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几点评述
之一,在20世纪热衷于艺术研究的哲学家中,像杜夫海纳这样对现代艺术充满理想和拥有极为乐观态度的是较少的。比如萨特是孤独的美学呐喊,海德格尔是悲剧性的诗性乡愿,梅洛-庞蒂是身体冒险性的“逗留”带来的一种可能性,等等,都有一些悲怆的审美韵境。正如他说:“艺术是世界的潜能,它所揭示的这个世界就是世界的一种表现,因为艺术家自身不能不存在于世界上,要存在于自然的世界(这是梅洛-庞蒂在批评马尔罗时向艺术家说的话),要存在于社会的世界(这是萨特说的)。因此,今天,艺术又恢复了它在人与世界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同时,技术既在工作条件中人化,又在它的产品形式中人化。”111
之二,现代绘画走向抽象是肯定绘画走向自律,而艺术家作为个体就是实现它的工具。不凭概念、不凭意欲,所以是原初的,即世界的本质。艺术的真理即在于此。“审美的真实性就是建立在这个意向性的本质之上。”112 这里充分体现了他的绘画观是康德美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的融合,认为绘画是灿烂的感性,呈现出来一个特殊世界,即以自律的和非功利的承介着的一个真理世界。
之三,他关于绘画的讨论基本上不涉及具体的作品。即使论述到绘画的形式、色彩、材质这些问题,也是美学讨论,从概念到概念。因此,依据我的读解,他的读画、看画水平基本上是外部性的。这在他关于拉普加德的画评中可以看出来。这位画家的作品平平,而杜夫海纳也像萨特评价拉普加德一样,引述了美术史的大人物如毕加索等提供背景语境,然后说拉普加德的绘画引到了一个新世界,实现了艺术家赋予自己的任务和责任,这种调性几乎也和萨特一样。这样的套语几乎是无聊画评的公共版本,但至于是什么新世界以及这种责任和任务有多少意义,却又语焉不详了。
图1 罗丹,《加莱义民》,铸铜
图2 罗丹,《吻》,之一,铸铜
图3 罗丹,《吻》,之二,铸铜
图4 罗丹,《吻》,之三,铸铜
图5 罗丹,《手》,之一,铸铜
图6 罗丹,《手》,之二,铸铜
图7 罗丹,《手》,之三,铸铜
图8 罗丹,《手》,之四,铸铜
现象学理论的艺术解释力:罗丹的《上帝之手》
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里直接验证现象学“本质直观”意义实现的例子是罗丹的作品《手》。据列奥·施坦伯格的研究,罗丹发现了人手不能倒置,不能以后视或反常角度去观看。这为罗丹把观看聚焦在手上提供了依据。
这里选择了两件完成作品和四件手的研究性习作。从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罗丹对雕塑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各指关节的展开、扭动与弯曲的技法锤炼,探讨实现造型意图的具体途径。在《加莱义民》和《吻》中,手得到戏剧性展现,它们都是通过指骨和肌腱不停的颤动,聚焦雕塑的“激动人心的一瞬间”。莱辛说,《拉奥孔》作为雕塑作品,其特征是集中在巨蟒缠身的动态过程,而罗丹在这两件作品中则是用稳固、均衡的身体造型去突出手的“一瞬间”,如那件被称为《上帝之手》的作品,它是罗丹晚年的雕塑精品,描绘的是一只右手从粗糙的大理石中伸出,只能看到其栩栩如生的手臂,手中有一对情侣,在优雅的曲线里沉睡着,上身头部紧靠大拇指,这似乎在暗示上帝创世之手。罗丹在此运用了材料本身的光滑面与粗糙面,展现了雕塑的光影运动。
这种观看的感受力,很自然会让我们想到米开朗琪罗在罗马西斯廷教堂穹顶所完成的旷世名作《创世记》,亚当之手即将碰触夏娃之手的那个瞬间。神圣之手、创世之手和艰难人生的操劳之手,欲求相携走出伊甸园。这亦让我联想到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的24小时》所描写的赌徒之手;他描写手的各种各样的状态,虽未为面部表情着一笔,亦可强烈感受到赢的手、输的手、绝望的手以及承载不了快乐的痉挛的手。罗丹想要塑造的正是这样的手:一只手的结构和肌理演绎出生命的全部真谛。
但以我之拙,在通读了杜夫海纳的一大通“本质直观”的论述之后,也未领悟到现象学理论解释力的妙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