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文化与文化学

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它是一种子文化),而安全文化学又是安全科学与文化学交叉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我们在学习安全文化学之前,理应对文化与文化学先做一些整体性的扼要了解。这对我们后边深入学习和掌握安全文化学内容会有巨大帮助。

在现代社会现实生活中,“文化”一词在口头或书面中出现和使用的频率已日趋提高,“文化”这个概念也由此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力已深深熔铸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此外,这也表明文化的渗透力,即文化向大众化发展的趋势已日趋凸显。总而言之,真可谓文化已成为一种社会与时代时髦、潮流与时尚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因文化影响之大,渗透力之强,世界各国也开始普遍关注文化安全问题,即文化侵略问题。

由著名学者尤瓦尔•赫拉利[3]所著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Sapiens: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书的首章标题就开宗明义地说:“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他主要是从生物学角度来谈人与其他动物的共性特征。但若要深究人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特别之处,也许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但最具说服力的佐证与回答之一应是“人是文化动物”[4]。这是迄今为止,关于人的诸多定义中较为著名且被学界推崇的定义之一,该定义对于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给予了极其高度的重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5]研究员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类人猿起源于约5500万年前。此前,科学界发现的最早的类人猿化石来自4500万年前,而这一成果,将人类祖先的历史推进了1000万年,堪称灵长类与古人类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尽管如此,这与地球已存在46亿年的历史相比,5500万年的历史实在是微不足道,真可谓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每一个人类个体而言,5500万年却又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历程,在这一漫长人类进化进程中,人类逐渐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从而成为了美丽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动物。

但令人遗憾的是,作为最早研究人类文化的科学——文化人类学,却仅有短短100多年的发展历史[6]。“研究对象之久远而古老”与“研究学科之年轻与研究学科发展之短暂”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与落差,使人们对研究这门新兴学科既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也充满了压力与紧迫感。

1.1.1 文化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作用上,还表现在对社会的凝聚作用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上。近年来,文化逐渐真正显现出“雅俗共赏”的良好发展态势,“雅”主要指内涵与品位,“俗”则主要指渗透力,即大众化。换言之,近年来文化不仅逐渐与品位、民族性、高等级、个性化、历史长度和深度等紧密结合起来,而且更贴近于普通大众与人们的生活,逐渐被人们熟知与喜爱,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与精神食粮。

常言道:“没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学历?经历?阅历?……这些答案都是不全面且不准确的,甚至毫不夸张地说,上述理解只是“文化”的皮毛而已。笔者比较欣赏中国著名作家梁晓声就“文化”的理解,他将“文化”表达为四句话:“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与“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笔者在此斗胆补充一句“藏于心腹的文明积淀”。其实,我们的生活就需要这样的文化,特别是我们的安全文化。但这只是一种对文化内涵的理解,那么该如何科学界定文化的概念呢?

众所周知,文化现象广泛存在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之中,人们对“文化”一词并不陌生,但若想科学地给文化下一个严格、简单、精确而普遍认可的定义,并非易事,更应该说是困难重重,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再加之不同人之间的学术习惯与历史文化背景等的差异,以及定义文化的切入角度等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致关于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林林总总,甚至已经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因此,文化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概念,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洛伊波和克莱德•克拉克洪在他们的著作《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统计列举了历史上160余种不同的文化定义,并逐一进行分析,他们将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定义根据一些“基本主题”进行归类,结果得出9种基本文化概念范畴,分别是哲学、艺术、教育、心理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和生物学[6]。此外,按法国学者摩尔的统计,则有250种[6]

事实上,关于文化的定义仍在不断增多,且更为有趣的是,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概念并没有获得权威且公认的界定。由此可知,文化一定有一个特点,即“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这也使得文化学研究形成了众多学术流派,诸如进化学派、传播学派、社会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结构学派与符号学派等,即安全文化学研究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丰富多彩的景象。

对于“文化”这一概念,陆扬等[7]在其著作《文化研究导论》一书中这样描述:“这似乎是一个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就开始糊涂的话题。”尽管如此之难,但国内外学者还是在一直不断尝试给出一个较为准确的文化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和解析文化的内涵,为我们深入认识和开展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因为定义众多,也使得我们在认识“文化”时产生了困难。因此,对“文化”定义的梳理很有必要。当然本书不可能穷尽诸多文化定义,仅试图简单综述部分具有代表性并被绝大多数专家和学者认同的文化定义。

1.1.1.1 广义文化观与狭义文化观[6,8]

关于文化的概念,一般可基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来解读,具体如下。

(1)广义文化观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广义概念可以说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人类创造或打上人类痕迹的所有形态都称作文化,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故又被称为大文化。诸如中国文化、世界(外国)文化、民族文化、地区文化、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等;具体的则更有婚姻文化、丧葬文化、民俗文化、居室文化、茶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体育文化、数学文化、体育文化与娱乐休闲文化等,甚至在厕所里、课桌上的涂鸦我们也称之为厕所文化与课桌文化。总而言之,广义的文化概念将文化定义为一种几乎可涵盖所有人类创造或有人类痕迹的万能语言。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观点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对文化的界定也越来越趋于开放性和合理性,因此,广义的文化概念顺应了这一趋向。

(2)狭义文化观 狭义文化是指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与行为规范等。从逻辑上看,狭义文化从属于广义文化,其相当于广义文化的深层结构——精神层面。

事实上,根据两种文化观各自的出发点,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都有其合理性,且运用它们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以及社会矛盾也有其道理,因此,两种见解各不相让,各自对对方的批驳都是言之有理。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关键在于对文化内涵认识的不一致。按照传统的唯物史观的框架,文化自然是由经济所决定的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而广义的文化观便是唯心主义的文化决定论,它与我们传统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不相一致的。由此可见,对文化概念的科学界定必须要基于对文化本身内涵的深入理解。

1.1.1.2 文化国外说

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化”概念来自于西方,“文化”(Culture)源于拉丁文中的“Cultu-ra”,“Culture”由cult词根加ure后缀构成,有文化、文明,修养、教养,栽培、养殖,耕作之意,意思是耕种土地、祭祀神明、培养动植物以及加强修养等。这种用法至今仍然在“农业”(Agriculture)和“园艺”(Horticulture)两词中有所保留。18世纪以后,“文化”(Culture)在西方语言中演化成个人的素养、整个社会的知识、思想方面的成就、艺术和学术作品的汇集,并被引申为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由此可见,西方的“文化”(Culture)更多地展现了逐渐由物质生产活动引入精神生产活动的特点。

而“文化”一词真正的社会学意义则是随着19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而被逐渐赋予的[6]。其中,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Tylor)[9]在其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开篇就给出“文化”的经典概念,并首次将“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进行描述: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在泰勒里程碑式的论述之后,在国外又出现了诸多关于文化的定义。基于文献[6,8,10,11],对国外部分较具代表性的文化定义进行简单举例(见表1-1)。

表1-1 国外部分较具代表性的文化定义

从以上几个文化定义中可以发现,在西方,德语“文化”一词常含有极深邃的精神意义,而英美一些国家的“文化”一词常常蕴含着社会的、政治的意义。

1.1.1.3 文化中国说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有数千年历史,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发端。“六经”和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体系和框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佛教、道教等,逐渐形成中国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历经几千年而没有断裂,一直在传承和发展,这是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

“文化”一词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已使用,就文化的意思而言,则出现得更早,研究表明其至少应当推至东周。孔子曾极力推崇周朝的典章制度,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引自《论语》),这里的“文”就已经有了文化的意味。而“文化”最早见于《周易》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就词源而言,古代汉语最先将“文化”合二为一使用的则是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他写道:“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把“文化”与“武威”对举,“文化”的基本含义便为“文治教化”。

此后,南齐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写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汉代荀悦有所谓“宣文教以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之说;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谓“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即所谓“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说法,晋代束皙在《补亡诗》也同样阐述了此涵义。从上述数种文化的古老用法中可以看出,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发乎情止乎礼”的意思,正如钱穆先生所讲,中国的“文化”偏重于精神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修订后的《词源》,“文化”一词是指文治和教化。而今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指社会意识形态。《辞海》则认为“文化”一词有3种含义:①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②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在内;③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实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应该说,《辞海》中的文化定义代表了中国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观点。

在此,基于文献[6,8,12~14],再罗列一些中国著名文献、专家和学者就文化的定义,具体如下。

(1)《易经》中认为,文化即“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尔雅•释诂》中认为,文化即“文,饰也”。

(3)《太玄经》中认为,文化即“文为藻饰”。

(4)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5)孙中山认为,简单地说,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性生存要求和生活需要所产生的一切生活方式的综合和表现。

(6)蔡元培认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

(7)任继愈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文艺创作、哲学著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器服之用,等等;狭义的文化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成果。

(8)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意在指示人们,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9)杨宪邦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指人类创造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状态。所谓文化不是不受人的影响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物,而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和整体,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10)张汝伦认为,文化可以说是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全部复杂关系种种表现形式的总和。

(11)张岱年认为,所谓文化,包含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心理、民间风俗等等。在这中间,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社会心理、民间风俗属于最低层次;哲学、宗教属于最高层次;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属于中间层次。

(12)刘守华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为求生存发展,结成一定社会关系,进行种种有社会意义的创造活动。文化就是这些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及其成果的整合。

(13)吕斌认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能动地适应环境的方式,其实质是人的非遗传信息,特别是体外信息。

(14)陈华文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15)台湾学者钱穆认为,文化只是“人生”,只是人类生活。……文化是指集体的、大众的人类生活。

1.1.1.4 对文化定义的理解

其实,关于文化的定义还可以不断地列举下去,但上述内容已经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总而言之,它们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人们理解什么是文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文化的定义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关文化概念的界定也一直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到后边学习中你也会发现,关于安全文化的定义也是如此之多,如此之杂。正是这种文化定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再加之文化本身又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连续性和包容性(所谓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可总括为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与神秘性,这使得对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对我们而言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通过这种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也使我们对文化的概念与内涵的认识与理解日趋明晰。

了解了不同学者在不同时期给文化下的定义之后,应对文化有如下一些理解。

(1)文化是极其复杂的,很难一语道破其本质。不同的定义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其进行概括。

(2)每个民族、每个社会、每一群人都有一种文化。文化对他们而言是共有的,同时又是特有的,是其与其他民族、社会和人群的区别。

(3)文化是其使用者适应内外环境、应对种种问题的产物。人们创造文化,就是为了享用文化;没有文化,人们将无法适应内外环境。

(4)文化是被保留下的经验,可以传承,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同时,文化又是可变的。人们在传承中总是要进行选择的,有价值的新鲜经验收纳进来,过时的没用的经验被放弃。

(5)文化的构成复杂,但其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影响选择,支配行为。如果没有价值观,则很难想象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将是什么样子。

1.1.2 文化学

文化学,何以成立?何以为用?为此,我们先得弄清文化学的由来和兴起。据考证[6,8],德国、英国与美国三国的学者为创建并发展文化学在前期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此,仅简单列举部分文化学创建早期较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具体见表1-2[6,8]

表1-2 文化学创建早期部分较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由表1-2可知,文化学是基本按“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的脉络演化发展而来的,换言之,以往各门学科涉及文化研究的状况已不能适合形势的发展,文化学便应运而生。直至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的《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1949年)与《文化的进化》(1959年)的相继面世,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学初步形成,因此,怀特被人们誉为“文化学之父”[6,8]。此后,各国学者积极对文化学开展研究,出版了众多文化学论著,并逐渐在高等院校等开设文化学类课程。

在中国,李大钊最早提出“文化学”一词,出自他在1924年出版的《史学要论•历史学的系统》一书中[6]。尽管学界认为该书中所谓“文化学”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文化学还不一样,但其首倡之功不可没。1926年,张申府在《文明或文化》一文中使用了“文化学”一词,此后,中国学者对文化学进行研究的还有黄文山、陈序经、阎焕文、朱谦之、孙本文、费孝通等[6]。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掀起了“文化热”,1982年,钱学森就呼吁建立文化学,他说:“分散地提这门学问、那门学问不行了,要综合地提、全面地提,所以建议称这门学问为文化学。”他主张从整个社会系统来研究文化事业并建立这门学科。

对于“何为文化学”“何为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学何以用”等诸多文化学学科基本问题,文化学者均做过详细论述。由文献[6,8,15]可知,大致有如下理解。

(1)文化学是一门研究和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2)文化学以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本质、文化体系,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它从总体上研究人类的智慧和实践在人类活动方式(包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表现及其发展规律。

(3)文化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文化学是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对于理论创新不可或缺)、教育价值(文化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学科,包括思想道德、科学、宗教、艺术,等等)、国际交流价值(文化交流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方面)与应用价值(文化与政治、经济形成社会的三维结构,文化学研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总之,文化学研究的兴起,适应了时代和社会需求。文化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迫切需要从总体上全面系统地研究文化。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从学科发展还是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文化学都大有可为。人类的潜力是无限的,因此,人类的文化发展也是无限的。由此可知,解释、探索与研究文化之谜应是一个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