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柱勒铭定溪州
俗话说:“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习俗,特定习俗,反映了特定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认同。
利用习俗的力量,往往会收到巨大的效果。
五代时期,据于湘西、统领土家诸部的是彭氏兄弟父子。彭氏兄弟原本是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赤石洞的酋豪,后入湖南,投靠楚王马殷,得其扶植,于是据有溪州(今湖南省西部)。彭氏兄弟强力而有谋略,善结人心,广聚财力军士,诱胁诸蛮而归之,虽说属楚统辖,却恃仗山势险要、地形复杂,自行其事,不受节制。他们春夏营种粮食,到了秋冬,便四出掳掠抢夺,长沙四境受其患最多。马殷在时,对他们多加容忍,而他们慑于马殷的恩威并举,也还不至于超分作乱。到马殷死后,次子希声、四子希范踵继为楚王,情况就不太一样了,侵扰不断升级。
南楚文昭王天福四年(939年),溪州刺史彭士愁,引导奖 (今湖南省新晃县东北)、锦(今湖南省凤凰县)二州土家诸部一万余人,进攻南楚所属的原(今湖南省沅陵县)、澧(今湖南省澧县)二州,烧杀掳掠南楚边防部队,并派使节前往成都向后蜀帝孟昶请求支援。孟昶认为道路太远,没有答应。
南楚文昭王马希范命左静江指挥使刘勃、决胜挥舞使廖匡齐,率衡山兵五千人讨伐彭士愁。刘勍率军进攻溪州,(今湖南省永顺县),彭士愁战败,放弃城池,逃往山寨继续抵抗。山寨周围都是悬崖峭壁,刘勍建造高梯,开凿栈道,爬到上面,把山寨团团围住。可山寨地形险要,难以攻破。刘勃仔细观察了地形,确定了进攻方案。这天,刮起了大风。刘勃派人从上风发射火箭,彭士愁的大寨中到处起火,楚军趁势进攻,彭士愁无法抵挡,率部众逃入奖(湖南新晃县东北)、锦(湖南凤凰县)二州的深山。楚军继续追击,彭士愁穷蹙无计,派其子彭师嵩率各酋长缴出溪(湖南永顺县)、奖、锦三州印信,向楚军投降。
刘勍班师,将彭师嵩带回长沙为质。南楚王马希范见大军凯旋,非常高兴。马希范自称东汉名将马援后裔,仿效马援于交州立铜柱的故事,在溪州铸立铜柱,这就是保存至今的“溪州铜,柱”。铜柱用铜五千斤铸成,柱呈六棱形,内空,柱面铸有2118字,楚天第府学士李宏皋撰写铭文。这篇铭文反映了马希范平湘西的策略和措施,对西南地区的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铭文可知,马希范平溪州后,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保持各部首领旧有官职,世代承袭。
二、二叛之后,赏赐诸州首领、将吏,发粟赈贫。
三、赋税仍依旧制,且留本州自用,楚廷不向溪州征赋抽兵。楚廷需用的“溪货”,土产,仍按旧章办理。
四、禁止诸部头人等越界劫掠,诱纳逃人。
五、移溪州治所于平岸,以便控制。
铭文最后立誓曰:“王者之师,贵谋贱战,兵不染锷,士无告劳。肃清五溪,震謦百越,后平疆理,保卫邦家。尔宜无扰耕桑,无焚庐舍,无害樵牧,无阻川涂,勿矜激濑流湍,勿恃悬崖绝壁。荷君亲之厚德,我不征求;感天地之至仁,尔怀宁抚。苟违诚誓,是昧神祗。垂予子孙,庇尔族类。铁碑可立,可忘贤哲之踪;铜柱堪铭,愿奉祖宗之德。”
南楚的马希范,是个骄奢无度的昏君,但他在处理溪州土家诸部的问题上,还不失为开明的君主。他注意收揽人心,不但以誓约的形式订出法规,而且开仓赈济,使贫苦百姓得到好处。铜柱勒铭,利用了符合当地文化与心理的形式,表明违背誓言便会失去法定的统治地位。这样,后世视铜柱为“神物”,影响深远。当时,铜柱立后,便有许多部落酋豪率众先后归附,南楚声威,达于今川黔境内。
【简评】
诸葛亮南征后,任用了大批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从而使南方地区长期得以稳定。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取得了少数民族的信任。
马希范在溪州立铜柱,也是根据当地习俗,取信于当地之民。在人格、品质、影响、智慧等方面,马希范均无法同诸葛亮比,唯独在处理溪州问题上,与诸葛亮征南中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