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文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高吸引力的文案,都具备哪些特征

从事传统媒体的朋友和我交流时,往往会感慨时代变了:“人们都开始摒弃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了。”这时我就会和他们聊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

其实,这两类媒体最大的区别是对目标受众的态度。

传统媒体的一贯做法是站在高处吆喝自己想说的事情:“来来,我告诉你们啊……”而新媒体则是看到某个地方聚了一大群人就走过去,认真听一听、看一看,搞清楚他们是干什么的,在聊什么样的话题,然后说:“哦,您说的这个事情啊,我还听说……”

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换句话说,其实就是“传统媒体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性传播,新媒体则是以受众为中心的迎合性传播”。

当下,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性传播越来越缺少市场。所以,如果想写出受欢迎的文案,有一点绝对不能忽视——弄明白目标受众更喜欢什么样的文字。

我先展示一下当下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画像,如图1-2所示,然后逐一做出解释。

picture

图1-2 当下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画像

习惯一:快餐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重要的信息获取设备。移动终端服务满足了大家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并逐步占据了多数人的碎片化时间。

在碎片化时间里,更易于传播的是快餐式的短图文和短视频。快餐化获取信息就像我们吃快餐,最好是点了马上就能拿到,拿到马上能吃,吃了很快就能吃完。快餐式的内容也应该轻松而不晦涩,简洁而不繁杂。

快餐化获取信息习惯的优点是想看随时就看,不想看随时放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时间;缺点是与正餐化的深入阅读相比,对内容的选择偏向轻松化,对信息的接收趋于表面化。

针对这个特点,有一定冲击力、猎奇性的标题往往更受大众追捧。

习惯二:个性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和新媒体新兴阶段,受众信息获取的个性化需求意识并不强。所以,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包罗万象的门户网站备受欢迎。

可当信息洪流到来,人们越来越不再能够接受在海量内容里“淘”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微博是最初的社交媒体形式,它帮助我们关注垂直方向的媒体账户和大V,获取某个行业或者细分领域的信息。

但这还不够。

当微信流行起来,微信群和朋友圈成为大家获取信息的新的渠道。因为微信联系人要么是亲朋好友,要么是同事客户,所以大家关注的话题必然更有趋同性,因此大家分享到微信群和朋友圈的内容,多数也是自己想关注或了解的。

再后来,电脑程序出手了。越来越多的信息推送平台利用各种“算法”,分析我们每个人的浏览偏好,不断优化,把我们偏好的信息筛选出来,再精准地推送到我们的终端上。

这些推送帮我们筛掉了大量信息,已经具备个人的喜好标签,更个性化,而我们也越来越热衷于获取个性化信息。

习惯三:敢质疑

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网友质疑”,你可以瞬间搜到几十万条资讯。现在的受众早已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是会勇敢地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和质疑。

之前,媒体说什么,受众普遍就接受什么,但后来一次次的“媒体辟谣”“谣言”被证实,加上自媒体内容的可信度本来就难以保证,“一言不合就质疑”成了许多网友的习惯。

例如,有明星塑造学霸人设,转头就被网友拆穿其弄虚作假;有人在文案里掺杂虚构的东西,被网友穷追猛打;有极少数正规媒体的报道中,出现个别数据上的错误也会很快被网友指出。

这些都不是个案。更有甚者,有人想从正面宣传某产品或者品牌,可如果其自身有瑕疵,而又不小心“用力过猛”惹人厌烦,这正面宣传在网友的质疑下,可能就演变成了“捧杀”现场。

习惯四:爱参与

互动评论也是受众的一大喜好。

在热门平台上,网友们的评论动辄数万条,部分评论可能比原文还要有意思。假如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在评论区发问,不待原创者回答,不少网友就会给你答案。

参与互动评论的人群,通常有5种心理。第一种是有感而发,赞同或者质疑发布的内容;第二种是希望借此表现自我,得到认可或观点上的认同;第三种是看到疑问或曲解,想帮助别人答疑解惑;第四种是感觉有趣,跟风评论;第五种是为了哗众取宠,达到其他的目的。

但不管出于哪种心理,我们的文案都可以通过网友的参与实现更广泛、更有效的传播。

习惯五:更功利

信息越来越多,受众能够分配给自己所不关注的信息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人们在看一条信息时,潜意识里就会考虑:“看这条信息我能得到什么?”如果从中得不到能吸引自己的东西,就会选择不再继续看下去。

“能吸引自己的东西”包括知识、实用信息、礼品、奖励,甚至愉悦或谈资等。

“一定要从中得到东西”,就是所谓的“功利”。换句话说,我们浏览信息的目的性越来越强了。

我时常听一些做自媒体的朋友抱怨公众号的阅读量越来越低了。这其中,固然有受众口味改变和其他平台分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各类“鸡汤”、科普知识以及某些套路被一用再用,无法轻易打动受众了。

习惯六:一秒党

在快餐化阅读的背景下,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一秒党”——我们被一篇文章吸引住的时间只有1秒,即扫一眼标题,如果不能吸引住目光,它就被宣告了“死刑”。

当信息汇聚到互联网上,成百上千条内容只是以标题的形式罗列在屏幕上的时候,标题不仅仅是“重要”,而应该被称为文案的“生命”。因为即使内容写得再出彩,如果标题不能够把受众吸引进来浏览,那么这篇文案就没有了任何价值,就是“0分”。

几年前,我在新闻网站和视频网站做总编辑,进行过许多次试验。方法是在页面的同一位置,使用不同的标题推送同一篇文章,然后分别观察10分钟的流量数据。

结果表明,普通标题和有吸引力的标题获得的点击量最高可相差上百倍。

现在的信息比几年前更多,大家浏览信息的耐心更差,“1秒定生死”的现象也更加严重。即使在利用算法向精准受众推送信息的平台,阅读率(阅读数/推送数)通常只需达到9%(超过60%的同类作品)就已经算是及格了。

了解了这些信息获取习惯,我们会发现,当下受众喜欢的文字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标题能够一下抓住眼球。

②选题实用、有趣,或者能够引起共情。

③文笔生动、图文结合,或配合小视频,易于浏览。

④有一定的话题性,适于评论和转发。

同时,我们应该顺应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加以应对,写出他们更喜欢的文字(见表1-1)。

表1-1 应对信息获取习惯,写出受众更喜欢的文字

pi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