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众很难形成正确的舆论
“公众很难形成正确的舆论,这并不是我的悲观,而是社会现实。”李普曼导师在讲完这句开场白后,停顿了很长时间,他在等待有同学可以做出一些回应,但寂静无声的课堂似乎已经回应了他。
“在我之前有人看到了舆论的强大力量,同时认为公众可以自发形成正确的观念,随之做出相应的正确选择。我认为这是一种传统的舆论观,在我看来,现在的公众并不能自发地形成正确的公意,更不能以其去主导政府的决策。”李普曼导师继续论述他的观点。
“您的意思是说,公众作为独立的个体,无法针对眼前信息进行独立思考吗?”卢方娜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还没到那一步,我想说的因素在更前面。在前面两节课中,我们提到了‘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知道了大众并不是直接生活在现实环境之中,而是生活在媒体与个人主观构建的虚拟环境之中。人们在虚拟环境中采取的行动,会直接作用于现实环境。公众主观公意的形成是以媒体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为基础的,所以多少会存在一些偏差。
“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无论是在哪种社会制度下,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对信息源头的审查和控制。加之传播技术受硬件条件限制较多,个人的知识、时间和注意力相对有限,客观真实、主观真实和象征性真实交错在一起,公众就会逐渐混淆现实和非现实。
“这其实又回到了我们在前面课程中提到的内容,公众媒介传达给我们的并不都是客观现实,所以我们由此形成的认知和舆论自然不客观,其正确性值得怀疑。”李普曼导师对自己的结论给出了解释。
“既然说到了这里,那我想问一下,在各位看来,哪些因素会阻碍大众形成正确的舆论?”李普曼导师问道。
“在前面课程中提到的‘刻板成见’会影响大众正确舆论的形成,新闻报道者因为自身原因,对报道内容缺乏全面、有深度和中立的报道,他们可能会在事件报道中加入自己的理解,所以报道出来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会存在偏差。这就使得公众在认识这件事时,很难形成正确的舆论。”李文文第一个站起来发言。
“大众自身因素也会影响舆论的形成。由于每个人的见识阅历、知识构成、行为习惯各有不同,对于大多数事物的了解也较为有限,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时,有些人会选择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去分析事件,从而得出较为主观的看法和结论。还有一些人会选择依赖媒体,顺着媒体的解读去理解事件,而鲜少会自己思考。在我看来,这两部分大众都很难形成正确的舆论。”卢方娜选择从另一个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
“不同国家的人在理解同一件事情时,也会产生较大差别。可能是语言、民族文化和思想价值观不同导致的。不同国家的人在交流时,常常会出现曲解对方信息的情况。”很少主动发言的马鹏伟突然积极起来,这让卢方娜感到有些意外。
“很好,大家的答案都很精彩。除了大家说到的,还有一方面因素也会影响大众舆论的形成。不知道大家如何去理解官方新闻,在我看来,相比于大众媒体新闻,官方新闻更多注重内容宣传,很多时候它们是报喜不报忧的,所以电视机前的人们总会看到好的景象,但实际上,事实却并非如此。大众长时间被困在这样的象征性真实中,怎么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呢?”李普曼导师补充道(如图2-3所示)。
图2-3 大众很难形成正确的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为了进行战争宣传,对媒体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管制,从而使当时的大众媒体成为战争宣传的工具,当时英国为了团结民众,获取战争胜利,官方新闻中通常主要宣传打了胜仗,而对打败仗的消息却较少提及。在这种情况下,大众自然无法了解到战争全貌,也就没办法形成正确的舆论。”
“对于那些处于封闭的舆论环境中的人们来说,想要充分、全面、准确地了解事物全貌非常困难,因此他们也很难形成正确的舆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多夹杂有自己的想象,所以他们所形成的舆论更多是主观真实的舆论,而不是客观真实的舆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如此。”李普曼导师总结道。
“在当前时代,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如此之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从多角度获取事件信息。现在我们应该处于一种开放的环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公众舆论,其正确性是不是得到了很大提升呢?”在李普曼导师停顿间隙,卢方娜把问题转移到了当今时代的现实之中。
“实话说,我对互联网的了解并不多。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很难再用我当时的理论去解释现在的现实,这是传播学不断向前发展时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同时也是传播学能够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
“旧有的传播学理论可能会不断被替代,这是因为时代和人都在发生改变。传播学作为研究社会和人的学科,一定是要跟着时代和人一同发展演变的。关于你提的这个问题,我倒是很想听听在座的各位是如何理解的。”李普曼导师似乎有些感慨,他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将问题留给了更有发言权的学生们。
“我觉得互联网出现后,我们的传播环境好了很多,这更有利于公众形成正确舆论。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和传播公共事件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更多角度、更为全面的事件信息,我们也可以更便捷地进行意见表达。总的来说,互联网让我们更加接近事件真相,也让公众形成正确舆论成为可能。”齐一一似乎很有感触,第一个站起来发表看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新闻审查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互联网没有普及的时代,一个事件的发生往往只会有一种官方声音,而现在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听到多种声音,这可能让我们更容易去接近事件的真相。在这种基础上,我们也更容易形成客观正确的舆论。”李月婷继续说道。
“现在的大众与过去时代的大众也已经完全不同了,他们的思维更加开放,也更为活跃,判断媒介信息也会更为客观理性。大众媒介想要继续通过‘拟态环境’来让大众跟着自己走,越来越困难了,在这一方面来讲,大众应该是越来越精明了。”林凯回答道。
图2-4 更不容易发现的“拟态环境”
“多种声音有时候也可能会让人陷入迷茫。互联网时代大众虽然更精明了,但大众媒介信息也越来越复杂了,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很多针对同一件事情的信息甚至截然相反,这给大众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对于没有足够知识能力的大众来说,信息增多反而增加了他们形成正确舆论的困难。”李文文最后一个发言,却说出了与大家截然不同的观点(如图2-4所示)。
“你们的这些观点都有道理,虽然互联网时代依然存在‘拟态环境’,大众也依然会带有‘刻板成见’,但大众媒介的转变确实对公众舆论的形成造成了影响。这或许确实是一种进步吧。”听完同学们的回答,李普曼导师进行了最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