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第二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村社剪纸调查

一、剪纸的类型

(一)神龛剪纸

理县五屯藏寨的传统家庭中,与平民不同,有权势与实力的守备或头人会在房屋顶层设经堂。但据了解,每家每户都有神龛,供奉“天地君(国)亲师”神榜。家神信仰为理县地区的特色,在甘堡藏寨,上了年岁的老人还会习惯地将祭拜神龛称作“拜菩萨”。

神龛设在伙房的一整面壁橱中心的位置,此为祖先所在的方位,传统的神龛为三叠水的形制。神龛所设的方位有两种,一种为正墙居中的形式,一种为“角角神”(川音为“戈戈神”),即设在墙角处的神龛(表2-1)。

表2-1 五屯地区传统神龛形态图表

表2-1 五屯地区传统神龛形态图表(续)

表2-1 五屯地区传统神龛形态图表(续)

表2-1 五屯地区传统神龛形态图表(续)

表2-1 五屯地区传统神龛形态图表(续)

表2-1 五屯地区传统神龛形态图表(续)

表2-1 五屯地区传统神龛形态图表(续)

表2-1 五屯地区传统神龛形态图表(续)

神龛剪纸包括神龛上的团花剪纸与吊钱剪纸两种形态。神龛两翼的萨叠是贴剪纸的位置,“萨叠沙克硕”直译为“萨叠上的纸”,可以理解为“神龛剪纸”。沙克硕主要有三种形式:“嘎欠尔”(图2-1、图2-2)“德勒嘎”(图2-3、图2-4)“嘎勒巴尔”(图2-5、图2-6),即剪、凿、印三种工艺,各具地域特色。上孟屯地区有用印版形式的沙克硕的习惯,有的人家祖传雕版刻有“马藏格尔”,上面有莲花生大师的私印,并刻有藏文经咒。上孟与下孟地区也有用凿子刻镂雕花的凿花类型沙克硕。通行的是用剪刀剪铰的技法,流行于甘堡、杂谷地区。九子地区尽管是羌区,但亦属藏官管辖的土屯,剪纸习惯与甘堡、杂谷二地相近。

图2-1 剪制类神龛剪纸(2015年9月14日摄)

图2-2 同上

图2-3 凿刻类神龛剪纸(2016年8月19日摄)

图2-4 凿刻类神龛剪纸(2016年2月6日摄)

图2-5 印版类神龛剪纸(2016年8月19日摄)

图2-6 印版类神龛剪纸(侯崇贵摄于2016年8月10日)

神龛三叠水的中间贴“地球”或“宝贝”,左边是“太阳”,右边是“月亮和星星”,有时其他位置还会贴一些装饰图案。萨叠沙克硕有方位之分,通常卡什古一侧贴“冬噶尔”(即“白海螺”)、苯记(即“净瓶”),代表男性。卡特一侧为“雍仲”(即“卐字格”)、“轱辘钱”,代表女性。两边都可以贴“斯波尔结”(香结),代表佛法。家中办婚礼时会剪“囍”字图形。沙克硕剪纸尺寸一般高约40厘米,长约100厘米,并不固定,依神龛形制与制作者个人习惯调整尺寸。神龛挂笺剪纸为红色,如果家中正逢丧期,不能使用红色,可使用蓝色剪纸或不贴剪纸(图2-7)。

图2-7 五屯传统民居厅堂空间中的神龛与剪纸构成(2016年9月15日摄)

沙克硕整体由三部分组成,中心位置的主体表现吉祥图案,上下两端表现为细小的边饰图案,尾缀为“班玛脚”班玛脚(嘉绒语)意为莲花。沙克硕以红纸为表、白纸为底,有时中间再衬一张别的颜色剪纸,衬纸一般较表层剪纸长“两指”的距离。不同图案的挂笺剪纸之间用“飘带”衔接,飘带通常使用彩色纸来制作,由顶花和条带两部分组成。顶花为三层彩纸,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拼贴而成,各层颜色和角度错开,中心粘一银色圆点作花心。

当地人认为萨叠沙克硕是家神菩萨的衣服,在神龛上贴剪纸被称为给菩萨打扮,飘带就是菩萨衣服上的带饰,如果没有获得剪纸的条件,也要用红纸贴于萨叠的位置作为象征。按照传统惯例,神龛一般设在灶房内,时间久了就被油烟熏得黝黑,每到过年过节,会根据情况更换剪纸,用鲜亮的新剪纸打扮神龛,既是祈福敬神,也使得灶房更美观。神龛剪纸一般需要十余幅,具体数量要看萨叠的长度,萨叠越长,神龛使用的剪纸数量也就越多。据侯明远回忆:“守备家的神龛很大,神龛上的剪纸光是剪,就要剪半个月的时间。”口述者:侯明远,地点:甘堡藏寨,时间:2016年4月28日

(二)佛事剪纸

理县地区,目前有三座较大的寺院:宝殿寺、弥勒寺与桑登寺,前二者属格鲁派,后者属宁玛派。每逢重要节会,寺庙都要举行重大法会。以桑登寺为例,正月十五(元宵祈福大法会)、四月十五(观音斋戒会,俗称“哑巴会”)、六月初六、九月廿二、十月廿五等节日都会举行法会,以正月十五举办的祈福法会最为盛大。寺庙中的喇嘛要念经、跳驱魔神舞,因宝殿寺驻寺喇嘛人数不足(目前只有四位驻寺僧人),无法完成声势浩大的驱魔舞,寺庙法会一般不使用剪纸。在村寨的传统节日或者在信众家中做法事时,请喇嘛念经做道场,根据特定的需要剪火焰、金刚、法轮以及吉祥八宝等图案。宝殿寺主持江参潘地谈到,在佛教传入以前,藏族人信奉苯教,藏传佛教吸收了其中一些苯教法事仪轨,仪式中会使用酥油花与糌粑制作朵玛,这种场合会使用剪纸,在上面四方中心插象征五行的五色剪纸,有旗、火焰、马等图案,剪纸主要用于驱魔除邪(图2-8、图2-9)。口述者:江参潘地,地点:宝殿寺,时间:2016年2月11日

图2-8 经堂中陈设的仪式剪纸(侯崇贵摄于2015年1月15日)

图2-9 佛事道场中使用的火焰剪纸

根据汉文献材料的一般解释,所谓朵玛[gtor-ma],俗称“食子”,是祭祀神山非常重要的祭品和施食。朵玛意为切开、分散,是给善神的一种象征性的礼仪供品。学界普遍认为它起源于雍仲苯教创立时废除斯巴苯教的红祭而产生的替代物。任继愈.宗教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02.分文武两类:文朵玛供奉善相男女众神;武朵玛供奉怒相众神。前者为圆形,后者为直、尖形;皆用面团制作,有的高几寸,有的高几尺。同[2].

桑登寺时年85岁的喇嘛土旦念智,曾游历藏区,在青海的大寺院求学,晚年回到家乡上孟,是一位见多识广的高僧。他谈到,上、下孟地区因所属教派不同,使用的剪纸有差异,剪纸的图案有着特定的内涵与作用。祈福法事,由喇嘛念经,请佛降临施行法力,神佛依附在朵玛上。不同的朵玛代表不同的菩萨,有不同的效能,比如驱邪的剪纸在妖魔的面前就是可怕的火焰口述者:土旦念智,转述者:侯崇贵,地点:甘堡藏寨,时间:2016年8月20日(图2-10、图2-11)。在不同地区人们会使用各具特点的朵玛,一般以酥油作为主要制作材料。理县嘉绒区属农耕区,且气候温暖,既缺少酥油,又不适合酥油花的保存,因而以纸张作为替代物,但人民认为其效能无异。所以,在理县地区的佛事活动就用纸剪火焰。地处柯苏地区的夹壁村,原属梭磨土司领地,为头人的官寨。这里的信仰风俗与五屯之地有所差异,在这里普遍信奉宁玛派,灶房没有家神,但在房屋顶层设经堂。供坛上要摆放酥油花,因酥油花不易获得且易融化,所以这里也以纸质酥油花作为替代品(图2-12至图2-14)。

图2-10 上孟桑登寺的土旦念智示范剪纸(侯崇贵摄于2016年8月7日)

图2-11 土旦念智的剪纸作品

图2-12 “四土”之梭磨土司领地——夹壁村的经堂,经堂设在碉房顶层清净之地(2016年2月13日摄)

图2-13 夹壁村经堂中替代性的纸质酥油花(同上)

图2-14 做佛事道场前,喇嘛会提前准备需要使用的剪纸道具,由专职僧人负责剪纸(2016年5月1日摄)

理县薛城镇小沟塔子村木苏寨,曾属下孟屯辖地,位于整条沟尽头的半山上(图2-15)。此地地理位置相对闭塞,但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越。尽管只有20户、80人,而且很多年轻人已经迁居到外面,然而这里却保存了传承已久的村寨传统节日祭祀,即每年七月十五的“诺噶诺倔”仪式,祭祀山王菩萨(山神),以祈求撵鬼驱疫保平安。

图2-15 高山上的木苏寨(2016年8月17日摄)

除了春节,当属七月十五这天最热闹,被村民认为是木苏寨神圣的节日。每逢此日,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共度节日盛典。木苏寨每家每户也都有汉姓与房名,如张、王二姓属“扎尔牙克苏”房,陈姓属“拉卧”房,另有王姓属“臧卡”房。有姜姓本是汉族,入乡随俗,文化习惯已经转为藏族,但并无房名,村民也都了解其出身。过去在理县,以薛城为界,进入藏族区域,基本再无较大的汉族聚居区,汉族人以不同的方式在藏族村寨定居下来,一般都会接受村寨的制度风习,融入藏族文化传统。

每逢农历七月十三至十五日,木苏寨都要依遵祖例,请弥勒寺和宝殿寺的喇嘛到寨子里念经做法事。木苏寨本有一座佛寺,据说曾经还有僧人住持,20世纪60年代被毁,今残存墙壁,依稀可见精美的壁画。因没有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长期经受风雨摧残,壁画破损严重。这个寺院曾经珍藏一部金水书写的经书,也险些被毁,幸亏偷偷转移出来,只毁掉个别卷本,大部分经卷被村民转移到一处山洞中封藏起来。直到改革开放后,木苏寨人将经书请出,二十四卷珍贵的经书得以重见天日,被视为庇佑村庄的圣宝。曾有外人闻讯前来,欲以高价购买,都被断然回绝。木苏寨人认为这是祖先的荫赐,应该被完好地保存以庇护村庄的平安(图2-16)。

图2-16 木苏寨的佛寺仅存断壁残垣,上面残存的壁画,风化严重(同上)

尽管,木苏寨人十分祈盼复建庙宇,但困难重重,因而自经书现世之日起,木苏寨的老人们制定了经书保存与仪式活动组织的“会首制”。每年七月十五日全寨人都要“打平伙”(均摊费用)用于筹办祭祀仪式,每年轮换三家当会首。会首负责这一年祭祀活动的筹备与组织,做好一应准备与保障事务。经书存放在家庭条件较好、房屋宽敞整洁的一户会首家中,由其担负看护经书及一些祖传祭祀物的责任。七月十五的仪式,一般也会选在这户会首家中举行。在高层清净之地,搭设道场,喇嘛在这里念经做法事。由于村寨传统节日祭祀活动已经形成惯例,会首配合喇嘛完成核心的仪式步骤,村民各司其职。长者们是传统习俗的召集者与指导者;喇嘛只主持仪式、念经与做法事;相应的祭祀活动由村民配合完成。常年的耳濡目染,村民谙熟仪式过程,自发参与到各环节当中;孩子们也在成长中潜移默化、传承担当(图2-17、图2-18)。

图2-17 保存在会首家中的经书(2016年8月17日摄)

图2-18 设在会首家房屋顶层的道场(同上)

每年七月十五,从寺院请四位喇嘛在木苏寨念经三天,由会首接送并提供休息之所。剪纸由喇嘛提前或现场制作,剪纸有火焰、旗子、宝伞、法轮等,糌粑须专门到红原购买,由剪纸与糌粑组合制作成朵玛。木苏寨佛事使用不同形制的朵玛,有“日木措”(意为供养山王菩萨)“温布”(代表“六臂玛嘎拉”菩萨)“呢嘎”等不同类型,各具有不同的效力(图2-19)。

图2-19 在糌粑上插纸旗,组成了仪式道具朵玛(同上)

七月十一日人们开始做准备,十二日接喇嘛到寨子,随后,进行三天的会期。前两日主要由喇嘛念经,第三天为七月十五正日,也将整个仪式活动推向高潮。十五日这天,全寨男女老少着盛装赴会。上午,喇嘛首先要念经,中午时分结束。喇嘛在糌粑上插“巴旦”(火焰形剪纸小旗)组成日木措(图2-20),将其放在屋顶高处,旁置一碗面粉,同时在屋顶中心位置放置一口铁锅,里面装有松柏枝、香柱与巴旦。房顶一角放置香炉,喇嘛和信众站在房顶,开始鸣炮,喇嘛吹藏式唢呐,将松柏枝点燃,清烟直起,村民跪拜(图2-21)。

图2-20 放在房顶的日木措,代表山神(同上)

图2-21 在房顶“求烟烟”(2016年8月17日摄)

随后,人们准备妥当,举寨上山,前往山王庙,木苏寨的山神称为“叶黑柔达”。各家各户带着酒水饮料、食物、供品、玛尼旗、香炮等,敲锣打鼓陆续沿山路上山。壮年男性带上日木措、巴旦和一些必需品先行上山,清理山神的煨桑台,挂上新的玛尼旗,将日木措放置在上面,然后,铲除杂草树枝(图2-22至图2-24)。人们在煨桑台前堆放一小堆柏香,稍远的平场空地上,则堆放大堆的松柏枝,上面插巴旦、香柱。五色巴旦象征五行,这是僧人沟通天人的法器,这种仪式也解释为打扮山神,给神穿衣服(图2-25、图2-26)。等到全村各家基本到齐,敬山神仪式开始。人们在煨桑台前上香,喇嘛念《煨桑经》,时值临近秋收时节,祈祷五谷丰登。念经完毕,点燃松柏煨桑求烟烟,村民在燃烧的松柏堆上敬献粮食与美酒(图2-27、图2-28)。随后,打开带上山的一坛尘封的老酒(青稞咂酒),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致开坛颂词(图2-29)。念毕,众人开始享用美酒,各家都将带上山的蒸制的菜馍敬献给喇嘛与客人并互相分享,各家的馍各有风味,也意在一较高低(图2-30)。人们品尝了美酒佳肴,稍事休息开始转山,围着山神煨桑台顺时针转三圈,然后齐唱《六字真言》,径直从另一条路下山(图2-31)。

图2-22 一行人带着仪式道具和供品,敲锣打鼓上山(同上)

图2-23 村民陆续上山,男人们砍松枝用于求烟烟,妇孺老少则在树荫处纳凉休息,等待仪式开始(同上)

图2-24 在山神庙子上悬挂新的玛尼旗,装扮一新(同上)

图2-25 在松枝上插巴旦与香支,点燃后,据说可以“沟通天人”(同上)

图2-26 给山王菩萨进献的朵玛与香供(同上)

图2-27 喇嘛念《煨桑经》,村民敬献茶食,各家制作的菜馍各具风味(2016年8月17日摄)

图2-28 煨桑求烟烟(同上)

图2-29 德高望重的长者致开坛词、说吉言(同上)

图2-30 村民盛装上山敬神,间隙时休憩与交流(侯崇贵摄于2016年8月17日)

图2-31 敬山神仪式的最后程序,围山王庙顺时针转山三周,唱“六字真言”,然后从另一条路下山(2016年8月17日摄)

大家在下山途中会遇到寨里的水源处,如遇干旱时节,大家会在下山途中互相泼水,旨在祈祷天降甘霖缓解旱情。如今,村民的生活与收入已经不完全依赖耕作收成,这一习俗更多地演变为娱乐与游戏。有的人早早赶下山,就是为了可以先去泼水。当然,在讲究礼仪的村寨社会,晚辈不能戏弄长辈,所以,玩闹只限于年轻的平辈人之间。随后,全村人来到村中公共活动的一处场院,在这里休息闲聊,有兴致的人则围起圈子跳锅庄(图2-32、图2-33)。

图2-32 村民下山途经水源处,如遇天干时节,村民要相互泼水,祈求降雨(2016年8月17日摄)

图2-33 众人来到村中的活动中心,跳锅庄娱乐(同上)

下午,喇嘛在道场继续念经,有的信众则坐在外围喝咂酒,间或为喇嘛端茶续水。至傍晚时分,村民们开始立方桌,摆放朵玛。念经几近尾声,也预示法事将结束。一人手持朵玛环行一周,在每位在场之人的头上绕过,然后,将代表山神与吉祥的温布送到屋顶高处,念经活动也逐步结束。随后,大家互相抹面粉作为祝福,欢闹一番过后,妇孺老少向供坛方向跪拜(图2-34至图2-37)。

图2-34 午后,喇嘛继续念经祈福(同上)

图2-35 玛嘎拉与呢嘎朵玛(同上)

图2-36 一人持朵玛在每位在场者的头顶巡行一周(2016年8月17日摄)

图2-37 大家互相撒抹面粉以示祝福(同上)

仪式最后的程序是“送祟”。大家将代表灾难、疾病以及不吉祥的呢嘎送到离村寨很远的地方。一人为首持呢嘎朵玛,寨民肩负一部或两部经书随后。以男左女右的形式肩扛经书,手上持香,按照经书先后顺序排成一字长队随行,次序不能混乱,此举寓示佛法的加持。以呢嘎为先,一队行列下行到村寨范围以外的地方,将呢嘎置于路边草丛中,负经者排成两行,面向呢嘎,领队的长者要说吉言,祈祷全寨福寿安康、出入平安。随后,众人负经三拜,放鞭炮轰炸呢嘎,在场每人捡石头投掷抛砸呢嘎。嗣后,人们迅速安静回寨,路上不得说话与回头,意为尽快脱离邪祟,不要将其带回寨子。回寨后,将经书堆回原处,此时夜幕已经降临,喇嘛留在会首的住处休息。全村人则汇聚在公共活动的场院欢聚宴饮,直到夜深陆续散去,一年的节日盛会到此结束(图2-38、图2-39)。

图2-38 众人负经将呢嘎送出寨子(同上)

图2-39 带队长者说吉言祈福,负经者三拜,然后用鞭炮炸、用石头砸呢嘎(同上)

(三)刺绣剪纸

理县境内的嘉绒藏族传统服饰主要依地域和传统差异分为五屯和柯苏两种地域风格。其风格大同小异,藏族一般穿青蓝布、绸缎尼绒衣或毪衫。五屯地区属“冲部”,且曾属于清朝屯兵制度的统治体系,因多元文化交流频繁,服饰上也曾经受清朝服饰的影响。如清末民初的上层藏族女装已经受到清朝旗装与汉装影响,呈现宽袍大袖的特点,使用华丽的刺绣纹饰。如今,理县嘉绒藏族服饰的刺绣与剪纸主要用于装饰头帕与鞋子。

柯苏地区的服饰特点更显古朴的藏式特征,较少使用刺绣。目前,其可见的服饰剪样只是在服装上使用小片简单的几何图案纸样。此区域不兴扎花(绣花),只有挑花与编织工艺,如头帕使用挑花图案作为装饰(图2-40至图2-43)。

图2-40 柯苏地区的沙坝藏族服饰基本不刺绣,以挑花为主(侯崇贵摄于2016年8月6日)

图2-41 沙坝藏族女装上只使用简单的剪纸花样(同上)

图2-42 沙坝藏族女装衣摆开衩处使用的剪制图案花样

图2-43 同上

五屯地区(杂谷脑、甘堡、上孟、下孟及薛城甲米塔子等地)盛行挑花和扎花,早先也有使用白布作帕子的习惯。花帕主要使用挑花或刺绣装饰,刺绣以花卉图案为主。鞋子主要使用扎花技艺,嘉绒藏族女性掌握剪纸绣花技艺,先用纸剪出花样,贴在布匹上,再用彩线刺绣,用五色线配色,如红、淡红、绿色、黄色、白色等。绣花布鞋俗称“包包鞋”,分男式与女式。男鞋又称“把耳鞋”,黑底白花,装饰简洁,用白布依照纸样剪出卷云纹鞋头与鞋跟装饰,装饰在鞋体上。据说,以前曾用獐子皮做,现在主要使用厚实的布匹制作。女式彩色绣花鞋的装饰花样分为鞋头与鞋帮部分。鞋头为“一花两叶两苞”正视状;鞋帮为“折枝单花双苞”侧视状。单只鞋子为一头二帮的组合,一般鞋帮花纹相同,先将鞋片绣好,再缝合锁边。鞋花样子有牡丹花、海棠花、尖雀花、桃花和梅花等(图2-44、图2-45)。

图2-44 日尔脚陈德英珍藏的剪纸底样以及她的刺绣作品

图2-45 板子沟谢素芳的刺绣与挑花作品

绣花的样子多是妇女们从少数可以剪花样的巧手处获得,目前还在绣花的人已经很少,能剪纸的人更是寥寥。目前,五屯藏族大多从裁缝店购买成品服饰,以机绣居多,村寨中传统女红技艺传承几近断绝,年轻妇女平日的绣品以挑花为多。比较而言,羌绣村寨刺绣与挑花的传承与发展状况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