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合并散光的评估与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散光的分类

散光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1.按照散光的规则程度分类
(1)规则散光(regular astigmatism):
最大屈光力与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相差等于90°,规则散光能被柱镜所矫正。
(2)不规则散光(irregular astigmatism):
最大屈光力与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相差不等于90°,或者眼屈光系统的屈光面不光滑,各子午线的弯曲度不均、同一子午线弯曲度也不同,光线通过眼屈光面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这通常是由于继发性病变引起的,如翼状胬肉、圆锥角膜、角膜瘢痕、角膜钝挫伤或者白内障手术后等。此类患者无法用柱镜完全矫正。
2.按照散光的轴向方位分类 [7]
(1)顺规散光(with the rule astigmatism,WTR):
指角膜最大屈光力子午线位于垂直位(90°±30°),即60°~120°。由于这类散光符合大多数角膜生理常态,所以习惯称为顺规散光。
(2)逆规散光(against the rule astigmatism,ATR):
指角膜最大屈光力子午线位于水平位(180°±30°),即0°~30°或150°~180°。由于这类散光不符合大多数角膜生理常态,最大子午线在角膜的水平方向,所以习惯称为逆规散光。
(3)斜轴散光(oblique astigmatism):
指角膜最大屈光力子午线位于30°~60°或120°~150°。
3.按照眼球屈光成分分类
(1)角膜前表面散光:
通常认为角膜前表面是散光的主要来源。由于眼的生理特点,角膜呈横椭圆形,因此生理上角膜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曲率半径不等,会有轻度的散光,一般不影响视力,故认为是生理性散光。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膜前表面的顺规散光会逐渐向逆规散光转化 [8]
(2)角膜后表面散光:
Scheimpflug摄像技术的出现,使角膜散光各组成部分的检测成为可能,多项研究 [9,10]显示正常人眼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平均值约为0.3D,且绝大部分为逆规散光。详细内容可阅读第八章第一节。
(3)眼内散光:
正常人有少量的眼内散光,但目前眼内散光的定义和检测的精确性尚存在争议。根据Javal规则,全眼散光的量=角膜散光×1.25+(-0.50D×90),其中90为轴向 [11]。晶状体病变是产生眼内散光的主要原因,如先天性晶状体异常、白内障、晶状体脱位、晶状体外伤等,这些原因造成的眼内散光通常需要手术矫正。也曾有案例 [12]报道过透明晶状体造成的大度数(>5.0D)眼内散光。视盘倾斜综合征(tilt disc syndrome,TDS) [13]也是一个引起眼内散光的常见原因,其发病率在1%~3%,由于视盘因不明原因隆起后牵拉视网膜前移造成近视性散光。Gunduz [13]研究了32例TDS患者的眼内散光,发现其平均眼内散光量比对照组大1.11D。
眼内散光有时与角膜散光具有互补性,Schuster等 [14]曾在欧洲进行关于散光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加索人的角膜前表面散光轴向多在180°,而眼内散光的轴向多在90°。Leung和Sanfilippo等 [15,16]分别在亚洲人和澳洲人上得到类似的结果。然而,由于年龄增大导致眼睑松弛和白内障的发生,这种互补作用会在50岁后逐渐消失。
4.按照屈光状态分类(图1-1-3)
图1-1-3 按照屈光状态分类时散光的类型
(1)单纯近视性散光(simple myopia astigmatism,SMA):
当眼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入眼后,一个子午线像位于视网膜上,另一个子午线像位于视网膜前,称为单纯近视性散光。
(2)单纯远视性散光(simple hyperopia astigmatism,SHA):
当眼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入眼后,一个子午线像位于视网膜上,另一个子午线像位于视网膜后,称为单纯远视性散光。
(3)复合近视性散光(compound myopia astigmatism,CMA):
当眼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入眼后,两个子午线像都位于视网膜前,称为复合近视性散光。
(4)复合远视性散光(compound hyperopia astigmatism,CHA):
当眼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入眼后,两个子午线像都位于视网膜后,称为复合远视性散光。
(5)混合散光(mixed astigmatism,MA):
当眼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入眼后,一个子午线像位于视网膜前,另一个子午线像位于视网膜后,称为混合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