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上海科普发展战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构筑新优势新基础

“十三五”以来,上海科普发展以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导向,着力激发创意,积极宣传创新,主动服务创业,重大工程加快落实,科普工作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市民科学素质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相匹配的科普工作格局加快确立,科普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工作的显示度和惠民度加速提升,为新时代、新起点实现更高质量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注重开放融合,社会化科普格局进一步健全

开放协同是现代科普发展的重要趋势。“十三五”以来,全市科普工作坚持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社会化大科普”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加强部门协同。充分发挥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协调作用,在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建立了“4+1”科普工作模式,即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普工作例会,每年召开一次全市科普工作会议,进一步强化了各部门、各区以及市区间的科普工作合力。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深入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的科普活动,推动了全市大科普工作格局的形成。例如,市委宣传部围绕上海市五年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普工作进展,于2017年举办了“逐梦新时代·上海2012—2017”大型主题展览。2017年5月30日,在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后,市科协以“精忠报国、敢为人先、求真诚信、拼搏奉献”为主题,组织市级学会、区科协及基层科协组织等共同开展系列活动。团市委、市科协、市教委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强化市区联动。拓展渠道、创新机制,鼓励各区积极参与全市性的重大科普活动,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形成市区科普工作合力。例如,浦东新区积极承接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普活动任务,于2017年举办了“一带一路”青花瓷展、“2017上海国际科普文艺展演”等活动。黄浦区、徐汇区等12个区组团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参展2017上海国际科普博览会。静安区开展“走进自然,感受科技——静安市民科普行”系列活动。闵行区举办了第三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人与自然——发现”主题摄影展。

(二)聚焦产业孵育,市场化发展机制更加完善

科普产业是科普社会化、市场化的必然趋势,科普发展必须事业、产业并重。“十三五”以来,上海以培育“互联网+科普”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科普宣传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和形式创新,科普的市场化发展机制更加完善。

建设科普产业孵化基地,培育科普产业。2017年5月,上海市科委在虹口区建立了全国首家科普产业孵化基地——方糖小镇科普产业基地;2018年5月,与徐汇区政府签订了《上海市科普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备忘录》,依托氪空间徐家汇社区,建设了上海市第二个科普产业孵化基地。经公开征集,首批共有“妙小程”“科学盒子”“星趣科普”“码趣学院”“精练”等10个科普创业企业入驻孵化器;至2018年底,5个科普创业企业获得了社会资本投融资,其中种子轮投资1个、天使轮投资3个、A轮投资1个。同时,市科委与宝山区合作,依托智慧湾园区建设科普公园,在打造科普体验场所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培育孵化一批以科普服务为主营业务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机构。至2018年,全市共建成科普产业孵化基地2个,在建1个,共培育科普创业企业14个,企业自发成立上海科普产业联盟,上海科普产业初具雏形。

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推动“科普+产业”深度融合。2017年,市科委与百联集团签署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以科普集市、特色主题展等形式开展科普领域的深层次合作,推进科普展览内容和商业展陈模式创新,做大做强科普品牌,“自然趣玩屋”“如何复活一只恐龙”等系列科普活动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加强与上汽集团、跨国公司在沪研发机构等企业合作,动员和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上海科技节等重大科普活动,促进科普与产业、科普与商业、科普与研发的深度融合。

(三)深化合作交流,国际化科普影响持续拓展

“十三五”以来,上海坚持以国际视野谋划科普发展,深化国内外科普合作交流,拓展科普工作格局,扩大科普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以长三角为重点,深化国内合作。长三角科普资源共享不断深化,2018年科技节期间,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多家科普场馆共同成立“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致力于推进科普教育、展示、收藏和研究等方面的深入交流,形成“产-学-研-用-展”一条链,实现馆间、馆企、馆研、馆校协同发展,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加大科技(普)扶贫对口支援,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科技馆、沪杏科技图书馆、上海西马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4家单位获“201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进西藏’活动先进集体”表彰。干频、曹宏明、梁兆正、顾卫东、梁小玲5位同志获“201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进西藏’活动先进个人”表彰。

以“一带一路”为引领,拓展国际交流。加强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埃及、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普交流合作,共同策划开展“青出于蓝——青花瓷的起源与发展”展、“星空之境”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普成果交流平台。2017年科技节期间,举办了科技节国际沙龙、“一带一路”国际科普乐园等多个国际化活动,来自欧洲科普活动协会、马耳他科学节以及捷克、波兰、荷兰、匈牙利、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科学家和优秀科普工作者参加了相关活动,进一步拓展了上海科普活动的国际参与度和影响力。市教委和市科委共同主办的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已成为国内乃至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国际性青少年科技交流品牌活动之一,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欢迎,形成了较好的国际影响力。

(四)突出绩优高效,品牌化科普活动不断涌现

“十三五”期间,上海以品牌化为导向,探索切合自身实际的特色活动和项目,上海科技节、全国科普日、少年爱迪生、国际自然保护周、上海科普产品博览会等一批科普品牌的“美誉度”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上海科技节品牌影响力加速提升。2018年上海科技节期间,全市共举办各类科普活动1 600余场,主会场及分会场的主要活动网络视频直播点击量超过1 000万次。300余家科普教育基地向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1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世界500强企业邀请公众走进实验室,拉近科技和公众的距离,让公众感受科学的魅力。上海科技节已成为继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之后的又一重大品牌活动。

一批知名品牌获得广泛好评。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少年爱迪生》《未来说》等电视电台栏目以及上海国际科技艺术展演、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等重大科普活动的品牌知名度、社会参与度、群众美誉度不断提升。例如,大型青少年科学梦想秀节目《少年爱迪生》成功播出五季,节目最高收视率达5.4%,有效锁定4~14岁和35~65岁两大收视人群,节目“含金量”位居同类节目之首,连续两年荣获亚洲电视大奖最佳儿童节目提名奖,并获上海市科技新闻奖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又如,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自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五届。每年有数千份优秀作品入选,评出50名“明日科技之星”和50名“明日科技之星提名奖”,并将奖项纳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活动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和公信力的评价体系,力求科学、公平、公正地选拔品学兼优的青少年科技人才。

(五)着眼持续发展,长效性科普能力建设不断深化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着眼未来持续发展,进一步创新科普工作思路,着力壮大面向一线的科普工作队伍、保障多元供给的科普工作经费、健全植根基层的科普设施体系,不断增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加强科普培训。2017年共开展面向科普管理者、科普讲解员、科技宣传工作者的业务培训7期,培训科普工作骨干300多名。一批优秀科普人才获得国家表彰。在2017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中,上海代表队的6名队员全部获奖,其中来自宝山区气象科普馆的田青云、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黄麒通获得一等奖,并获“全国十佳科普使者”称号。2016年,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工作处、上海市科普事业中心、上海科技馆展示教育处4家单位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表彰,俞奕、朱贤定、宋林飞、陈文娟、沈晓兰、徐湮6位同志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者”表彰。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上海市宝山区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5家单位获《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二五”实施工作先进集体表彰,龙琳、钟倩、曹晓清、沈湫莎、徐超、龚健6人获《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二五”实施工作先进个人表彰。

科普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至2017年,全市共建有2家综合性科普场馆、54家专题性科普场馆、273家基础性科普基地、83家社区创新屋、25家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及100个实践点、社区科普e站和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各1 000多家,形成了覆盖社区、广布全市的科普设施体系。全市平均每44万人拥有一个专题性科普场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重点科普场馆形成了广泛影响力,上海科技馆入围全球最受欢迎的20家博物馆,位列第6。2016年,社区创新屋作为国家优秀科普展项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参展群众的热烈欢迎。

科普传播网络进一步拓展。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做大互联网科普,科普传播网络进一步拓展。市科委依托上海科普云、科普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扩大科普宣传,以项目资助的方式,培育了汽笛声、科萌萌、趣知医、创新WOW等专业化互联网科普平台。同时,加大互联网科普内容投放,通过科普电子屏、社区科普宣传栏等社会化科普载体,在人流密集场所投放科普内容,进行立体化、社会化科普宣传,扩大科普受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