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没有灰卡的测光
尽管灰卡算得上是最轻巧的摄影附件,但仍然有人不愿随时都带着它,当没有灰卡而又要测反射光的时候,怎么办?
1.4.1 利用参照物进行测光
要知道灰卡之所以成为测光的标准,是因为它的表面反射率为已知数(18%),如果有一样东西的反射率虽然不是18%但是相对稳定,我们是否可以测出它和灰板之间的差值,然后以这个差值为补偿的依据,从而得到正确的曝光参数?您真是太聪明了,事实上的确可以!
在均衡光线下拍摄人像,假如既没有灰卡,也没有入射式测光表,可以对人的脸部点测光,根据模特的肤色,在0EV的基础上做加减补偿。基本经验:东亚人的肤色一般需要在0EV的基础上加到1级曝光,黑肤色在0EV的基础上减1到2级曝光;白肤色应在0EV的基础上加1到级曝光。
手掌测光加1级曝光拍摄
光圈:f/11 快门:1/100s 焦距:14mm 感光度:ISO100
这样的参照物远在天边如天空,近在眼前如双手。拍摄大场景的风光,如碧海蓝天、辽阔草原、巍峨高山,可以对天空点测光,在0EV的基础上加1级曝光即为准确曝光。注意,因为是反射式测光,点测的位置不能过于靠近发光体如太阳。
以笔者实拍为例,实测手掌的反射率高于灰板,差值约为1级曝光量。那么,我对手掌测光时在0EV的基础上加1级,也就相当于对灰板测光的0EV。聪明的读者可能又要发问了:既然无处不在的天空和随时待命的手掌都可以用来测光,还要灰板何用?
灰卡定义白平衡
原因有两点:第一,灰板相对准确和稳定;第二,除了测光,灰板还有一个重要作用——自定义白平衡。
1.4.2 使用测光表测光
灰卡的使用有局限性,比如不能测瞬间光源的闪光灯,还会受到摆放位置的限制,这时入射式测光表可以避免这个麻烦。入射式测光表使用一个透射率约为18%的漫射体来测量照射到物件上的光。由于它测量的数据与物件的反射率无关,它的数据不会因不寻常的反射率导致不正确的曝光。
在风光摄影中,远处的区域有时存在光比,这时入射式测光表是无法使用的,需要非常精确曝光的时候可以使用反射式点光测光表。这样的测光表可以测量一个视角为一度以下的非常窄的圆锥内的光强(较专业的数码单反相机的点测光可实现大约3%的点测范围)。一个有经验的摄影师可以通过测量景象中的阴影、亮点和一般光强区等不同位置的光强,与反射式曝光参数进行对比来了解测光情况。
对不同区域点测,判断光比,合理使用偏振镜、渐变镜或者反向渐变镜。光比决定渐变镜级数
光圈:f/6.3 快门:1/125s 焦距:70mm 感光度:ISO100
反射式点测测光表更多的是利用“曝光相对比”的概念来衡量前景与背景的光比,进而知道这样的场景是否适合拍摄,同时也能预判背景的色彩表现。
入射测光和反射测光的最大差别是前者获得的曝光组合对大部分题材都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作调整;后者获得的数据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处理,有时需要作相应的曝光补偿。但是有些题材如日出日落、灯光夜景、焰火等本身属于光源,是带有发光性质的对象,拍摄时测量入射光就完全无效,因为被摄对象的亮度不是依靠入射光来照明,所以对拍摄对象不起任何作用,因此两种测光方式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分别使用,无所谓绝对的优势。
1.4.3 相机测光系统的盲区
风光摄影中的测光要对测光区域的漫反射和直接反射区域分别对待。相机内置的测光系统与专业反射式测光表是有区别的,专业反射测光表可以对直接反射光进行测光,而相机内置测光系统的反射测光只对漫反射有精确的测光。
冬日顺光场景下,相机使用点测测光模式,对白云测光,在相机曝光中值基础上加级曝光
光圈:f/11 快门:1/30s 焦距:24mm 感光度:ISO100
如上图,冬日上午多云顺光的场景,相机只需要对白云点测光加的曝光补偿(大脑要意识到白云实际是明灰色的,而不是纯白色),即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曝光。
而相机的反射测光系统对直射反射光,或者是光源直射光是不能准确测光的。
强反射光的场景,反射源的测光可以达到漫反射测光光比的5级以上
光圈:f/32 快门:1/1000s 焦距:50mm 感光度:ISO100
按照传统的白加黑减法对水面进行测光不能如实体现水面的波鳞效果,这张图片是对水面直射反射光测光后减少了3级曝光获得的效果(理论上对白色测光要加2级曝光补偿),这说明相机测光的漫反射规则并不适用直射反射光的测光,相机提供的数据将不能体现直射反射光或者光源光的效果。
所以拍摄者要对直射反射光有充分的认识,它不符合基于漫反射为基准的曝光法则,也没有白加黑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