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五言乐府
乐府诗是指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的诗歌,也简称乐府。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五言乐府即体式为五言的乐府诗。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称为乐府双壁。
塞下曲(其一)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1],八月萧关[2]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3]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4],矜[5]夸紫骝[6]好。
注释
[1]空桑林:指叶子枯落的桑树林。
[2]萧关:古关塞的名称,位于今宁夏。
[3]幽并:幽州和并州。
[4]游侠儿:指喜欢交游、爱逞意气而轻生死的人。
[5]矜:自尊自大或狂妄自大。
[6]紫骝:泛指骏马。
赏析
这是一首反战诗,描写了塞外景象的荒凉。诗人描写了征人与尘沙共老的凄凉画面,同时也警戒戍边的人,不要恃武逞强。
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声声实在,句句真情。“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1]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2]日未没[3],黯黯见临洮[4]。
昔日长城战[5],咸[6]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7]。
注释
[1]饮马:给马喝水。
[2]平沙:茫茫无际的沙漠。
[3]没:落或下沉,这里指日落。
[4]临洮:古长城的起点,位于今甘肃。
[5]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事。
[6]咸:都。
[7]乱蓬嵩:散乱在野草之中。
赏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关山月[1]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2]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3]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1]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本为诉离别之苦,李白用此题写边塞戍士思归及闺中思夫的内容。
[2]胡:这里指吐蕃。
[3]高楼:是指住在高楼中的戍客之妻。
赏析
这首诗写远戍玉门关外的征夫月夜对妻子的热切怀念,反映了唐玄宗无休止的征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诗的开头四句,大笔勾勒出一幅苍茫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对战争并没有做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
子夜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1]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2]情。
何日平胡虏[3],良人[4]罢远征。
注释
[1]捣衣:本意指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古关名,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指丈夫。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覆额[1],折花门前剧[2]。
郎骑竹马来,绕床[3]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4]。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5],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6],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7]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8]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9]。
注释
[1]初覆额:指头发尚短。
[2]剧:游戏。
[3]床:指的是井边的护栏。
[4]无嫌猜:指天真烂漫。
[5]始展眉:意谓才懂得些人事,感情也在眉宇间显现出来。
[6]抱柱信:相传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女子约会于桥下,届时女子不来,潮水却至,尾生为表示自己的信实,结果抱着桥柱,被水淹死。事见《庄子·盗跖》。《战国策·燕策》也以此为信行的范例。
[7]瞿塘:峡名,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市奉节县东。
[8]此:指蝴蝶双飞。
[9]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东的江边上。
赏析
本诗写南方女子温柔细腻的感情,缠绵婉转,步步深入。配合着舒徐和谐的音节,形象化的语言,在生活图景刻画,环境气氛渲染,人物性格描写上,显示了完整性、创造性。本诗的主题是商妇的爱情和离别。
诗的开头六句回忆与丈夫孩提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为读者塑造了一对少年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形象。紧接着的八句,抒写夫妇间婚后的甜蜜的爱和如胶似漆。“十六君远行”以下十二句,写遥思丈夫远行经商,触景生情,刻骨的相思在煎熬着少妇的心。最后四句,寄语亲人,望其早归。
全诗形象完整明丽,活泼动人;感情细腻,缠绵婉转;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
烈女[1]操
孟郊
梧桐[2]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3]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注释
[1]烈女:轻生重义的女子。这里指有贞操的女子。
[2]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
[3]殉:以死相随。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
旧时代的女子很多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的夫死而不独生,有的夫死而终身不嫁……作者歌颂贞妇,说明他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浓厚,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
本诗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然而,就全诗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主题的。就诗论诗,不能节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应予批判。
游子[1]吟[2]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3]行密密缝,意恐[4]迟迟归[5]。
谁言寸草心[6],报得三春晖[7]。
注释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诗中指孟郊。
[2]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3]临:将要。
[4]意恐:担心。
[5]归:回来,回家。
[6]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7]三春晖:比喻慈母之恩。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
赏析
孟郊的这首诗亲切而真情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接着,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最后两句,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无华丽的辞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众多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