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2 新原子模型,解释光谱线
除了思考湍流之外,索末菲以其深厚的数学功底,对狭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以及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等课题,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对本书的主题量子理论而言,索末菲也不愧为开山鼻祖之一。他本人的贡献主要是改进了玻尔的原子模型,发现了精细结构常数。
玻尔1913年的原子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线的分布规律,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进一步的实验结果发现,氢原子光谱线具有精细结构,原来的一条谱线实际上由好几条谱线组成;二是不能成功地解释除了氢原子之外的多电子的原子结构。
针对这些问题,索末菲在玻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建立了索末菲模型(图5-2)。索末菲的主要观点是认为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不一定是正圆形,而是椭圆形。玻尔模型中的圆形轨道对应于主量子数,而椭圆轨道的引入导致了另外的几个量子数。为此,索末菲首先提出了第二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第四量子数(自旋量子数)的概念。
因为这些额外量子数的引入,电子轨道的能级不仅与主量子数n有关,也与角量子数l以及自旋量子数s有关。自旋量子数是泡利引入来解释反常塞曼效应的。不过当时他使用的形式可能与索末菲使用的不太一样。此外,还有一个第三量子数(磁量子数)m,是角量子数l在Z轴上的投影。它的作用表现在当原子受外磁场作用时的谱线分裂,即正常塞曼效应。其中3个量子数n、l、m都取整数值,互相有制约。角量子数不能超过主量子数,磁量子数不能超过角量子数。而自旋量子数s,则只能取1/2和-1/2两个值。
图5-2 索末菲原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