

在他骂够、骂累之后,释迦牟尼才开口说:“朋友,如果有人送礼给他人,对方并不接受的话,请问该礼物属谁?”

此人不意有此一问,不假思索就答道:“当然属送礼的人了。”释迦牟尼见他这样答,继续问道:“好,现在你对我破口大骂,如果我不接受这些詈言之辞,请问它将属谁?”

此人一时语塞,默然不言,继之醒悟自己的过错,并为自己的无礼向释迦牟尼道歉,发誓绝不再诽谤他人。

【感悟·收获】

佛说:“送礼物与他人,别人若不接受,如何?只得自己带回。恶口向人,欲污人,若人不为所动,那么所有恶言,将如数带回自受自污。”

别人恶口辱骂我们,或恶言相向,我们若不接受,那么这个灾祸还是要回到骂者自身。同样的道理,你恶口辱骂他人,最终还是要由自己承担。

佛陀告诉我们:不要恶口辱骂他人。只要我们把心量拓开,能够包容别人,则别人的毁谤、侮辱,如同“举火焚空”,终将自熄,还会烧到自身;又如“仰天吐痰”,吐出来的痰,最后还是掉到自己的脸上;又如“逆风扬尘”,抓一把泥土撒向他人的人,一样会让逆风把灰尘撒到自己身上,这就是“恶还本身”的道理。

皮鞭伤肉,恶语伤心。恶语寒心,良言暖人。台湾作家林清玄在读高二时,学业和操行都是劣等,记了两次大过、两次小过,被留校察看,甚至还被赶出学生宿舍。很多老师对他已彻底失望,但他的国文老师王雨苍却没有嫌弃他。一次,王老师找他谈话说:“我教了50年书,一眼就看出你是个能成大器的学生。”这句话让林清玄感动和温暖,水激石鸣,人激志宏,老师的话让他振作起来,他发奋学习,最终成为了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话语如同一把利刃,可以伐木,也可以伤人,就看操持者怎么用。有时,一句污辱的话会使一个善良的人行恶,一句宽慰的话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一句情真意切的表白可以获得一生的爱情和幸福,一个恶语相向的浪头可以摧毁夫妻多年共同夯实的感情堤坝;一句中伤可以挑起一场战争,一句美言可以结成世代友谊;一句损贬能让人一辈子抬不起头,一句激励可以助一个人成就事业……

一句或许在自己看来无关紧要的话,可能会在听者心田划开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因而古人说:“赠人以善言,重如珠玉;伤人以恶言,甚于剑戟。”出口伤人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训练,但说话暖人却是一种人生境界。为什么我们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多说些赞人、励人、暖人的良言,而少讲甚至不讲骂人、贬人、伤人的恶语呢?

佛经说:“造口业的人,将来会受到耕舌地狱的惨报。”口业不可不慎,我们修行就是要能随时保持内心的祥和,并且抱着“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态度,来欢喜赞叹善人;另外,也要怀着“以善待恶,以德报怨”的胸襟,来面对恶人。如此,必能超越人生烦恼、痛苦的困境,体会人生自在、清净的本质。

【启示】

骂人,大家都觉得是不文明的行为,可是还是有人忍不住要骂,看来是缺乏安忍的定力,用佛家的话讲,就是犯下了恶口罪业。

不必回头看咒骂你的人是谁

根本不必回头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被骂。至于骂人,不管多少,也都会有的。有修行的人可以管住自己不骂人,但管不住别人骂自己。如果有人骂我,该如何应对?

星云大师开示:“当有人对我们恶口毁谤、无理谩骂的时候,能够漠然以对,以沉默来折服恶口,才是最了不起的承担和勇气。明朝吕坤在《呻吟语·应务》中说:不为外憾,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能够接受他人的指正与批评,不为八风所撼,不为物欲所动,才是真正的大器。要能成就大事,就要一切皆担当。”

【谈佛·说禅】

《四十二章经》第七章讲了一个恶还本身的故事:

有人听见佛是一个守护修道的人,又修行大仁慈的行门,就故意来到佛的面前骂佛。佛听见他骂,默不作声、不讲话。等他骂停止了,佛就问:“你用礼貌来对待人,那个人不接受你的礼貌,那个礼是不是还回到你自己那儿去呢?还归到你自己身上吗?”骂佛的这个人说:“不错!是还回到我这儿。对方若不接受我行这个礼,这个恭敬,我就把它拿回来。”

佛又说:“你现在来骂我,我不接受你这个骂。你骂我,你是不对的,但是你一定有祸患,把这祸归到你自己身上去了。就好像你打一个响,就有个声。如影随形,这个祸一定是跟着你。你没有法子免离你骂我的这个祸。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不要做恶事。”

【感悟·收获】

别人骂我,我尊敬他;别人毁谤我,我赞叹他。佛陀在《佛遗教经》中告诫弟子:“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忍是需要经过一番寒彻骨的养深积厚而酝酿成的涵养。

骂人是不对的,背后骂人更是不对了。在背后骂人的人,就如同躲在暗处趁别人不注意放枪的人一样。奉劝那些在背后骂人的人一句,快收起你们那一套!在骂人前先想一想是不是在骂自己!

对于挨骂的人,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挨骂,但不必睚眦必报,以牙还牙。有人背后骂你,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三国演义》第103回里,诸葛亮率大军出征,司马懿中计吃了亏,就闭关不出。诸葛亮先是多次令人到曹军阵前辱骂,但魏兵却采取“骂不还武”的办法,怎么也不出兵。诸葛亮乃取巾帼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骂司马懿不像个男人。司马懿看完信后,并不嗔怒,反而关心起诸葛亮的寝食生活状况。从来使口中判断出诸葛亮活不长了。于是更据守不出,蜀魏双方在渭水一带相持了百余日。结果,诸葛亮“星陨五丈原”,蜀军不得不撤回汉中,司马懿防御成功。

如果说诸葛亮气死周瑜,骂死王朗,气死曹真是因为后者的气度太窄的话,那么,司马懿受辱不嗔则是有容乃大。司马懿的“孔明食少事烦,岂能长久”一语送终诸葛亮!诸葛亮享年54岁,其短寿难道跟“轻摇三寸舌,骂死二三人”无关吗?而被骂的人死与气恼,不也值得后人引以为戒吗?

生活中当被别人骂时,大多数人首先会怒火中烧,先是当场“回骂”,继而“升格”,甚至大打出手。常常有人还会听到“好心人”传来的“非议”甚至“恶骂”,尽管不是亲耳听见,却比当面听见还要气愤,恨不得冲到当事人面前问个究竟或也反骂他一回,最好让他立刻闭嘴。人的本性决定我们饥饿时想抢劫,愤怒时想杀人,但是又因为人大都是有理性的,极端的行为很少人会干,唯其这样痛苦反而更多。

胡适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有人骂我们,当我们听到时,自然很生气,非要跟他拼命不可。可是细分析一下,骂,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由空气传来的一种音浪,自然用不着生气。至于骂我们的人呢?依着化学分析,也不过是个化合物;而被骂的我们呢,也是和骂我们的人一样,几种化合物而已。等到死后,大家都物归原所,如此看来,所有的骂不过是一种气体的流动,有什么了不得?到此地步,就无人无我,四大皆空了。

广钦老和尚开示说:“受戒是受忍辱,耳听到别人骂你、刺激你,而不理会,那就是戒。”与其让别人说你好话,远不如别人骂你来的痛快。别人骂你、批评你的时候,是冒着作恶、折损福德的危险来提醒你要积福,你应该自我反省,向他致敬,感激他的大恩大德。

【启示】

如果一个人不能忍受恶骂之毒,就称不上是人道的智者。破坏功德的,没有比嗔恚更严重的。因为嗔恚之害可以破坏各种善法,败坏好的声名。嗔心猛于烈火,应当经常防护,不让它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