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童心有秘密
我手上有一个小口子
自哲哲上幼儿园小班开始,我每天晚上给他讲一个故事,之后小家伙会喝水,上厕所,然后回到自己房间,互道晚安。
一天,晚安十分钟后,哲哲又来到我的房间,说:“爸爸,我手上划了一个小口儿。”我看了半天也没找到。“爸爸,你别找了,那是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小口,你吹吹就好了。”我赶紧吹了两下,然后小家伙噔噔噔地跑回自己的房间。
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跑到遥远的农田,告诉正在田里劳作的妈妈,我的一颗牙掉了。孩子在乎的,其实不是伤口,而是父母的一个抚慰、一个关注而已。
难忘那里的一切
幼儿园三年生活很快,转眼离园进入倒计时。
那段时间,哲哲不再像以前那样,扭扭捏捏、百般不愿地去上学,而是早早起床,穿好衣服,乖乖地坐在沙发上,等着我送他入园。我逗哲哲玩:“你不是不喜欢幼儿园吗?现在怎么这么乖?”他告诉我:“其实啊,我还是很喜欢幼儿园的,我在这里待了三年呢?”问他:“那你最留恋幼儿园的什么?”“我啊,难忘那里的一切。”发现哲哲和我一样,骨子里都是格外念旧的人。
别以为孩子对什么事情都不在乎,别以为他们还小,不懂得珍惜和感恩。其实,在他们的心里,所有的生活都留有辙印,所有的记忆都有重量。
排序
因为陪伴哲哲时间比较多,每次排序“你最喜欢的人是谁”时,我都排第一,第二是一直给他做香喷喷饭菜的姥姥。哲哲妈有时排第三,有时被姨夫超过,退居第四,因为姨夫经常给他买玩具。之后是姥爷、爷爷、大姨和他的小姐姐。
我的老妈也就是哲哲的奶奶,很少来北京,总被排在最后。哲哲2011年暑期幼儿园毕业后,我们回了农村老家。在老家,哲哲奶奶不让哲哲逗鸡,因为小家伙把母鸡追得都不下蛋了。哲哲没了逗鸡的乐趣,生气了,冲奶奶发火:“哼,你一点儿也不好,就排在最后吧。”搞得哲哲奶奶哭笑不得,后来给哲哲买了他最爱吃的冰淇淋,才算重新进入前五。
有专家说,0到3岁是孩子与他人建立情感的关键期,这段时间内谁陪伴孩子的时间长,孩子就跟谁越亲近,而且这种感情会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我深有体会,如果哪位父母被孩子排到最后,得加油了。再透露一个秘密:多陪孩子,玩得越疯,上升速度越快。
喜欢你
2011年9月,哲哲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
每天接送哲哲上下学,并抽空辅导他写作业、讲故事,下班之后的时间几乎都放在他的身上。
某天,哲哲放学回来,要去外面骑自行车,还点名必须由我陪他去。我加班写新闻稿有点累,想休息一会儿。但他一个劲儿地催促,搞得我有点烦,于是抱怨:“怎么什么事情都是我陪你,你为什么总是欺负我呢?”哲哲来劲儿了,反驳道:“我哪里是欺负你,我是喜欢你,才让你陪的!”
成人以为是负担,孩子以为是奖励;成人以为是浪费时间,孩子以为是同享快乐。细细品味,陪伴还真不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施舍,而是孩子给予父母的恩惠。
一个新哲哲
上了小学以后,我经常带哲哲参加户外运动。
晚饭后,一家人常去北师大操场跑步、踢球。某天,我发现哲哲表现不太好,跑步总是抄近路,一个多小时也没跑多远的距离,踢球也不认真,专搞破坏。我有点生气,先回家了。
哲哲不见我踪影,问妈妈:“爸爸是不是生气了?”哲哲妈逗他:“嗯,你爸爸走了,跟别人结婚了。”“啊,那爸爸去生一个新哲哲了?他不能不要我啊!我好好表现还不行吗?”小家伙露出十分懊悔的表情。
哲哲妈后来告诉我,听完这句话,她笑得不行。我一边责怪哲哲妈不能开这种玩笑,一边检讨自己不该乱发脾气,更不能掉头就走。做父母的,不能让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那是对童心最深的伤害。而天底下最残忍之事,其实不是肉体上的敲打,而是夺走孩子心里最珍爱的东西。在孩子的眼中,这个最珍爱的东西,应该就是父母的爱与陪伴吧。
问了张老师几个问题
2012年的春天,哲哲班家委会组织了一次郊游,到郊区一个生态园采摘蔬菜。
哲哲妈也参加了。回来后,她有点不高兴,告诉我:“儿子真是个跟屁虫,一直跟着张老师,跟她说的话比开学到现在跟我说的都多,还说张老师你真漂亮,比我妈妈都漂亮。”原来是哲哲妈吃醋了。
和哲哲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我问他:“这次出去玩得怎么样?”他告诉我:“挺好的,闯关游戏很成功,我还和张老师一起挖花生和地瓜了。回来的车上,还跟张老师坐在一起,聊了植物大战僵尸,问了张老师几个问题,但她都回答不上来。”
孩子喜欢和自己聊得来的人,喜欢向信任的人敞开心扉,有了共同话题,童心的大门就打开了。
只要你送我上学
春天温差大,哲哲不小心感冒了。但感冒的他依然坚持上学,我看他很听话,就问他有什么要求没,爸爸尽量满足。他告诉我:“没有,只要你送我上学就行了。”问他:“不用我买你最爱吃的肉松面包了?”“不用。”“不用我给你买爱吃的劲脆鸡腿堡了?”“不用,你不是说汉堡不能多吃吗?”“那你真的没别的要求了?”“没有了。对了,爸爸,我有一个要求,就是晚上你去接我,必须你来接啊。”
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求助于他最信任、最期待的那一个——你是孩子心中的“那一个”吗?
很美很美的家
晚饭后,哲哲忍着不舒服做语文作业。检查他的作业时,发现最后一道题是填词语:左边是“很___很___的___,很___很___的___,很___很___的___”,右边是一幅作为标示的小图。
哲哲填得很认真,如“很长很长的小河、很白很白的云,很大很大的月”,最后看还有一道横线,就填了一个短语——“很美很美的家”,虽然“美”字少写了一横,但这句子让我的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一个完整而幸福的家。在他们的眼里,没有什么比完美的家庭更重要,没有什么比父母的陪伴更美好。
我们,和孩子一起营建一个很美很美的家吧。
想让你多陪我一会儿
北京的春天另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有雾霾。因为空气质量差,送哲哲上学的路上,我俩的话都不多。
我也很少像以往一样把他送到教学楼门口,而是到学校大门口就停下,让哲哲自己走过去。因为上班时间要求比较严,不想迟到被领导批评。另一方面,也想锻炼一下他的自主能力。
这天早晨,快到学校时,哲哲开口:“爸爸,今天你送我到教学楼吧。”看他提出要求,我没忍心拒绝。往学校里走的时候,我问他:“你今天为什么让我送到教学楼呢?你嫌走这几步有点累?”“不是,我就是想让你多陪我一会儿。”
我有点后悔锻炼哲哲的自主能力了。
我想和你一起睡
到了周末,不用起早送哲哲上学,可以彻底放松一下。
到了中午,我很想大睡一觉。哲哲从来不睡午觉,从幼儿园开始就这样。我刚躺下,他就黏糊糊地凑过来:“爸爸,我想和你一起睡。”那就睡吧。哲哲和我脸对脸,睁着萌萌的大眼睛看着我,轻轻的鼻息吹在我的脸上,油然而生一种很亲密的感觉。没一会儿,他发出了连珠炮:“爸爸,你的脸上怎么有斑点,是不是什么老年斑?你的鼻孔里面怎么有毛,我为什么没有?你的眼窝怎么这么深,我的却很浅呢?爸爸,你睡着了吗,没睡着吧,装睡吧……”
在孩子的心中,我们以为的打扰,其实是一种爱的表达,只是表达得不是时候。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一走了之是不对的,而应解答他的疑惑,或陪他玩会儿游戏,哪怕给他读一本故事书也好,以打发他那个有点无聊的中午。
9点50,你必须回来
晚上,我和朋友约好打篮球,然后在外面吃饭。
哲哲想我了,晚上八点左右,电话如八百里加急电报一样,每十分钟催一次。我和哲哲商量:“爸爸10点就回,别再打电话了,好吗?”“不行,最晚9点。”“9点真的不行,没吃完啊!”“那就9点半,不能再晚了!”“9点半也不行。”“那就9点40。”“9点40也不行,我和同事都约好了,吃到10点。”“那就9点50,你必须回来。”那天晚上到家都10点半了,哲哲睡了。哲哲妈说我:“你看哲哲多给你面子啊,一再往后拖,你却不领情。”
猛然觉得,我做错了。如果哪位家长也有类似的经历,要引以为鉴。陪伴孩子更重要,尤其是孩子满心期待你的时候。
就是想和你说说话
以前家里房子小,哲哲都是和老人睡。等到2016年买了大房子,哲哲有了自己的房间,却不愿自己睡,屡屡找借口在我的房间留宿。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扳过他的小肩膀,教育他,爸爸小时候都是一个人睡的,而且从很小的时候就这样,你这样不求上进,还不如爸爸呢。
他当即反驳:“爸爸,人和人不一样,不能这么比。你小时候会吹小号吗?会养蝎子吗?会画画吗?会折纸船吗?……”一长串排山倒海的诘问,把我问得哑口无言,只好放宽规定,每周选一天跟我们睡。暗地里,有点担忧哲哲是不是没有安全感,因为很多害怕独自睡觉的孩子,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是缺乏安全感。找个机会,我悄悄问他,你为什么不想一个人睡,是怕不习惯还是害怕做噩梦呢?他告诉我说:“其实啊,我就是想和你说说话。”
原来如此。于是,我每天再忙,也要和小家伙聊上十几分钟昆虫或狗狗。然后,听他细细的鼾声响起,再离开。唯一遗憾的是,不知道他梦中到底遇到了什么,是好梦还是坏梦呢?
我更喜欢平淡生活
四年级上学期的最后一天,哲哲领回了三张奖状。
一张是诗朗诵的三等奖,我问哲哲在台上表演是不是很风光。小家伙低调地摇摇头,告诉我:“其实,我不太喜欢出风头,我更喜欢过平淡一点的生活。”“平淡”二字从他的嘴里吐出来,有着浓浓的哲学味道。
大多数人都想过平淡的生活,只是有些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人为地拔苗助长,将孩子推向台前,一厢情愿地以为孩子很享受这个过程。实际上,凡事多问问孩子的想法,不逼迫不强求,认同孩子的情感和价值观,即使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功,只要有安全感、幸福感、成就感,也会拥有幸福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