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临证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讲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

“脏气”,脏腑之气。“法时”,按照年周期和日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升降浮沉”是气的运行形式。李东垣画了一张图,我们先看看前面的文字。

【原文】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循环无端,惟脾无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四季者,辰、戌、丑、未是也。人身形以应九野,左足主立春,丑位是也;左手主立夏,辰位是也;右手主立秋,未位是也;右足主立冬,戌位是也。

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脾胃兼化,其病治之,各从其宜,不可定体。肝肺之病,在水火之间,顺逆传变不同,温凉不定,当求责耳。

【讲解】

“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无端。

一年四季,木应春天,火应夏天,金应秋天,水冬天,土应夏天和秋天之间的长夏。因为土是生长收藏的根本,后来有人认为土加在夏秋之间的长夏也不合适,应该加在一年四季里面最后十八天,其实这也不符合事实。具体到五脏,发现脾没法与生长收藏的四行中任何一个对应,因此认为“惟脾无正行”,于是把脾对应到四季中每个季节的后十八日,来影响其他四脏,这么讲也是不太靠谱。

四季与地支的对应关系是辰对应立夏、戌对应立冬、丑对应立春、未对应立秋,这就是“四季者,辰、戌、丑、未是也”。

“人身形以应九野”,人体各个部位对应自然界九个方位。古人在描述方位时,是基于描述者面向南、背朝北来进行的,这样左手足向东,右手足向西。古人在描述十二地支与人体各部位关系时,规定左足对应丑、左手对应辰、右手对应未、右足对应戌。在描述一年四季变化与十二地支的关系时,规定丑对应立春、辰对应立夏、未对应立秋、戌对应立冬,这样就有了“左足主立春,丑位是也;左手主立夏,辰位是也;右手主立秋,未位是也;右足主立冬,戌位是也”的说法。

“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这句文字不易读明白,我们看看李东垣的《药类法象·五方之正气味》就明白了。该篇讲“人乃万物中之一也,独阳不生,独阴不长,须禀两仪之气而生化也”,这是告诉大家阴阳交互才可化生万物。众所周知,阴阳互根,阴从阳来,阳从阴生。按照五方与四气的关系,其东方应肝气温,西方应肺气凉,南方应心气热,北方应肾气寒。戊土属阳居中央应胃,其气平。天干与六气的对应关系是:甲乙风木,丙丁热火,戊己湿土,庚辛燥金,壬癸寒水。这里的“戊湿”等同于“戊土”。

“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脾胃兼化”这句文字也不易读明白,李东垣的《药类法象·五方之正气味》有明确的记载。按照五行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五行的相克关系实际就是一对对立的阴阳,其相应的五味也就是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木(酸)克土(甘)、土(甘)克水(咸)、水(咸)克火(苦)、火(苦)克金(辛)、金(辛)克木(酸)。这种对立关系提示,它们彼此也是互根关系,这就派生出:酸以甘为本,甘以咸为本,咸以苦为本,苦以辛为本,辛以酸为本。己土属阴居中央应脾,这就明白了“其本味咸”的由来了。根据五行相生关系,水(咸)生木(酸),木(酸)生火(苦),火(苦)生土(甘),土(甘)生金(辛),金(辛)生水(咸),就明白了咸味不但是甘味的本味,也是酸味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化生出其他味道,这就明白了“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的来源了。

“脾胃兼化,其病治之,各从其宜,不可定体”是告诉我们,脾胃互相影响,这样就会成为人体生生不息的源泉,反之百病丛生,治疗疾病就要选择与之相应的方法,不可以不变应万变。

“肝肺之病,在水火之间,顺逆传变不同,温凉不定,当求责耳”是讲肝肺的疾病都是心肾水火阴阳失调导致的,由于顺逆传变各不相同,药物温凉的选择也不可一成不变,应当仔细分析具体情况来确定。

具体关于五脏、十二地支、四季特征、节气转化的描述方式、脏腑病变脉象、四气五味补泻的整体关系,李东垣用图1清晰地展示了出来。

图1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

图1中李东垣把脾插在心肺之间,我觉得不是那么严谨,应该放在中间,这样的话,上面是阳,下面是阴。春天阳气开始升,升到极点下降,最后到极阴,圆圈的顺时针走向就是生长收藏的顺序,化则是贯穿于生长收藏的始终。

李东垣将人体的手足与十二地支对应起来,是为了形象地描述二十四节气与十二地支的关系,左足对丑位应立春;左手对辰位应立夏;右手对未位应立秋;右足对戌位应立冬。

对于每一个脏腑出现病变的时候,应该怎么诊治,图1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具体如下:

春天脉弦,与肝胆相应,酸味药泻肝胆,辛味补肝胆,温药补肝胆,凉药泻肝胆。夏天脉洪,与心和小肠相应,咸味药补益心和小肠,甘味药泻心与小肠,热药补心与小肠,寒药泻心与小肠。长夏脉迟缓,与脾胃相应,甘味药补脾胃,苦味药泻脾胃,寒热温凉的补泻作用需要根据具体病变的寒热属性来确定。秋天脉软大,与肺和大肠相应,酸味药补肺与大肠,辛味药泻肺与大肠,凉药补肺与大肠,热药泻肺与大肠。冬天脉沉伏,与肾和膀胱相应,咸味药泻肾与膀胱,苦味药补肾与膀胱,寒药补肾与膀胱,热药泻肾与膀胱。至于寸关尺与脏腑的对应关系,我一直没法找到说服自己的理由。

注:2005年版临床中医必读丛书《脾胃论》“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中文字有误,已经据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