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脑干网状结构
一、脑干网状结构概述
网状结构是一个在系统发生上非常古老的神经网络——它是爬行动物脑干的一个显著特征。它起源于一个缓慢传导的多突触通路(polysynaptic pathway),与嗅觉(olfactory)和边缘区(limbic regions)紧密相连。在人脑中,网状结构在自主(automatic)和反射活动(reflex activities)中仍然很重要,并且与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保持着联系。
网状结构位于脑干被盖,其定义其实是有不同的。“网状”一词在19世纪晚期首次应用于该区域,因为常规技术无法明确区分其中神经核;再者,脑干被盖中的一些神经元具有非常广泛的投射,增加了这时分散组织的印象。然而,随着更精细技术的应用,许多特定的核及其神经递质被识别,这些神经核具有非常精确的组织投射。此外,一些脑神经核(上下泌延核或疑核)不属于网状结构却埋藏其中;同样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 matter)(与疼痛调节有关)和延髓内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hemotactic trigger zone)(最后区area postrema)等引起恶心的区域与网状结构密切相关但不属于它。因此,在现代,“网状结构”一词已被用于越来越少的结构,相反,我们通常会说脑干被盖内的特定核。“网状结构”至今仍应用于脑干被盖区,是因为其细胞核识别度较低。
二、脑干网状结构的组织构成
1.在中线,内侧网状结构由一系列中缝核组成。中缝核是整个神经轴5-羟色胺投射的主要来源。
2.旁正中网状结构是一个主要的传出系统。对脑神经核内的一些突触起着运动模式产生的作用。
3.最外层是外侧细小细胞(小细胞)网状结构。细小细胞树突长而有规律地分支。主要是横向分支,这些横向分支之间有通向丘脑的长通路穿过。外侧网状结构主要接收传入。它接收来自所有感觉通路的纤维。
三、网状结构的功能解剖
(一)头端网状结构及其功能
网状结构贯穿整个脑干。其头端连于某些间脑核,尾端合并入脊髓中间带。我们可以简化一下,说这些头侧和尾侧结构延伸出了网状结构的两个主要功能。因此,中脑和上脑桥的头端网状结构(rostral reticular formation)与间脑核共同作用,维持前脑的觉醒意识状态(图3-7-1)。
(二)尾端网状结构及其功能
脑桥和延髓的尾端网状结构(caudal reticular formation)与脑神经核和脊髓协同工作,以实现各种重要的运动、反射和自主动能。粗略总结其功能如下:头侧网状结构主要与唤醒功能相关;尾侧网状结构主要与反射和运动相关。
图3-7-1 脑干结构的位置示意图
网状结构贯穿整个脑干。网状结构的头端连于某些间脑核,称为头侧网状结构(主唤醒)维持前脑的觉醒意识状态;网状结构尾端合并入脊髓中间带,称为尾侧网状结构(主反射和运动)与颅神经核和脊髓协同实现各种重要的运动、反射和自主神经功能。
(三)脑干网状结构功能总结
脑干网状结构具体功能及定位总结见表3-7-1。
表3-7-1 脑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