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秘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顺治临终遗诏说了什么

顺治帝临终前的遗诏传位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没有完全破解开的秘密。

关于嗣君的选定,魏特在《汤若望传》中披露了一些内幕:“一位继位的皇子尚未诏封,皇太后立促皇帝作这件事体。皇帝想到了一位从兄弟,但是皇太后和亲王们的意见,都是愿意皇帝由皇子中选择一位继位者。皇帝让人问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完全站在皇太后的一方面,而以被皇太后所选择的一位太子为最合适的继位者。这样,皇帝最后受到汤若望的劝促,舍去一位年龄较长的皇子,而封一位庶出的、还不到七岁的皇子(康熙)为帝位承继者。当时促成这一个决断所提出的理由,是因为这位年龄较幼的太子,在髫龄时已经出过天花(康熙帝因出痘而落下一脸麻子),今后不会再受到这种病症的伤害。而那位年龄较长的皇子,尚未出过天花,时时都得小心着这种可怕恐怖的病症。”记载中谈到福临先是选中一位“从兄弟”,这时还在世的“从兄弟”有四位,分别是辅国公叶布舒(兄)、镇国公高塞(兄)、辅国公常舒(兄)和辅国公韬塞(弟),虽不知福临选中哪一位,但凑巧的是这四人几乎全是满籍妃嫔所生,唯独没有博尔济吉特氏。这种故意违背“子承父位”祖制的做法,显然是有用意的。顺治帝在初三日将王熙召入宫内密谈,并有“密封奏折”之事,其实就是帝位人选的这个意见。

显然,这是孝庄皇太后很难接受的。她不仅在儿子病危时“立促”选立嗣君,而且召集亲王们共同推翻皇帝的“成命”,力主在皇子中选立新帝,并请来汤若望助推。实际上,汤若望根本不是在皇帝患痘“消息传出宫外之后”才“立即亲赴宫中”的。因为这消息封锁极严,直到初七日晚(距福临咽气最多十个小时),宫内传谕释刑狱、禁炒豆等事之后,朝中大臣才确知皇帝病情,如果汤若望此时才闻讯赶来,显然没有时间参预上述诸多事情。

关于母子之间议立新帝的分歧经过,比较合理的解释应当是,顺治帝初二日卧病不起,自知不久于世,便召王熙议立继位之君等事。他既与母后有分歧,于是提出以“从兄弟”嗣位做为报复和最后的抗争,并写有“密封奏折”。王熙不过是一介小小汉官,哪敢在此重大事情上擅自隐讳,于是就向孝庄太后如实禀告。太后闻讯五内如焚,立即召集诸亲王会议,并通知汤若望立刻入宫参议(因此,汤若望入宫最迟也在初四、五两日之前),坚决反对顺治皇帝的成命。福临共有八子,四个早夭,当时除康熙外尚有福全、常宁和隆禧,这些均非蒙古母亲所生。孝庄皇太后因皇后无子,只能从帝业稳定的角度考虑,提出让已出过天花的玄烨即位,尽管他是一脸麻子而有碍观瞻(此事在后来的官书及绘像中均被掩过去)。福临无奈,只得勉强答应;也可能未达成最终协议,他已到了黄泉路了。紧接着便出现了孝庄太后等人私改遗诏之事。

初六日夜分三鼓,宫内风摇树影,死气沉沉,罡风呼啸,如闻鬼哭。几名太监手提宫灯,明灭闪烁,将大学士王熙再次引入养心殿。此时,夜已深,人未寝,顺治皇帝感觉病势已重,恐再难支,忙召王熙入殿商议遗诏之事。福临在榻上强撑病体,嘱道:“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王熙闻言泪满脸颊,泣不成声。顺治催促道:“朕平日待尔如何优渥,训尔如何详切,今事已至此,皆有定数。君臣遇合,缘尽则离,尔不必如此悲痛。此何时,尚可迁延从事,致误大事?”王熙只得拭泪吞声,在御榻前握笔撰诏。但他心中暗暗叫苦,未曾料到顺治皇帝特令“就榻前书写”,一刻不离,这可怎么办?……

“金风未动蝉先知”。原来,被顺治帝视为亲信的王熙,早已置于孝庄皇太后的牢牢控制之下,他与顺治皇帝间的所有言谈举动,孝庄太后全悉知无遗。此刻,王熙既知皇帝秉性固执,更惧怕太后权势威严,而遗诏一经拟就盖上玉玺,就很难再更改一字,那么在孝庄太后面前如何交待?想到这儿,王熙握笔踟蹰,进退维谷,左右思量。当写完遗诏第一段后,他看见顺治皇帝已倦容满面,不由心生一计,忙奏道:“恐过劳圣体,容臣奉过面谕(请帝详细口授之后),详细拟就进呈。”顺治已气息奄奄,再无精力去想王熙这话背后的真实意图,便将遗诏大意说明。王熙忙卷起诏书,退出养心殿,方才长长呼出了一口气。

王熙退至乾清门下的西围屏(也就是耳房)内连夜拟诏,“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反复修改到第二天中午才算定稿。然后,遗诏交待卫贾卜嘉捧奏皇帝,顺治正在榻上更衣,很可能没有细阅,便谕:“诏书著(派)麻勒吉(大学士,与王熙共同拟诏者)怀收。俟朕更衣毕,麻勒吉、贾卜嘉,尔二人奉诏奏知皇太后、宣示、贝卫、大臣。”这夜子时,顺治皇帝即在养心殿内去世。从王熙初六日夜入殿承谕拟诏,遗诏中经三次大改动,再经麻勒吉和贾卜嘉二人之手,最后于初九日清晨才在天安门外宣读,共历时两昼三夜。就是说,孝庄皇太后等人完全有时间从容不迫地按照自己的意图修改遗诏。从顺治生前并不喜欢儿子康熙的情况来看,康熙最终登基即帝位完全可能是孝庄太后改顺治遗诏确定的。这样,孝庄太后就可避免大权旁落,将孙子扶上帝位使她名正言顺地控制了朝政。

接着,新帝幼小无法亲政,孝庄太后又拒绝垂帘听政,便由四位隶属上三旗的权臣辅政,他们分别是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和鳌拜(镶黄旗)。在四辅臣之中,索尼是四朝元老,资深望重,与摄政王的地位不相上下,因此后来选其孙女为皇后,可有效地以联姻加强皇帝与首辅之间的关系,进而控制其余三王的行动,这才是孝庄太后的真实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