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每一个生命都有自我疗愈的能力
回顾过往的岁月与经历,愈发深切地感受到学习心理学,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情之一。
这份“庆幸”涵盖着三层意义:其一,能够及时觉察到自身的情绪变化与心理状态,懂得在潜意识层面找寻问题根源,做出积极的调整;其二,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心理学伙伴,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谈心、相互发现、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其三,对心理咨询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在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避免自己在负面情绪的旋涡中越陷越深。
踏入心理学领域时间越久,越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超人”,也没有谁能够轻松推脱生活带来的种种考验。即便是心理医生或专业咨询师,也没有一身足以抵挡各种心理困扰的万能铠甲。他们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也会有自己的困难和苦恼,乃至意志消沉的时刻。但与普通人有所区别的是,他们更容易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借助各种方法克服自身的弱点,这不仅仅是出于专业知识足够扎实,也是出于职业伦理道德的要求。
在面对来访者时,心理医生或咨询师自己的情绪不能太差。如果一名心理医生或咨询师刚刚经历了丧失,且并未处理好自己的创伤,那么他去治疗一位沉浸于丧失中不能自拔的患者,就是一种不道德且有欺骗性质的行为。如果他们经历了丧失的痛苦,并成功战胜了痛苦,这种经历会让他们更容易对来访者产生共情,并更懂得运用处理此类问题的技巧。
看到这里,不少人可能会心生疑惑:如果不是心理医生或咨询师,也不具备丰富扎实的医学、心理学知识,是否就意味着无法进行自我疗愈呢?不,答案绝非如此。
前面讲述的所有,一方面是想呈现一个客观事实: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心理医生或咨询师,都可能会出现心理困惑,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只是他们更容易及时觉察情绪或心理上的异常,并积极地找寻自我救赎之道;另一方面是想强调一个客观现状:多数普通人在内心深处对心理问题存在歧视和偏见,认为这是一种无法对外界言说的东西,并伴随强烈的“病耻感”。恰恰是这种错误的认知,阻碍着很多人直面问题,让疗愈之路变得漫长而艰难。
撰写这本书的初衷,也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很多人在遇到心理问题之初,最先想到的不是求助于心理医生或咨询师,而是尝试找寻自我排解的方法。不止一位来访者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不找咨询师的话,自己能解决吗?”在这个问题上,我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尼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如果把解决问题比喻成翻一座大山,那么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心理咨询师充当着一个向导的角色,帮助人们指出一个最佳路线。疗愈是一条艰辛的路,怎么走都无法避开痛苦,自助与他助的唯一区别就在于,走的弯路多与少。即便你选择了那条弯道较少的路,也不过是少了一些艰辛而已。
再退一步说,找到一位比较有经验的向导,在探路的过程中获得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后,最终的路途依旧还要自己去走。对方只是一个向导,给你一些提醒,帮助你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一点,在初次走进咨询室时,心理咨询师就会明确告诉你,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工作。他们会帮你擦亮心灵的镜子,照见真实的自己,助你提升自我疗愈的能力。
人活一世,谁没有迷茫痛苦的时刻呢?但无论发生了什么,请你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自我疗愈的能力,犹如身体受了伤可以自我愈合一样。只是,受困于创伤与思维局限中时,我们往往沉浸在沮丧、抑郁、孤独、恐惧乃至轻生的念头中,无法启动疗愈身心的能量,任由入侵头脑的虚假信息控制一切。
请花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读这本小书吧!它不是鸡汤,却比鸡汤更能滋养身心。希望透过这本书,帮助有心理困惑的朋友们树立一个全新的认知:有心理问题不可怕,也不可耻,怕的是不敢去正视它,只是耗费心力去隐藏它,而直面才是改变的开始。本书提到的每一种心理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能够让大家对日常的心理问题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并掌握一些简单可行的自我疗愈策略,以缓解情绪上的痛苦,防止问题变得更糟。
岁月漫长,学会自我疗愈,唤醒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