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础教育阶段兴趣执着
出生于制衣作坊之家
赵梓森出生于上海市卢湾区一个小小的制衣作坊之家。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市卢湾区莫利爱路[1],是一条不过300多米长的小街。此街由法国租界公董局[2]修建后,以法国著名戏剧家莫里哀[3]的名字命名。抗战时期,上海被汪伪政权接管后,街名被改名香山路并一直沿用至今。
图1-1 20世纪30年代上海莫利爱路的花园洋房
当时的莫利爱路居民,大多是西方人,华人十分稀少。小街梧桐浓荫,一排排的红色砖墙,一页页的木制百叶窗,半圆形大阳台的花园洋房镶嵌其间,恍然置身宁静的欧洲乡村。与这些反客为主的洋房相比,巷尾的数间华人居所就完全是非常简陋的贫民窟了。
1932年2月4日,农历腊月二十八,赵梓森就降生于这个贫民窟里一间民居中。
赵梓森是个早产儿,在娘胎里待了7个月就出生了。父亲赵泽鋆、母亲谢秀群和他们的三个女儿围着这个预产在鸡年出世、不想竟揪着猴年的尾巴出来的男孩子,都非常欣喜。但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对这个瘦小且哭声微弱的婴儿生命力的担忧。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担忧,年幼的赵梓森两天一小病三天一大病,几乎成了药罐子,婴幼儿期的两场伤寒差点使他夭折。不过,一到学会走路和奔跑后,这个属猴男孩的天性似乎一下迸发出来,满世界活蹦乱跳,手脚一刻也无法停歇。
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在赵梓森出生后不久,父亲就举家迁到居住条件稍好的北四川路(现四川北路)的公益坊。这个弄堂里,欧洲联排式房屋风格与传统江南民居合二为一的石库门建筑[4],是最具上海特色的民宅。石库门里赵家的女主人谢秀群,是广东香山县人[5]。在未及成年时,就因家庭贫困被卖到了上海的一个医生家里做丫鬟。虽说平日里只是做些清洁整理的工作,但身处医生之家感受到的那种建立在学识之上的优裕生活,强烈地冲击着这个未曾上过学堂的姑娘。她除了私下里自学认字外,还暗下决心,自己以后嫁人有了一男半女,不管再苦再累,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们读书上学。与一般女孩不同的是,这个出身贫苦的女人,不仅有梦想,而且敢于实践,后来把自己养育的8个子女都送进了上海的大学,而且有6个是响当当的名牌大学。赵梓森后来的成就应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
图1-2 1938年赵梓森童年照
1925年,经老乡牵线搭桥,谢秀群嫁给了广东香山老乡赵泽鋆,两人对这桩婚事都十分满意。赵泽鋆当时供职于南京路上的先施公司。这一位列四大百货公司[6]之首的民族企业,其创办者马应彪[7],是许多以“实业救国”为志向的民族工商业先行者的代表。马应彪早年家境贫苦,为了生计漂洋过海到澳大利亚悉尼拓荒种地,在通过贩卖水果淘得第一桶金之后,开商店、办银号,业务如滚 雪球般发展,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归国后受到同乡孙中山救国运动的激发,马应彪产生经商救国的念头。他不但慷慨资助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还力争打破国外资本的垄断,积极投身民族企业的建立。1917年10月20日,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有世界市场之称的大型百货公司——上海先施公司在南京路上正式开业。据《先施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册》载:“中西士女临场观礼者逾万人,嘉宾济济,盛极一时。华人惊为此前未,有之大观,即西人亦叹为观止。”“先施”的名号取自四书里的《中庸》:“盖营业之道,首贵乎诚实,倘未能先以诚实施诸于人,断难得人信任。”其英文名SINCERE亦有诚实守信的含义,足见马应彪经营公司的理念。先施的营业方式不仅有对传统的继承,亦有对旧物的革新。其中的一大亮点,即在于率先雇用女性店员,这在当时中国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氛围下,无疑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带头的正是马应彪的妻子霍庆棠,她冲破传统的勇气,一度成了公司的活广告。随后的数年间,先施公司蒸蒸日上,不仅在新加坡、泰国等地开设分公司或分店,还在英国伦敦开设分庄,又投资保险信托,办起了化妆品厂和其他十多间工厂,产品行销海内外,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先施帝国”。
图1-3 20世纪初上海先施公司大楼
得益于先施公司的兴盛,在赵梓森出世前,赵泽鋆仅靠一个人的薪水,不仅养活了3个孩子(赵梓森上面的3个姐姐),还攒了些许积蓄,家庭也算小有富足。但随着赵梓森及五弟、六弟的相继出生,加之稍长的几个孩子都到了上学的年龄,家庭的经济压力与日俱增。在上海滩这一冒险家的乐园里,在商界闯荡了近十年的赵泽鋆,不可抗拒地想投身于创业增收的路子。但从商之路该如何选择呢?多年在先施公司从事服装销售的经验,让他看到了商机。当时上海人口激增,服装买卖市场很大。赵泽鋆发现,和成人服装的光鲜亮丽、款式新颖相比,儿童服装则显得千篇一律,少有亮色。基于此,赵泽鋆最终决定涉足童装生意,开设一家专门生产童装的家庭小作坊。
家庭小作坊建起来后,那间原本逼仄的石库门小宅就显得更加拥挤了。和妻子商量后,赵泽鋆决定利用手头的这笔积蓄,在当时地皮相对便宜的闸北盖一座小楼,既可经营生意,又可供家人居住。1936年,闸北虬江宝通路上立起的一座高三层的小楼,成了赵梓森的新家。新家盖起不久,赵泽鋆又在三层楼顶的平台加了一间阁楼,这种格局当地人称作“假四层”。据赵梓森回忆,当时在周围低矮的平房中,他家的“假四层”楼房显得鹤立鸡群,十分惹眼[8]。
为了保证孩子们上学和生活的支出,赵泽鋆继续在先施公司当柜员,服装作坊的一应事务都由赵梓森的 母亲打理。她不仅要亲自踩缝纫机,还要购买布料和销售,十分辛苦。她这是在用实际行动实现她少女时立志把子女培养成知书达理之人的梦想。赵梓森对此感触很深,他曾回忆说:“我的母亲说过,如果你不念书,将来就是去扫马路。虽然怎么样培养小孩,她不知道,她自己根本不懂,她不可能辅导我们学习,但一定要我们去念书,哪怕她天天踩缝纫机赚钱,也让我们上学。我的母亲很伟大。要是我不能上大学,现在也不可能是什么院士。她真的很伟大。”[9]
在缝纫机没日没夜地突突作响声中,谢秀群逐步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她不仅养育了八个孩子,还把他们一个个都送进了名牌大学。老大赵丽文,震旦大学中文系毕业,震旦大学是复旦大学的起源地,著名诗人戴望舒和画家徐悲鸿均毕业于该校;老二赵美文,沪江大学外文系毕业,著名诗人徐志摩和李公朴毕业于该校,沪江大学是现在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老三赵汉文,大同大学外国文学专业毕业,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毕业于该校,大同大学一部分后来并于上海交通大学;老五赵梓辉,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来成为上海交响乐团的一名乐队指挥;老六赵梓光,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老七赵志文,南京药学院制药专业毕业;老八赵梓雄,兰州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而作为老四的赵梓森,先上浙江大学,学习一年后退学再考到复旦大学,再退学考到大同大学的电机专业,在读大二时该专业并入上海交通大学。
图1-4 赵梓森童年时代的全家福(右三为赵梓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