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谦德国学文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五言古诗

五言诗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五言的句式是在四言的基础上每句增加一个字,在句子的节奏上增加了一拍,形成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拍群。由于不同节奏在诗中交错运用,就使句式更富于变化,更具有音乐感。

五言诗属于吸收汉族民歌的形式而成。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1],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2]相悦。

草木有本心[3],何求美人折?

注释

[1]葳蕤:形容草木枝叶茂盛。

[2]坐:特别之意,这里表示爱慕之深。

[3]本心:天性。

赏析

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十二首《感遇》诗之一,风格朴素遒劲,寄慨遥深。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他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是起。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是承。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是转。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是合。全诗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

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微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此诗咏物言志,拟物为人,抒写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诗人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其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感遇(其二)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1]地气暖,自有岁寒[2]心。

可以荐[3]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1]岂伊:岂,难道;伊,那里,代江南。

[2]岁寒:这里是耐寒的意思。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的意思。

赏析

本诗以橘喻人,托物言志,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以此比喻自己也有贤人一样的高尚品质,但不被人识,只能抑郁不平。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张九龄的诗,善用比兴的手法,完全没有绮丽的诗风。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橘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佳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橘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两句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本诗的语言清新简练,抒发胸臆的同时,给了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橘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1]一壶酒,独酌[2]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3]。

月既不解饮[4],影徒[5]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6],行乐须及春[7]。

我歌月徘徊[8],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1]花间一壶酒:“间”一作“下”,一作“前”。

[2]独酌:酌,饮酒。指独自饮酒。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陶渊明《杂诗》:“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对:朝着。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4]不解饮:不懂得喝酒。

[5]徒:徒然,白白地。

[6]暂:暂时。伴:伴随。将:和。

[7]行乐须及春:意谓趁着春天好时光及时行乐。及春:趁着阳光明媚之时。

[8]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进。徘徊:来回走动。

赏析

此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象,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须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乍一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细思量,却极度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春思

李白

燕[1]草如碧丝,秦[2]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3]?

注释

[1]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此。

[2]秦:今陕西一带。

[3]罗帏:丝织的帘帐。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表达了思妇对自己夫君殷切的思念,以及他们之间忠贞的爱情。

诗的前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同时也想象着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思路而来,继续写烟草芳碧,上句夫君思归怀己,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诗的最后两句捕捉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刹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诗的末尾反诘春风,愈见思苦情深。全诗以景寄情,婉曲动人。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1]。

相携及田家,童稚[2]开荆扉[3]。

绿竹入幽径,青萝[4]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5],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6]。

注释

[1]翠微:翠微,青黛色,这里指山。

[2]童稚:小孩子。

[3]荆扉:柴门。

[4]青萝:即女萝,又名松萝,地衣类植物,常寄生在松树上,蔓延下垂。

[5]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6]机:世俗的心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夜到唐代有名的士人隐居地——长安之南的终南山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与他一起欣赏自然风景,畅饮美酒,放声高歌的情景。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诗人在这里忘却了人间的名利,心境淡泊,享受到了真正的宁静。

从“山月随人归”开始,遇斛斯山人而至其家,直至畅饮美酒,放声高歌,忘却人间的名利,淡泊而恬远。诗人极具渲染之势,既写了山色的青翠,又写了豪饮的畅怀,表达了诗人遇知己的欢乐喜悦。

全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色彩鲜明,神采飞扬,颇有清俊之味。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1]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2]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3]盈掬[4]。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5]。

注释

[1]合昏:即夜合花,复叶昼开夜合,故云“知时”。

[2]泉水:佳人自己比喻自己。

[3]动:指常常。

[4]盈掬:盈,满;掬,两手承取,即一捧。

[5]修竹:长竹,与诗中“翠袖”相映,比喻佳人高尚的节操。

赏析

这是一首以弃妇为题材的五言古体诗。

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吟咏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的不幸,并在逆境描写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见弃于夫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结尾两句,以一幅画忽然结束。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用一个悬念故意吊着读者的胃口。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

赠卫八处士[1]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2]参与商[3];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4]。

怡然敬父执[5],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6],儿女罗[7]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8]。

主称[9]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10],世事[11]两茫茫。

注释

[1]处士:是隐居不仕的人,八是处士的排行。

[2]动如:是说动不动就像。动:动辄,往往。

[3]参与商:即参星和商星。二星一出一没,永不相见,这里比喻杜、卫二人久别不得见面。

[4]行:成行,儿女众多。

[5]父执:词出《礼记·曲礼》:“见父之执。”意即父亲的挚友。执是接的借字,接友,即常相接近之友。

[6]乃未已:还未等说完。

[7]儿女:一作“驱几”。罗:罗列酒菜。

[8]间:读去声,掺和的意思。黄粱,即黄米。新炊是刚煮的新鲜饭。

[9]主:主人,即卫八。称:就是说。曹植诗:“主称千金寿。”

[10]山岳:指西岳华山。这句是说明天便要分手。

[11]世事:世上的一切事,包括社会和个人。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抒写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随着二十年岁月的流逝,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随其所有而置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主称”以下四句,叙述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饮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感子故意长”,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受,总束上文。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全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抒发了人生离多聚少和世事沧桑的感叹。

梦李白二首

杜甫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1],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2]我长[3]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4]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5]照颜色[6]。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7]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8],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9],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10]身反累[11]!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释

[1]瘴疠地:南方湿热,是疾病易于流行的地方。瘴疠:疾疫。李白于肃宗乾元元年〔758〕初被定罪流放夜郎,夜郎在今贵州省桐梓县,所以诗称“江南”。

[2]明:知道。

[3]长:常。

[4]枫林:李白被放逐的西南之地多枫林。

[5]疑:仿佛。

[6]颜色:指容貌。

[7]蛟龙:古代传说中的能兴风作浪、能发洪水的龙,这里比喻恶人。

[8]搔白首:搔,挠;白首,指头上白色的头发。

[9]冠盖:冠,官帽。盖,车上的篷盖。冠盖本指冠冕和车盖,这里指京城的达官显贵。此句意谓达官显贵们充斥长安。

[10]将老:指李白时年五十九岁。

[11]反累:反而遭受苦累。指李白获罪被流放夜郎。

赏析

这两首记梦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诗以梦前、梦中和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到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

诗的语言温柔敦厚,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作者尤其善于从对方写起:“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等句,既表达了他为李白牵肠挂肚的情景,又很能说明李、杜之间的深厚友谊。《而庵说唐诗》云:“子美作是诗,肠回九曲,丝丝见血,朋友至情,千载而下,使人心动”。《诗论》云:“真朋友必无假性情。通性情者诗也,诗至《梦李白》二首,真极矣!非子美不能作,非太白亦不能当也。”

望岳

杜甫

岱宗[1]夫如何?齐鲁[2]青未了。

造化[3]钟[4]神秀,阴阳[5]割[6]昏晓。

荡胸生层云[7],决眦[8]入归鸟。

会当[9]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2]齐鲁:古代两个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

[3]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4]钟:聚集。

[5]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6]割:分割。

[7]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8]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裂开了。眦:眼眶。

[9]会当:一定要。

赏析

全诗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诗人的感受。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全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1],问君何所之[2]?

君言不得意,归卧[3]南山陲[4]。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1]饮君酒:劝君喝酒之意。

[2]何所之:去哪里。

[3]归卧:隐居。

[4]南山陲:终南山的山边。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回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其实就渗透在字里行间。三、四句“不得意”三字,不仅交代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一把钥匙。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自己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1],英灵[2]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3]。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4],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5]与我违[6]。

行当[7]浮桂棹[8],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9]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释

[1]隐者:隐居不仕的人。

[2]英灵:英俊灵秀的人才。

[3]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4]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

[5]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断火三日。

[6]违:分离。

[7]行当:将要。

[8]桂棹:桂木做的船桨。

[9]适:偶然

赏析

这是一首劝慰友人落第的诗。

开篇作者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对时局进行抱怨,而是说清明盛世没有隐者,杰出人才都在为国效力。就连隐居山林的世外高人也都走出寂寞。五、六句鼓励友人不要怀疑自己的理想。七到十句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叙情,感叹好友就要踏上归家的路途。十一到十四句又开始写景,但景中含情,友人远去,空留古城。一个是想念故友,一个是落第失意。这一去不知何时方能相见。读来倍生伤感惆怅之情,让人感叹世事无常,聚少离多。最后作者笔锋又一转,劝慰朋友坚信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不要就此消沉。即便这次失败了,可天下仍有你的知音。在安慰中带着鼓励和肯定。

落第还乡之人,心情自然懊丧。作为挚友,多方给予慰藉,使其觉得知音友人是极为重要的。全诗着意在这个主旨上加以烘染,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有感慨,有勉励。写景清新,抒情柔蜜,感慨由衷,勉励挚敬,吟来令人振奋。

青溪

王维

言[1]入黄花川,每逐[2]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3]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4]菱荇[5],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6]已闲,清川澹[7]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8]将已矣。

注释

[1]言:发语助词,无实意。

[2]逐:循、沿。

[3]趣:同“趋”,奔走。

[4]泛:漂浮。

[5]菱荇:泛指水草。

[6]素:向来。

[7]澹:恬静。

[8]垂钓:这里指隐居,暗用东汉严光隐居不仕,在富春江钓鱼的故事。

赏析

本诗写了一条无名的溪水,描写了溪水及周围的景色,有动有静,有声有色。青溪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特色。

开头四句对青溪做总的介绍后,接着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

接下来两句,“声喧乱石中”,“喧”字让人强烈地感觉到溪水流过时的声响,当水流进入树林后,便又“色静深松里”。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意境美。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清溪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这一联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品格,心境、物境在这里合而为一。

最后两句,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似乎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但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而这一点,又写得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渭川[1]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2],穷巷[3]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4]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5]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6]吟式微。

注释

[1]渭川:渭水。

[2]墟落:村庄。

[3]穷巷:深深的巷子。

[4]雉雊〔ɡòu〕:野鸡鸣叫。

[5]荷〔hè〕:扛着。

[6]怅然:失意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安逸自然的农家生活图景,由景抒情,抒发作者对农人生活的羡慕及归隐田园的渴望。

第一句,点出这幅图景的时间与地点。“斜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傍晚夕阳的特点。“墟落”,就是村落,西下的夕阳给村中万物染上一层淡淡的金黄。只此一句,无形中烘托出乡间生活安宁祥和的气氛。放牧归来的牧童或跟在羊群后,或骑在牛背上,驱赶羊群往家赶。在领头羊的带领下,这支队伍有条不紊地行进,只有吃饱的小羊“咩咩”叫着在其中蹿来蹿去,打乱了队形,或是停下来闻闻路边的一丛野草就又紧跑几步跟在队伍后面。这欢快的场景被诗人看在眼里,他目送着这支队伍,直至它们缓缓没入深巷。

接下来两句,写夕阳中老爷爷开始牵挂放牧未归的孙儿,于是拄着拐杖伫立在柴门旁,面朝着孙儿归来的方向。在柴门外倚杖而立的老人形象,本身就给人一种安逸淡然之感。“野老”两句,道尽农户人家浓郁的亲情,这种朴素的乡村生活,让在宦海沉浮中身心疲惫的诗人羡慕不已。

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渭河流域初夏乡村的黄昏景色,清新自然,诗意盎然。

西施[1]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2]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3],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4]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5]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6]邻家子,效颦[7]安可希[8]。

注释

[1]西施:相传为春秋时越国美女,后为越王勾践所得,送与吴王夫差,颇受宠爱,致使夫差迷惑乱政,终为勾践所灭。

[2]越溪:指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传说西施曾在此浣纱。

[3]岂殊众:哪里与众不同。

[4]傅:同“敷”,擦。

[5]浣:洗涤的意思。

[6]持谢:奉劝的意思。

[7]效:仿效。颦:皱眉头。

[8]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西施而别有寓意的诗。诗的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长久贫贱。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历来咏西施的诗篇不胜枚举,而王维这首诗可谓独出心裁,别有新意。诗借写西施而写世态炎凉,语虽浅显,却寓意深刻。

以咏西施为题,比喻一个人纵然有才也还需要机遇,也反映出世态的炎凉。结尾两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没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颦?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此言颇是。

秋登兰山[1]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2]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3],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4]。

注释

[1]兰山:在今湖北襄阳市,一作“万山”,山上多兰草,故得名。

[2]薄暮:指的是太阳将落山之时。

[3]荠:野菜名,这里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林的细小。

[4]重阳节:旧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风俗。

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读,耐人玩味。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1]忽西落,池月[2]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3]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注释

[1]山光:是指山上的日光。

[2]池月:是指池边的月色。

[3]轩:窗户。

赏析

这是一首写孟浩然幽居生活的名篇。该诗对他的幽居生活做了生动的描述,诗里写了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

由“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看出,诗从太阳西落,月亮东升写起,为纳凉设景。接着两句写乘凉,表现闲情适意。而五、六两句,从嗅觉对南亭风景进行描写。池中荷花飘拂着阵阵清香,竹叶上的露水滴落下来时发出清脆的响声。有荷花,有青竹,可见南亭的幽静。最后两联写怀人,很想取琴来弹奏,遗憾的是没有欣赏的知音。而“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直接点出“怀”字。诗人怀念朋友,一直到夜半的梦寐中还在想念他呢!

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

宿业师[1]山房[2]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3]倏已暝[4]。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5]栖初定。

之子[6]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释

[1]业师:法名业的僧人。师是对僧人的尊称。

[2]山房:指僧舍。

[3]壑:山谷。

[4]暝:昏暗。

[5]烟鸟:暮烟中的归鸟。

[6]之子:这个人,指丁大。

赏析

本诗写在山间夜宿等待友人而友人不至的情景,诗中所写薄暮中的山中景色极有特色:西下的夕阳,忽然昏冥的群山,清凉的夜月,风声泉响,樵人尽归,飞鸟投林。傍晚山中清幽的景色,写得极为动人,与人相约,久等不至,作者抱琴独自伫立,耐心静候,充分表露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对朋友的信任。

诗的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不心焦,不抱怨,足见诗人风度。

这首诗所分布的色彩不断变幻,景致清新幽静,语言委婉含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亦是佳品。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1]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2]清江畔,是夜越吟[3]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注释

[1]苒苒:形容时间慢慢逝去。

[2]美人:这里指崔少府,旧时也指自己思慕的人。

[3]越吟:越人庄舄在楚国时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

赏析

此诗写玩月思友,由月忆人。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诗的开头点出“南斋”;二句点“明月”;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光如逝,世事多变;七、八句转写忆故友;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前六句“玩月”;后四句“忆崔少府”。前因玩月而对月的“盈虚”“变今古”倍加感叹,说明月的“清辉”在时间上是无穷的。后则从月照天下,联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人。

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1]不相见,黾勉[2]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3]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4]。

注释

[1]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因此来彼往而错过。

[2]黾勉:殷勤。

[3]契:惬合。

[4]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写“寻西山隐者不遇”,如此,本应叫人失望,然而诗借写“不遇”,把隐者性格和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首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辛劳、殷勤远访之意。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七、八两句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九到十四句,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成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结句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

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隐者所居的偏僻和简陋,有对山上风景的描写,有作者对这个环境的羡慕之情。情景交融,是丘为诗中的佳作。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1]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2]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3]且弥漫[4],愿为持竿叟。

注释

[1]际夜:到了夜间。

[2]潭烟:水汽。

[3]生事:生计。

[4]弥漫:渺茫之意。

赏析

这首五言古体诗大约是诗人归隐后的作品。诗人在一个春江花月之夜,泛舟溪上,自然会滋生出无限幽美的情趣。

开篇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即幽居独处,不与世事,放任自适的意趣。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以下写泛舟的时间和路线,描写沿岸景物。“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来,却又显得用心细致。“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游程中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二句,是用淡墨描绘的如画夜景。

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而怀着隐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于这种境界之中,此刻有何感受呢?末二句抒发感慨极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觉世事的喧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1]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2]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3]亦谢时[4]去,西山鸾鹤[5]群[6]。

注释

[1]唯:只有。

[2]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3]余:我。

[4]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5]鸾鹤:古时常指仙人的禽鸟。

[6]群:与……为伍。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末联写自己的归志。这里用了一个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

诗人在这首诗中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1]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2],磴道[3]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4],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5]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6]。

誓将挂冠[7]去,觉道资[8]无穷。

注释

[1]薛据:河中宝鼎人,官至水部郎中。慈恩寺:在今西安市南郊。浮图:指佛塔。

[2]出世界:高出于人间世界之上。

[3]蹬道:塔内盘旋的梯道。

[4]驰道:供皇帝车驾专用的御道。

[5]五陵:长安城西北有汉代五位皇帝的陵墓: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6]胜因:善缘。夙:素来。宗:信仰。

[7]挂冠:辞去官职。

[8]觉道:佛教的道理。梵文中“佛”的原意为“觉者”。资:应用。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一年(752)秋。当时同登慈恩寺的还有杜甫、储光羲,五人皆作有诗。沈德潜认为:登慈恩寺塔,少陵(杜甫)下应推此作。诗在描绘登塔四面眺望时,各有胜景特色,东面群峰连绵,南面宫观玲珑,西面秋色满关,北面五陵青蒙。身临这种苍莽的景色,又登的是佛塔,自然使人领悟到佛理,甚至想辞官皈依佛门。但这不过是诗人突发奇想,借题发挥而已。

贼退示官吏·并序

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1]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2]。

今来典[3]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令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4]符节,引竿自刺船[5]。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注释

[1]井税:井,即“井田”,这里指赋税的意思。

[2]戎旃:军帐。

[3]典:治理。

[4]委:指率领。

[5]刺船:撑船、划船。

赏析

诗前的序交代了作诗的原委。全诗共分四段。前六句为第一段,写昔岁太平日子,生活的安适。七至十四句为第二段,写“今”,写“贼”,对“贼”褒扬。十五至二十句,为第三段,写“今”,写“官”。抨击官吏不顾丧乱人民之苦,横征暴敛。最后四句为第四段,写自己的心志:宁愿弃官,也不愿做所谓“忠臣、贤臣”。宁愿归隐江湖,洁身自好,也不愿作为帮凶,坑害人民。

这首诗不论叙事抒情,都指陈事实,直抒胸臆,没有一点雕琢矫饰的痕迹,而诗中那种忧时爱民的深挚感情,如从胸中自然倾泻,自有一种感人之处,亦自能在质朴之中成其浑厚,显示出元结诗质朴简古、平直切正的典型特色。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1]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2],燕寝[3]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4]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5]是非遣,性达[6]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7]。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8]盛文史,群彦今汪洋[9]。

方知大藩[10]地,岂曰财赋强。

注释

[1]郡斋:指苏州刺史官署斋舍。当时韦应物任苏州刺史。燕,通“宴”,宴会。

[2]戟:古代一种兵器。

[3]燕寝:私室,内室。燕:通“宴”,意为休息。

[4]烦疴:闷热烦躁。

[5]理会:通达事物的道理。

[6]达:空旷阔达。

[7]金玉章:客人的文章像敲击金玉发出的铿锵的声韵。

[8]吴中:苏州。

[9]群彦:群英。汪洋:众多。

[10]大藩:这里指大都市。藩,原指藩王的封地。

赏析

此诗是韦应物于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初为苏州刺史时所作。诗写他与文士燕集吟咏的欢快情景,从中反映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对吴中人文的赞扬,表现了封建时代官僚中难能可贵的品格。

这是一首写与文士宴集并抒发个人胸怀的诗。诗人自惭居处高崇,不见黎民疾苦。第一层为开头六句,写宴集的环境,突出“郡斋雨中”四字。第二层为“自惭”以下四句,写宴前的感慨。第三层为“鲜肥”以下六句,写诗人对这次宴集的欢畅体会。第四层为最后四句,盛赞苏州不仅是财赋强盛的大藩,更是“群彦今汪洋”的人才荟萃之地,以呼应题目“诸文士燕集”的盛况。

全诗议论风情人物,大有长官胸襟。叙事、抒情、议论相间,结构井然有序。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1],泛泛[2]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3]安得住。

注释

[1]亲爱:指好友。

[2]泛泛:向上浮的意思。

[3]沿洄:指处境的逆顺。

赏析

这首诗写于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回洛阳去的途中。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诗中用“亲爱”相称,可见彼此感情颇深。所以诗人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开头两句写别离之“初发”。三、四句写友人乘舟归去。五、六句写期望重逢。最后两句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反复,难以自主。

全诗即景抒情,寓情于景。眼前景,意中情,口头语,世间理,如水乳交融,似蛛网交织,牵人心绪,动人心弦。

寄全椒[1]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2]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3]。

欲持一瓢[4]酒,远慰风雨夕[5]。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

[1]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2]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3]“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荆薪:柴草。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4]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5]风雨夕:风雨之夜。

赏析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诗第一句的“冷”字是全诗的关键,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长安遇冯著[1]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2]雨。

问客[3]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4]花正开,飏飏[5]燕新乳[6]。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

[1]冯著:韦应物友人。

[2]灞陵:即霸陵。在今西安市东。

[3]客:即指冯著。

[4]冥冥: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情态。

[5]飏飏:鸟飞翔的样子。

[6]燕新乳:指小燕初生。

赏析

这首赠诗,以亲切诙谐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是一首情意深长而生动活泼的好诗。

开头写冯著刚从长安以东的地方来,一派名流兼隐士风度。接着诗人自为问答,以诙谐打趣的形式劝导冯著对前途要有信心。再进一步劝导他不要为暂时失意而不快,要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会有人来关切爱护的。末句则以反问勉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诗人采用活泼自由的古体形式,吸收了乐府歌行的结构、手法和语言。它在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借写景以寄托寓意,用诙谐风趣来激励朋友。它的情调和风格,犹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而又委曲婉转,读来似乎一览无余,品尝则又回味不尽。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1]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2]。

人归山郭[3]暗,雁下芦洲[4]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5]。

注释

[1]落帆:卸下船帆。

[2]“浩浩”二句:狂风大作,波浪翻滚;夕阳西下之时天昏地暗。冥冥:幽暗的样子。日沉夕:夕阳西沉的倒装。

[3]山郭:山村和城郭。

[4]芦洲:芦花洲。洲:水中的陆地。

[5]“独夜”二句:夜里独自一人思念家乡,听着一次又一次报时的钟声难以入眠。秦关:陕西西安一带为古秦地,且多关隘,故称秦关,这里指诗人家乡长安。

赏析

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漂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此首诗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处。韦应物是唐代花间派的代表人物,其诗风委婉含蓄,多借物抒情。在《夕次盱眙县》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很多意境。如“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在这一点上与马致远之作如出一辙。但诗与曲的风格和韵味不同,因此作者在行文上也有限制。在两诗的表意上,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效。

全诗富有生活气息,侃侃诉说,淡淡抒情,看是写景,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景令情动,读来颇为动人。

东郊

韦应物

吏舍跼[1]终年,出郊旷清曙[2]。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3]吾虑[4]。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5]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6]。

注释

[1]跼〔jú〕:拘束。

[2]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精神舒心畅快。

[3]澹:澄澈平静。

[4]虑:思绪。

[5]霭:迷蒙的样子。

[6]庶:庶几,差不多。

赏析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诗人走出官衙,春日郊游,呼吸到郊外清新的空气而心旷神怡,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想要在此结庐长住,表现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匪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送杨氏女

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1],出行复悠悠[2]。

女子今有行[3],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4],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5]内训[6],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7],任恤庶无尤[8]。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注释

[1]戚戚:悲伤忧愁的样子。

[2]悠悠:指距离遥远。

[3]行:指女子出嫁。

[4]无恃:幼年没有母亲。

[5]阕:通“缺”。

[6]内训:母亲的训导。

[7]令门:好的人家,这里指女儿的夫家。

[8]尤:过失、过错。

赏析

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诗。送女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女自小相依为命,感情颇为深厚。因为对亡妻的思念,对二女自然更加怜爱。在大女儿出嫁之时,自然临别而生感伤之情。

开头点明女儿将出嫁之事:女儿要嫁往夫家,路途很遥远。念及女儿幼年丧母,自己一身兼父母之慈爱,当此离别之际,心中甚为不忍。

然而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事。诗人忍痛告诫女儿到了夫家,要遵从礼仪孝道,要勤俭持家,这是对女儿的一片殷殷期望。

全诗情真语挚,至性至诚。慈父爱,骨肉情,跃然纸上。“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可作红衣千秋楷模。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1]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2],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3]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4]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5]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释

[1]诣:到。超师:僧人。禅经:佛家典籍。

[2]贝叶书:即佛经。古印度没有纸时,常用贝多罗树叶写经文。

[3]源:真正的本意。了:了然,明白。

[4]性:修养本性。

[5]澹:宁静。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如同苏轼所说:“寄至味于淡泊”。

诗的内容是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前半部写他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后半部写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但如何修养本性,却难以精熟。然而,他对禅院的清静幽雅却流连不已。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1]累,幸此南夷[2]谪[3]。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4]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5]碧。

注释

[1]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

[2]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3]谪:流放。

[4]夜榜:夜航。

[5]楚天:永州古属楚地。

赏析

这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歌在貌似悠闲、强作平和中隐含着浓郁的被遗弃的孤愤。

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以这次贬谪南荒为“幸”,实际上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实则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