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刻意练习有3勤:手勤、腿勤、脑勤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其中一点就是“勤能补拙”。学校的走廊里,通常会挂着提示我们要勤勉的标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既然勤能补拙,那么写作的“勤”应该落在哪里?
答案一定不是简单的“写”,因为那就变成在电脑上练习打字了。
我有一位朋友,工科背景出身,后来读了MBA。读完之后,他决定做公众号,主要写对科技行业的观察和思考。
开始的时候,他几乎把每篇文章都发给我看。毫不避讳地说,他的文笔不太好,句子上总会出现硬伤,很多时候阐述的观点也并不新鲜,甚至只能算泛泛而谈。
但他非常勤奋,即使工作再忙,每天也会抽出一两小时来完成一篇文章。半年之后,我发现他的文章语言变得流畅了,内容也越来越充实。再后来,他的一些观点开始被人引用。到现在,他早已是圈里小有名气的自媒体人了,甚至可以和国内知名企业的创始人流畅地探讨行业发展。
聊起他的成功经验,他认为自己做到了这样几点:
①能够发现自己的短板并不断弥补。
②对别人的观点不断思考、判断和吸收。
③融入了行业的圈子。
我的这位朋友总结得很好。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勤”体现在3个方面:手勤、腿勤、脑勤。
手勤是要能够做到坚持写,不是一两天,而是经年累月。
我们应该都有体会,连续写几天还可以,但要坚持几个月甚至几年,太难了。它难在过一段时间会发现没有东西可写,更难在我们某日一旦开始偷懒就会逐步懈怠。
我坚持最久的一件事是写日记,从初中开始,连续写了近8年。起初是很难的,每天要记着做这件事,而且要搜肠刮肚地想这一天有什么事情值得写下来。有时候实在没得写,就简单地记录一下当日的心情。
在最初的那段时间,我每天进行的近乎是刻意性写作,即把它当作任务去坚持,不断逼迫自己,让写作和思考成为习惯。直到几个月后,我突破了写作瓶颈,一切变得柳暗花明。我分明感觉写日记已然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不写不快。每到晚上,我会自然而然地取出日记本,完成睡觉之前的最后一件事。
但假如把写作放下一大段时间,再开始写的时候就会发现手生了,要重新写好久才能再次找到感觉。所以坚持写很重要,尤其对于入行不太久的人。
另一点需要手勤的,是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将看到的有价值的观点、数据,或者灵光一闪的感悟随时记录下来。
腿勤是要乐于学习、请教,愿意和别人交流。
在对新技术、新理念的认知的更迭上,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人往往比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同龄人早一些,为什么?因为一二线城市有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我们去参加行业性的会议、专业的论坛或者研讨会,甚至是聊天,听专家以及有着实操经验的人总结、评判,很轻松地就能汲取到先进的知识。
例如去参加一个饭局,在座的恰好有两位从事在线教育的朋友,那么你很容易就会了解到当下在线教育真实的行业现状是什么样?获客难还是容易,成本高还是低?哪一家因为什么要爆发,哪一家又因为什么要关门?很可能他们在某个观点上还有分歧……这些,不都是鲜活的素材吗?加上分析和佐证,就很容易成为一篇叫好又叫座的文章。
所以,写作也需要腿勤,要多走出去。把耳朵打开,多听圈内的声音,多向圈内人学习,是让自己快速成长的有效方法。
脑勤是指勤于思考。
以我的朋友为例,他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自己写作能力的不断反思,发现短板,然后去努力训练、弥补和提升。
第二,对话题的发掘,尽管他选择的是行业新闻,只要新闻不断,话题就相对容易找到,但对新闻内在信息的分析和深究,也是需要勤奋的。
第三,对他人观点的思考、判断和借鉴。我们写一篇文章,并非所有的观点都需要原创。大量的阅读、学习和研讨,可以带给我们新的认知角度和思路,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消化、吸收,并将其变成自己的认知去输出,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充实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