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风能胜湿的机制与方药
【医论精华点睛】
仝小林论风能胜湿:风能胜湿,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风能胜自然界的表皮之湿。防风、荆芥、羌活、麻黄、桂枝等均是风药、表药。辛味向上、向外发散,说风能燥湿,多是辛温之药,辛温药就是用来散表湿、燥湿的风药。
里湿最多见是中焦,其次为下焦,再次为上焦。外湿困于体表则身困倦怠,困于胃肠则痞满,困于上焦则胸闷。里湿,在上焦多宣肺,肺之呼吸调畅,则湿气难存;中焦多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下焦多利湿、利水。而暑湿困脾,常常是外来湿热过盛,而影响机体,机体本身未必有病,故用些清热解暑之药就会立效,南方喜欢用金银花、滑石、生甘草做凉饮。
【医论现场再现】
仝小林:大家谈一谈风能胜湿的原理是什么?是风药可开启腠理、水分以汗的形式排出?
沈仕伟:我认为不一定从汗排。水湿犹如地上的一摊水,流动的风可以把它吹干,为风能燥湿;太阳可以把它晒干,为温阳化湿;地上开条水渠,把水引走,为利水渗湿。理论上风药似乎是带湿从表,但实际患者并无汗出。是否风药入肝,木能疏土,带动了脾胃的运化?
王 强:土为杂气,湿亦为杂气,故治湿之法甚多,然世之收工之法不外健脾益肾。此献一法,名曰“风能胜湿”。此风非指风药、飓风,乃温温之春风。东方生风,风生万物,调和气血,经脉条畅,正气运行无阻,即为此风。邪风显形,此风无形,无形以生万物。此风盛行,湿无遁形。某些苔厚之人,得一夜安眠,其苔自减,是为此理。
陈弘东:这也是取类比象后的理论化,自然界中长夏之季天气湿闷,之后风从西北而来,湿气消散,天气清明,是故曰风能胜湿,这也是朴素的自然现象。
仝小林:风能胜表湿还是里湿呢?常用于胜湿的方剂和药物有哪些呢?
沈仕伟:我认为多是胜表湿。外感风湿,可以选用麻黄加术汤、羌活胜湿汤;而内湿,要么运化脾胃用平胃散,要么利湿用五苓散,要么温阳用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要么风药燥湿,用升阳益胃汤。
陈弘东:我以为风药大都是走窜之品,能使气血流动,气血流动湿气自然化解。外湿多以缓缓解表而愈,有九味羌活汤、防己黄芪汤等;内湿多以健脾利湿收功,有实脾散、参苓白术散等。
熊卫红: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二陈汤、五苓散、羌活胜湿汤。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三仁汤、完带汤。脾虚是生湿的关键,风药应当有健脾醒脾之功。
仝小林:风能胜湿,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风能胜自然界的表皮之湿。防风、荆芥、羌活、麻黄、桂枝等均是风药、表药。辛味向上、向外发散,说风能燥湿,多是辛温之药,辛温药就是用来散表湿、燥湿的风药。
里湿最多见是中焦,其次为下焦,再次为上焦。外湿困于体表则身困倦怠;困于胃肠则痞满,困于上焦则胸闷。里湿,在上焦多宣肺,肺之呼吸调畅,则湿气难存;中焦多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下焦多利湿、利水。而暑湿困脾,常常是外来湿热过盛,而影响机体,机体本身未必有病,故用些清热解暑之药就会立效,南方喜欢用银花、滑石、生甘草做凉饮。
仝小林:我们今天主要讨论风为什么能胜湿?哪类药能担当胜湿之风药。我的体会是:风是指“风”药,湿是指病邪。
王 强:人就是个中空的圆柱体,自成系统,与自然交流的界面即是“表”。皮肤属肺,交天气;肠道属土,交地气;皮肤、呼吸道黏膜、胃肠道黏膜,都属人体之表,故均可用辛温或苦温之风药以胜湿。
仝小林:我这有一个案例:1988年8月18日,时值长夏,阴雨连绵。一患者苔白厚腻,食欲不振,但腹无胀痛,二便自调。此为暑湿困脾。以新鲜绿茶一两,浓浓三杯,小溲渐多。翌日,湿祛苔净食增。此以茶当药治病之例也,但用量需足。大家想想为什么苔白还用绿茶?
李 艳:脾湿多为劳神,或者劳力大汗,或体质弱,除治疗外,最主要的是休息、少语。
徐立鹏:空腹喝茶会肚子咕咕叫,这是茶能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当是治暑湿的原理。仝老师治糖尿病胃轻瘫,黄连只用3~5g,就是让胃动起来,绿茶不是也有稍稍苦味吗?我想这与绿茶的效用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