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 断 述 要
湿热病的诊断,与其他疾病一样,须以望、问、闻、切四诊所搜集到的信息为依据,进行全面分析,综合研究,才能做出诊断。具体地说,主要应根据发病季节、临床证候、病情传变等几个方面。
(一)发病季节
夏秋季节,特别是夏末秋初,因气候炎热,雨湿较多,因此是湿热病的高发时期。发生在其他季节的有湿热表现的疾病,亦可诊断为湿热病。
(二)传染性
湿热病,部分具有传染和流行的特点,这点在前面“病因病机阐发”中已经谈到。当然,一些属于杂病范围的湿热病证,并不引起传染和流行。
(三)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病与其他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大的不同,其常见的证候有:
1.发热
大多表现为身热不扬,或午后身热,或热型稽留,汗出而发热不退。
2.口渴
初起一般为口黏不渴,或渴不引饮。
3.胸腹症状
常觉胸闷腹胀。
4.黄疸
湿热引起的发黄,一般表现为面目肌肤黄色鲜明。
5.躯体症状
多见全身困重乏力。
6.二便情况
一般小便短少,尿色浑浊或黄赤;湿重者大便多偏溏,或胶腻而滞下不爽。湿温病有大便下血者,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7.食欲
胃呆少纳,或伴呕恶。
8.脉象
薛生白谓:“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症见,不拘一格。”临床一般以濡脉为多见。
(四)特征性证候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一些特征性的证候,最具诊断价值,兹举例说明如下:
1.舌苔
湿热病的诊断重在望舌,在辨别湿与热之孰轻孰重上尤有意义。舌苔腻是本病的必备条件,若湿重者,苔多白腻或厚白腻;热重者,苔多黄腻或厚黄浊腻,或黄褐如咖啡色。大凡病邪之轻重,病位之浅深,以及病势之转归,常在舌苔上明显反映出来,很有诊断价值,如薛生白《湿热条辨》根据“舌根白,舌尖红”,便知湿渐化热而余湿犹滞;“舌白”“舌遍体白”,即断为湿浊极盛之象,等等。有人以湿热型咳嗽为例,认为辨舌于诊断最为重要。湿热咳嗽常见的舌苔是白腻苔或黄腻苔,前者为湿热尚在卫分,后者为湿热入于气分。腻苔渐化为湿热邪气渐轻,腻苔渐厚是湿热邪气渐深。舌边尖无苔,其余部分是腻苔,为湿热尚盛,而阴液已伤;舌前半区光红无苔,后半区是腻苔,为湿热渐退,阴液已伤;全舌光红无苔,为湿热已尽,津液大伤。舌诊在湿热病证诊断和辨证上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2.白㾦
这是湿温病过程中特有的证候。白㾦的出现,表明氤氲气分的湿热有外透之机,乃佳象也。大多分布在颈项、胸背及腹部,其状宜晶莹饱绽,若白如枯骨,或干瘪无浆,为气液两竭,正不胜邪之象。吴氏将湿温病白㾦分为5种:①水晶㾦,凡晶光饱满乃病退之佳象;②干白㾦,㾦点极细,病多缠绵,为正邪相争,正不胜邪所致,大都在缠绵期,或误治过早滋阴,湿郁化热,郁蒸而发;③干叠㾦,又称枯㾦,是病久缠绵,元气极虚之征;此外还有披麻㾦和脓痘㾦,均是热极津伤,预后都属不良。
浙江省已故名老中医叶熙春对白㾦研究颇有心得,兹录之如下:白㾦系太阴(脾)湿热之邪与阳明(胃)腐谷之气相合而成。湿温见㾦,已非轻浅之症,多属中焦之候。见㾦者其邪必盛,㾦出者病乃渐解。中焦湿热需借上焦肺气之宣透得以化㾦外达,故凡肺之气化、邪之轻重、正气之强弱,都是白㾦的明晦、疏密、粗细及能否顺利外透的重要因素。阳明燥热多战汗而解,中焦湿温常化㾦而愈。战汗与化㾦都是里邪外达的良好转归。惟战汗多一战而轻,或再战而痊;湿温白㾦外透常一日数潮,连透数日。随着㾦点一再外透,身热渐减,病情渐爽,症情逐日好转。若㾦出不彻又诸症不减者,多属里邪壅遏过盛,一时难以透泄,必然胸宇窒闷,懊不安,势将内闭,亟宜因势利导,疏解肺卫,使㾦随汗透而渐愈。湿温见㾦,始则见于胸项,粒少而疏,继则渐多渐密,遍及项背,中达四肢,方属邪透之兆。抑或㾦点粒小而疏,仅见于胸次,兼见神倦、嗜睡、脉数无力等症者,多系正虚邪实,津气不足,无力达邪。若㾦点过粗过密,兼见胸闷躁烦,寤寐不安,口气秽浊,或便闭多日,或溏泄如痢,乃属里邪壅盛,出入升降之机窒塞,恐有昏昧痉厥之变。也有㾦出不彻,胸宇痞闷,神倦嗜卧,渴不喜饮,便溏溲赤者,多属热为湿遏,气化不利,肺失宣泄之故。
上述主要证候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于湿热病的诊断和辨证至关重要,必须明确。
此外,湿热病一般来渐去迟,表现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尤其是气分阶段持续时间较长,亦有助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