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挺清史讲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清史资料

1.《清史稿》

《清史稿》五百二十九卷,目录五卷,共五百三十四卷。民国赵尔巽等编。

纪十二(共二十五卷)

14卷 5  9  28 12 8  4  8  6  6  4

志十六:天文、灾异、时宪、地理、礼、乐、舆服、选举、职官、食货、河渠、

12  3  4  4  8

兵、刑法、艺文、交通、邦交(共一百三十五卷)

5  1  1  6  3  2  2  19

表十:皇子、公主、外戚、诸臣封爵、藩部、大学士、军机大臣、部院大臣、

12  2

疆臣、交聘(共五十三卷)

1  7  4  4  3  10  3  2  4

传十五:后妃、诸王、诸臣、循吏、儒林、文苑、忠义、孝义、遗逸、艺术、

2  4  6  8  4

畴人、列女、土司、藩部、属国(共三百十六卷)

《清史稿》《土司传》六卷 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甘肃,各一卷。

《藩部传》八卷 如科尔沁、杜尔伯特、土默特、青海额噜特、西藏之类是也。

《属国传》四卷 如朝鲜、琉球、越南之类是也。

外国入《邦交志》。

2.《清史稿》之修成

清史馆设于民国三年甲寅——见金梁《清史稿校刻记》。

《清史稿》印行于民国十六年丁卯——见赵尔巽《清史稿发刊缀言》。

历时十四年。

金梁《清史稿校刻记》(《清史稿》卷首):“甲寅年(民国三年)始设清史馆,以赵公尔巽为馆长。……庚申(九年),初稿略备,(凡历七年)始排比复辑。丙寅(十五年)秋,重加修正。自开馆至是,已岁纪一周,其难其慎,盖犹未敢为定稿也。丁卯(十六年)夏,袁君金铠创刊稿待正之议,赵公韪之,即请袁君总理发刊事宜,而以梁任校刻,期一年竣事。……是秋赵公去世,柯君兼代馆长,一仍旧贯,岁暮校印过半,乃先发行,至今夏(十七年戊辰)全书告成。”(戊辰端阳作)

“乃稿实未齐,且待修正,只可随修随刻,不复有整理之暇矣。”

3.《清史稿》取材

金梁《清史稿校刻记》:“……其取材则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而参以各种记载,与夫征访所得,务求传信,不尚文饰焉。”

4.《清史稿》纂修时初拟从删篇目

《清史稿》纂修时初拟从删及改定之篇目(据金梁《清史稿校刻记》)

纪:“宣统纪初拟为今上本纪,后改定。”

志:“初拟有国语、氏族、外教三志,皆删。”

表:“初以大学士与军机合称宰辅,后改。”

传:“初拟有明遗臣、卓行、货殖、客卿、叛臣诸目,皆删并。”

5.《清史稿》纂修姓氏

清史馆职名(见《清史稿》卷首):

馆长  赵尔巽

兼代馆长总纂  柯劭忞

总阅  于式枚

总纂  王树枬 郭曾炘 李家驹 缪荃孙 吴士鉴 吴廷燮

马其昶 夏孙桐 秦树声 金兆蕃(十人)

纂修  邓邦述 章 钰 王大钧 袁励准 万本端 陶葆廉

王式通 顾 瑗 杨钟羲 简朝亮 张采田 何葆麟

陈曾则 姚永朴 夏曾佑 唐恩溥 袁克文 金兆丰(十八人)

协修  五十七人

提调  五人

校勘  五人

收掌  五人

总理发刊事宜总阅 袁金铠

办理校刻事宜总阅 金 梁

6.《清史稿》纂修人手

金梁《清史稿校刻记》:“丁卯夏(民国十六年)袁君金铠创刊稿待正之议,赵公韪之,……是时留馆者仅十余人,于是公推以柯君劭忞总纪稿,王君树枬总志稿,吴君廷燮总表稿,夏君孙桐、金君兆蕃分总传稿,而由袁君与梁校阅付刊。”

本纪 太祖 邓邦述、金兆蕃原稿 奭良复辑 柯劭忞删正

太宗 邓邦述、金兆蕃原稿 柯劭忞删正

世祖 邓邦述、金兆蕃原稿 柯劭忞删正

圣祖 邓邦述、金兆蕃原稿 奭良复辑 柯劭忞删正

世宗 邓邦述、金兆蕃原稿 奭良复辑 柯劭忞删正

高宗 吴廷燮原稿 柯劭忞删正

仁宗 吴廷燮原稿 奭良复辑 柯劭忞删正

宣宗 吴廷燮原稿 柯劭忞删正

文宗 吴廷燮原稿 奭良复辑 柯劭忞删正

穆宗 吴廷燮原稿 李哲明复辑 柯劭忞删正

德宗 瑞洵原稿 李哲明复辑 柯劭忞删正

宣统 瑞洵原稿 奭良复辑 柯劭忞删正

志 天文 柯劭忞原稿

时宪 柯劭忞原稿

灾异 柯劭忞原稿

地理 秦树声原稿 王树枬复辑

礼  张书云、王大钧、万本端分稿 金兆丰复辑

职官 金兆丰、骆成昌、李景濂、徐鸿宝分稿 金兆丰复辑

乐  张采田原稿

舆服 何葆麟原稿

选举 张启后、朱希祖、袁励准分稿 张书云复辑

食货 姚永朴、李岳瑞、李哲明、吴怀清分稿 吴怀清复辑

河渠 何葆麟等原稿 吴怀清复辑

交通 罗惇曧等分稿 吴怀清复辑

兵  俞陛云、秦望澜、田应璜、袁克文分稿 俞陛云复辑

刑法 王式通等分辑 后用许受衡稿

艺文 章钰、吴士鉴原稿 朱师辙复辑

邦交 李家驹、吴广霈、刘树屏分稿 戴锡章复辑

表 诸王 吴士鉴原稿

公主 吴士鉴原稿

外戚 吴士鉴原稿

诸臣封爵 刘师培原稿

军机大臣 唐邦治原稿

其余诸表 吴廷燮原稿

传 后妃 邓邦述、奭良、金兆蕃原稿 金兆蕃复辑

诸王 邓邦述、奭良、金兆蕃原稿 金兆蕃复辑

开国至乾隆诸臣 在馆诸人分纂 金兆蕃复辑

嘉道咸同诸臣 在馆诸人分纂 夏孙桐复辑

光宣诸臣 在馆诸人分纂 马其昶、金兆丰复辑 金梁补辑

循吏 在馆诸人分纂 夏孙桐复辑

艺术 在馆诸人分纂 夏孙桐复辑

儒林 缪荃孙原稿 金梁重补辑

文苑 马其昶原稿 金梁重补辑

畴人 陈年原稿 柯劭忞复辑

忠义 章钰复辑

孝义 金兆蕃复辑

列女 金兆蕃复辑

遗逸 王树枬、缪荃孙原稿 金梁复辑

土司 缪荃孙原稿

藩部蒙古 吴廷燮原稿

藩部西藏 吴燕绍原稿

属国 韩朴存原稿

以上皆据金梁《清史稿校刻记》。

1939.10.26

7.《清史稿》之批评

《清史稿》之可议者(孟心史《清史讲义》):

《宣统纪》应称《逊帝纪》。

《灾异》即《五行志》,太简略且无必要。

《时宪志》即《历志》,避高宗讳而以清代历法之名为称,不当。

《时宪志》列八线表太繁且人人所知,应删。

《艺文志》疏漏久为目录家诟病。

《畴人传》前史所无,亦无必要,可并入《儒林》。

优点:

《交通》(电报、铁路、邮政)、《邦交》二志,以时政之重要列为专志。

《部院大臣》列至侍郎有特识,用意周密。

《疆臣表》亦有特识,中叶以后实有外重之渐。

《交聘》与《邦交志》相应。

1939.10.26

8.《清史稿》的私改

私改指《清史稿》出版后,金梁自行改动之处。影印本悉照私改本付印,此于金梁底本可以看出。底本现藏余处。

纪 仍旧

志 《时宪志》 删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共七卷

表 仍旧

传二百三十八,《刘含芳传》附陈黉举,已列于目而未附。余于底本散页,见金梁私造《陈传》附于《刘传》之后,并将《刘传》删减成十六行(原十七行),其下紧接《陈传》,凡十五行,列为“五页”。其后接《游智开传》,列为“又五页”。六页以后仍旧。但此散页并未发行。今《光宣列传》(1934金梁印行)将《陈传》改于卷末,标为十页,并加小注,文句与散页亦不同。缩印本与馆印本同。

传二百五十六,原《赵尔丰传》甚长,占三页(三至六页),金删节成十五行(原六十七行),改标“三四五”合页。缩印本与馆印本同。

传二百六十,原《张勋传》附张彪,金改本删张彪(自二页末行起删十一行),《康有为传》改本删末一句,余皆同。缩印本与改本同,但传末杂入他卷。

《文苑传》二,金于严长明后加朱筠、翁方纲二传,列为“又十二页”。

联合书店缩印本《清史稿》(1942出版),列传二百六十《张康传》用金改本(即影印本),但卷末杂有传外文七行(在《张康传》“论曰”之后),其前四行即馆印本传二百五十九《沈曾植传》“设存古[学堂……著有《海日楼文诗集》]”一段。后三行为新撰传论,文曰:“乃宣、曾植皆学有远识,本其所学,使获竟其所施,其治绩当更有远到者。乃朝局迁移,挂冠神武,虽皆侨居海滨,而平居故国之思,无时敢或忘者。卒至憔悴忧伤,赍志以没。悲夫!”这一段传论是改馆印本二百五十九卷传论后半而成。这或者就是金梁所谓关内本“列传第二百六十卷张康合传竟删去,而以前卷割而为二,以充卷数”(《清史例案叙》)的那一问题。我们现在看这个问题,主要在是谁改的。金自言“至今夏(1928)全书告成”(《校刻记》),又言“以梁任校刻”、“随修随刻”(《校刻记》),则当时终其事者实即金梁一人,而编成即印成之时,其间没有旁人强改的时间。金又言“幸携奉所发者尚在其先,皆照原刻”,则当时确已印出、装订并流通。当即出之时,正张作霖遁逃,遇炸,南军入城之时,人心惶惶,非主其事而心怀危疑者谁。

1955.3.3—4

9.实录

清历朝实录

清历朝所修,虽其间时有修改,要为清代重要之史籍,《清史稿》、《东华录》皆据之修成。

精缮本,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藏一部,存大高殿。沈阳故宫藏一部。“满洲国”国务院印本,民国二十八年夏闻之袁守和“满洲国”据沈阳藏本印出行世(铅印影印未详),河内博物院有之。其中有关对日交涉者大都空白未印。

10.清史有纪表

《清会典事例》卷一〇五一《翰林院·职掌》:“(嘉庆八年奉旨)向来史书皆有本纪,以为弁冕。我朝列圣相承,均经国史馆恭修本纪,敬谨存藏。伏念皇考高宗纯皇帝圣德神功,登三咸五,业于四年春特命纂修实录,自应恭修本纪,以垂史册。着国史馆总裁派提调等督率编纂,随时进呈。务于实录告成后,陆续办竣。至国史馆尊藏五朝本纪尚未装潢成帙,亦着该馆将原本分函装修谨贮,并着另缮一分进呈,以昭慎重。”

11.《东华录》

《东华录》

蒋良骐修,自天命至雍正  三十二卷

王先谦修,自天命至同治,十朝  四百二十五卷

均据《清实录》。

潘颐福《东华续录》(咸丰朝)  六十九卷

朱寿朋《光绪东华录》  二百二十卷

12.清国史纂修列传

《清会典事例》卷一千四十九《翰林院·职掌》:“(乾隆三十年谕)……着将国初以来满汉大臣已有列传者,通行检阅核实,增删考正。其未经列入之文武大臣,内而卿贰以上,外而将军、督抚、提督以上,并宜综其生平实迹,各为列传。均恭照实录所载及内阁红本所藏,据实排纂,庶几淑慝昭然,传示来兹,可存法戒。”

又命国史立表。

13.《明元清系通纪》

《明元清系通纪》 已印行十五册 孟森撰

此书旧称《清朝前纪》(商务出版),后又作《满洲开国史》(北大有讲义),此书盖整理补充后所改作。

孟氏自记:“今以明代之纪元,叙清代之世系,成一编年之文,一览了然,既明史所削而不存,又清史所讳而不著,则此一编正为明清两史补其共同之缺也。”

14.《满洲源流考》

《满洲源流考》 官书 二十卷 乾隆四十二年阿桂奉敕撰

述满洲开国 地理类

15.《开国方略》

《四库简明目录·史部·编年类》:“《开国方略》三十二卷,乾隆三十八年奉敕撰。洪惟列圣龙兴,肇基东土……鸿纲巨目,编年纪载,开创洪猷,炳炳麟麟,与日月齐耀焉。”

16.平定台湾

《平台纪略》一卷,清蓝鼎元撰。《四库简明目录》曰:“纪康熙辛丑(1721,六十年)平定台湾逆寇朱一贵始末。起是年四月迄雍正元年(1723)四月,鼎元时在其兄总兵官廷珍军中,故见闻最悉。”

17.平定苏四十三

《兰州纪略》。《四库简明目录·史部·纪事本末类》曰:“乾隆四十六年(1781)奉敕撰。记戡定逆番苏四十三始末。苏四十三倡立新教于循化,啸聚贼党于河州,其尽歼无遗则在兰州龙尾山也。”

18.平定准噶尔

《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五十四卷,正编八十五卷,续编三十三卷。《四库简明目录·史部·纪事本末类》:“乾隆三十七年(1772)奉敕撰,记开辟西域始末。……前编述圣祖以来挞伐之事,正编述扫荡伊犁,俘达瓦齐及削平阿睦尔撒纳,歼馘波罗尼部霍集占之事,续编述一切善后之事。”

19.平定朔漠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四十八卷。《四库简明目录》:“康熙三十五年(1696)二月以噶尔丹数为边患,亲统六师往征,逆党溃遁,是年九月再幸塞北,降其所属诸部,明年(1697)二月又亲征之,噶尔丹败亡,朔漠悉平。诏大学士温达等纪其始末为此编,康熙四十七年(1708)告成。”

20.平定金川

《平定金川方略》三十三卷。《四库简明目录》:“乾隆十三年(1748)奉敕撰。记讨定大金川始末,起于九姓之构衅,讫于郎卡之归命。”

21.戡定山东

《临清纪略》十六卷。《四库简明目录·史部·纪事本末类》曰:“乾隆三十九年(1774)奉敕撰。记戡定山东逆寇王伦始末。王伦倡乱于寿张而伏诛于临清,故以临清纪略为名。”

22.平定两金川

《平定两金川方略》一百五十二卷。《四库简明目录·史部·纪事本末类》:“乾隆四十一年(1776)奉敕撰。述歼除小金川逆酋僧格桑、大金川逆酋索诺木事。”

23.清代实录

以上据《清史稿·艺文志二》

《宣统政纪》七十卷 亡后修 述至宣统三年十二月

1955.2.24

24.《满洲实录》

《满洲实录》八卷,订八册。满汉蒙三体文。伪满国务院影印。前见某人论文谓此书印本凡三,待考。

今西春秋(满和对译)《满洲实录》一册,390页,昭和十三年(西1938)日满文化协会铅印本。

1947.10.1

25.政书

《清会典》一百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奉敕撰。初修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再修于雍正五年(1727),一切大经大法无不胪载。

《大清会典》五修:

康熙二十五年修 二百五十卷 自崇德元年迄康熙二十五年

雍正五年修  二百五十卷 自康熙二十六年迄雍正五年

乾隆二十六年修 一百卷,《则例》一百八十卷

嘉庆二十三年修 八十卷,《图》一百三十卷,《事例》九百二十卷

光绪二十五年修 一百卷,《图》二百七十卷,《事例》一千二百二十卷

《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卷,雍正五年(1727)奉敕撰,乾隆四年(1739)告成。以兵制为根柢,而一切典章、爵秩、人物、艺文皆条分胪载。《四库》入“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

《大清则例》一百八十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与《会典》同修。《四库简明目录》云:“观于《会典》可知法守之常经,参以《则例》可知变通之大用,互相经纬,而百余年之因革损益源委灿如。”

《大清通礼》四十卷,乾隆元年(1736)奉敕撰。二十一年(1756)告成。

《皇朝文献通考》二百六十六卷,乾隆十二年(1747)奉敕撰。于马氏二十四门旧目外分立群庙考一门。

《皇朝通志》二百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奉敕撰。一仍郑樵原书。

26.清代史籍

《清史稿·艺文志二》

纪事本末类:

《皇朝武功纪盛》 赵翼 四卷

《圣武记》十四卷 魏源

《平定罗刹方略》四卷 不著撰人

《平定粤匪纪略》十卷《附记》四卷 杜文澜

《湘军志》十六卷 王闿运

《湘军记》二十卷 王定安

《平浙纪略》十六卷 秦缃业、陈钟英

《吴中平寇记》八卷 钱勖

《淮军平捻记》十二卷 周世澄

《豫军纪略》十二卷 尹耕云

《山东军兴纪略》二十二卷 不著撰人

《霆军纪略》十六卷 陈昌

《平定关陇纪略》十三卷 易孔昭、胡孚骏

《粤东剿匪纪略》五卷 陈坤

《平回志》八卷 杨毓秀

《剿定新疆记》八卷 魏光焘

《浙东筹防录》四卷 薛福成

《国朝柔远记》十八卷 王之春

《中西纪事》二十四卷 夏燮

诏令奏议类(1)

1955.2.24

27.近人著作

近人著作一(以日人著作为蓝本,新派):

《清朝全史》 日本稻叶君山著 中华书局有译本

《清代通史》 萧一山 商务出版

《清史讲义》 汪荣宝

近人著作二(旧派):

《清史纲要》 吴增祺 商务

《清史要略》 陈怀 北大

28.传记

《清史列传》 中华书局排印本

《国朝先正事略》

《清儒学案》

《碑传集》

《续碑传集》

《碑传集补》 闵尔昌

29.传记引得

《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 燕京哈佛社

30.老档

《满洲老档》 二十六套,一百八十册。沈阳故宫崇谟阁藏。

金梁(汉文)译《满洲老档》 一百卷,三十册。抄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自天命迄崇德,即上书之汉译本。

金梁《满洲老档秘录》 上下两编,订二册。金氏铅印本。即上书之节本。

金梁《满洲秘档》 一册。铅印本。即上书之再版改订本。

藤冈胜二(日文)译《满文老档》 三册。稿本影印。上册天命,1—888页;中册天聪,889—1441页,下册崇德1443—1757页。日本昭和十四年(1939)岩波书店印行。

1947.10.1

31.建国史料

满洲老档 未入关前之满文档案,存奉天清宫,金梁有摘译本。未经删改之史料。

32.分辑

《清开国史料》六卷 谢国桢 北平图书馆

《清代文字狱档》  故宫

《清代外文史料》  故宫

《中日交涉史料》  故宫

《三朝夷务始末》道咸同  故宫

《清三藩史料》  故宫

《太平天国史料》  北大

33.清史资料

研究明清史有一个优越条件,就是资料多。

两朝实录基本完整,文集多,方志多,笔记多,官修书籍多。

但问题亦在此。如何甄用?

我们要“详细地占有材料”(《毛选》822第一版),而又“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822),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历史”(679),而又“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这就是必须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

我们认识客观事物,需要有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在收集史料也一样,必须反复的分析、选择。不能走马看花,不能东张西望,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搜集一些表面的、片面的个别材料为自己主观设想辩护。而要深入地、广泛地用马克思主义进行调查研究,取得系统的、基础的知识。

资产阶级学者,喜欢用稀见的、冷僻的历史资料,以炫渊博,我们反对只是这样作,我们不排斥从最常见的史料中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引出固有的结论。

34.编年史

实录是大事日志,是资料长编,无疑是史料价值很高的。

但是它是以帝王为中心的,非帝王言行闻见不录。

它是以起居注、发抄题本,后期以折包为依据的。明发者录,秘件不录,日期问题参差,经过不明。

它是以封建政治礼法为主的,祭祀、朝见,无关。

35.清代编年史

《清历朝实录》

《清历朝实录总目》

《清太祖实录稿本》三种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四卷

《东华录》三十二卷 蒋良骐 通行本八卷

《东华录》 王先谦 天命4卷 天聪11 崇德8 顺治36 康熙110雍正26 乾隆120 嘉庆50 道光60 咸丰69 同治100

乾隆以下称《东华续录》,合前称《十一朝东华录》,又称《东华全录》。

《光绪朝东华续录》二百二卷 朱寿朋 宣统元年上海铅印

《东华录缀言》六卷 奕赓 《佳梦轩丛著》

《清太宗日录残卷》 《史料丛刊初编》

《清圣祖起居注》 仝上

《清圣祖起居注残稿》 仝上

《清鉴纲目》十六卷 印鸾章 1936年世界书局

《清史纲要》十四卷 1913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印

《清鉴辑览》二十八卷 1918年文明书局编印

《清史揽要》四卷 日本增田贡 1902年上海书局石印 叙至同治十三年止

36.清代传记

《(清)国史列传》八十卷 《六经堪丛书》二集

《清史列传》八十卷 中华书局1929年铅印

《国朝满汉名臣传》八十卷 满四十八卷汉三十二卷 菊花书屋刻巾箱本

《碑传集》一百六十四卷 钱仪吉 天命迄嘉庆 浙江局本

《续碑传集》八十六卷 缪荃孙 道光迄光绪 江宁局本

《碑传集补编》十四卷 缪荃孙 补乾嘉诸人 未刊

《碑传集补》六十卷卷末一卷 民国闵尔昌 燕京大学铅印本 卷末为民国时人

《耆献类征初编》七百二十卷 清李垣 光绪刻本

《闺媛类征》十二卷 清李垣 光绪刻本

《耆献类征续编》五百五十卷 李垣 未刊

《近代名人小传》二卷《当代名人小传》二卷 费行简 民国上海崇文书局铅印 费行简为王闿运弟子,曾参奎俊幕。

《从政观法录》三十卷 朱方增 道光刻本 从《国史列传》删录

《文献征存录》十卷 钱林 咸丰刻本 专录文人儒者

《国史儒林文苑传稿》 阮元 黄氏《知足斋丛书》

《国朝先正事略》六十卷 李元度

《中兴将帅别传》三十卷《续编》六卷 朱孔彰 坊刻易名《续先正事略》

《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乾隆九年纂

《昭代名人尺牍小传》二十四卷 吴修 《碧琅玕轩丛书》(黄任恒)

《清(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 江藩 《粤雅堂丛书》二编 《丛书集成》

《清朝宗学渊源记》二卷 江藩 《粤雅堂丛书》二编 《丛书集成》

《清儒学案》 徐世昌 刻本

37.《碑传集》

《碑传集》一百六十四卷,钱仪吉纂录,黄彭年编定,诸可宝校刊,光绪十九年浙江书局雕板印行。

前有钱仪吉《自序》,题道光六年;诸可宝《校刊记》,题光绪十九年;沈登善书札,题光绪二十年甲午;诸可宝识沈登善书后。总目后有钱仪吉《后序》。

钱仪吉《后序》:“嘉庆二十一年,江西漕项奏销册达户部,列其目有里民津贴银米者,按部例无有,谓外吏之私征也,严诘之三,……会予再莅云南司,检旧牍,见乾隆季年报部册固有之,绵历数十年未当驳诘,疑必有故。……时道光三年也。后数年读李穆堂侍郎所为《郎温勤公墓志》,其事乃大明白。……(中叙其案经过)……又以见旧章之当博考,而文字之益为无穷也。久之读《八旗通志》范承勋、郎廷极传,言之益详。……”

私家传志不讳恩怨,而回护惭德,相互对照,反而可见真象。如姚启圣传碑,极言施琅攘功事,而施琅墓志、逸事一无所及,则攘功必确;又如康熙时党争于徐氏、王氏、高氏、许氏、郭氏,诸传可以得其背后内幕。

诸可宝《校刊记》:“此一部为类二十有五,……统一千六百八十余人,列女又三百三十余人,采文五百六十余家,……近今湘阴李氏有《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四百十六卷之刻,搜罗别集止三百余家,而史馆列传居太半,视先生书……相去又不待论。”

1963.9.24

38.《清史稿》印行先后

《清史稿》 《史稿》的纂修……印行所谓关外本 关内、关外两本异同《史稿》的禁锢 今天的看法

《清史稿》五百三十六卷 纪二十五卷 志一百四十二卷 表五十三卷传三百十六卷 分订一百三十本,目录一本。

民国三年(1914)设馆 民国十六年(1927)全稿略具(此句朱师辙文)(79) 凡十四年。

民国十六年(1927)十二月发行五十册 纪7 乐志2 舆服志1 职官志2 河渠志1 刑法志、交通志1 皇子世表4 大学士年表1 军机大臣年表1 疆臣年表11 藩部世表3 列传12—87,127—179,共17册

天案,细数较总数多一册。

民国十七年(1928)五月续印出八十一册 目录1 天文志1 灾异志2时宪志6 地理志5 礼志2 选举志2 食货志2 兵志3 艺文志2 邦交志2 公主及外戚表1 诸臣封爵表4 部院大臣表4 交聘表1 列传1—11,88—126,180—262,共二十一本 循吏传1 儒林传3 文苑传1 畴人传1 忠义传3 孝义传3 遗逸及艺术传1 列女传2 土司传1 藩部传3 属国传2

天案,细数较总数少一册。

以上傅振伦《〈清史稿〉评论上》见《清史述闻》301—302页。

最初史馆印一千一百部,每部一百三十本,目录一本,预约每部一百元。第一次印成五十本,二次印成三十本,预约取得最多者仅八十本,其余五十一本陆续出版。

金梁运出关外四百部(全)。见《述闻》430页。

以上朱师辙文,《清史述闻》431页。又428页容庚文,言燕京大学图书馆藏本为八十册。

39.《清史稿》的关内与关外本

朱师辙(少滨)《清史述闻》(1955年撰印)卷五《窜改更正第九》“《清史稿》关内本与关外本”条:“至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政府北伐方亟,馆中赶印《史稿》,代馆长(柯劭忞)及编纂诸人益无暇问馆事。金梁乃乘时局纷扰之际,恣其伎俩,偷将各人之稿增改,复将卷首职名任意开列,又私作《校刻记》,窃称总阅,俱未呈明馆长核准,任意发刊,皆无人知之。及北伐告成,书方印竣,金梁方自得意,以为稿印就,时局如此,史馆即结束,纵将来发现偷改,木已成舟,谁人能再更改。且关外(原注:东三省)预约四百部,未呈馆长阅览核准发行,金梁已于印成时即运关外,馆中仅存七百部。……”(80页)

据此,金梁改《清史稿》在付印以前,不在出版以后。

《清史述闻》卷二《综核提要第四》引夏孙桐(闰枝)复张尔田(孟敂)书:“馆长(赵尔巽)既殁,柯凤老代之,与袁(金铠,字洁珊)、金(梁,字息侯)意不合,交稿不阅,即付金手,金几执全权,弟断断相持,手中者未听干涉。及印书将毕,尚余曾、左、李三专传未成,金乃以初稿付印。”(42页)

据此,金梁能改《史稿》,实由代馆长授之以权。

又注文:“师辙按,金梁乃一校对,见人极恭顺,无权干涉人,人亦并不许其干涉。仅印稿时,偷改人稿,人皆不知。后余调所印余编《艺文志》观,始发其弊,乃有抽改之举。由此有关内、关外本之分。”(42页)

据此,抽改已印成《清史稿》者乃关内本,非关外本。

《清史述闻》五《窜改更正第九》:“金梁惊惧潜遁(以再运《史稿》被制止),故宫委员马衡、沈兼士等,恐馆中书籍档案遗失,公函请师辙代为照料保管。公函附后:

少滨先生大鉴:敬启者:清史馆已于六月二十八日由衡、同奎、瀛、兼士、瑜等暂行接收,所有文书、图籍业经封锁保管。惟查该馆书目及簿记向不完备,殊难稽考。夙知先生熟悉该馆情形,敢请先生加入为临时图书点查员。先生对于维护文物素具热忱,谅必乐于赞助也。专此敬请大安。故宫接收委员马衡、俞同奎、吴瀛、沈兼士、萧瑜启。(1928)七月十七日。(80页)

……余乃承命至馆,……余调前所编《艺文志》印本翻阅,不意开卷一序已改长篇为一纸,将前后倒置,且文气局促,句语欠妥,……乃执以示馆长(代馆柯劭忞)及同事,众皆指其妄缪,谓必金梁所为,皆欲取观全书。柯凤老阅目录,见所开职名,谓未呈核定,谬误甚多。既睹金梁自题‘校刻总阅’,……众阅毕皆哗然。……又睹列传二百六十卷张勋、康有为《传》,附有《张彪传》,凤老复言,张勋、康有为传本有拟稿,后议决从缺,另有深意,何以窃行增入,至张彪亦何能附传。……遂召开会议于宣武门内大街头发胡同口鸿运楼饭庄。

是日到者:柯馆长(劭忞)、王晋老(王树枬,字晋卿,总纂)、夏闰老(总纂夏孙桐,字闰枝)、金雪生(纂修金兆丰)、张书云(协修,字卿五)、戴海珊(协修戴锡章,字海珊)、奭召南(协修奭良,字召南)诸先生及余(朱师辙,字少滨),讨论其事。众皆主张窃改者抽换,其卷首职名经众商定,由金雪生先生秉笔,书就交余重印,校刻记抽去。……其必应抽改者各别加讨论,惟时间匆促,与经费困难,只重要数处先行抽换,由众决定,交余执行,余待将来细检查,再行办理……”(80—82页)

据此,清史馆于1928年六月二十八日已接收,旧馆长、总纂、协修实已当然去职,故七月十七日有临时图书点查员之聘。会议抽改更在七月十七日之后。就当时法律观点言之,诸人实无此权力。而竟然抽换改订,且未请示故宫接收人员并得其同意,实为滥用职权。金梁之妄改付印虽属不当,但仍是借势揽权,是清史馆内部问题,出版之后仍属合法的,与朱师辙等在清史馆接收之后抽改仍有不同。清史馆此后从未恢复。

又:“兹将关内本(原注“亦称正本”)、关外本(原注“亦称伪本”)异同重要者分述于后……”(82页)

案,此以关外本为伪本,亦不妥当,见上。

朱师辙《清史艺文志》在《清史稿》下半部出版前已单独刊行。见《述闻》387页。

上列( )皆天挺所加。

故宫博物院审查《清史稿》请禁,用关内本。

日本人影印两种,一小字洋装,一大字洋装,均用关外本。

金梁影印本,用关外本删改。删《时宪志》10—15卷,补《翁方纲传》等。

上海书业联合公司印《二十六史》本,合用关内、关外两本。传259两论并载。

关外本应称清史馆初印本。

关内本应称清史馆抽改本。

台湾修改《清史》用关内本。

1963.10.9

40.《清史稿》关内关外本异同

孟森《关内外两本异同录》(原载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三卷四号),见《清史述闻》404—424。

“异同目录:

一、职名

二、总目

三、校刻记

四、《艺文志序》

五、列传二百五十九

六、列传二百六十

以上六处,所有异同俱将两本原文录出对照,可以见馆员自避时忌之意,有所在矣。而不料今之遭禁者,反在此不在彼。”(404—405页)

案,《清史稿》关内外本之异同,大抵只此六项,其后金梁印本始加多。此中一、三、四为一类,文人相轻及私人感情所激也;二、五、六为一类,留京诸人趋避时忌者也。详后。

天挺案,关外本列传二六〇为张勋、康有为《传》,疑实《史稿》之旧,而分卷二五九为两传则留京诸人事后所分。何以言之。张康为复辟元凶,实清代遗老所景慕,不可能不为之立传,一也。关外本《张勋传》,于辛亥革命下紧接“东渡日本,归属津,筑张园自隐。乙丑(1925)迎跸驻园(指溥仪出宫移津事),供张服用,夙夜唯勤。丁卯(1927)秋病笃……”(《述闻》414页),于复辟事一字不提,此即柯劭忞所谓“另有深意”之意,如早已“决议从缺”,而系馆外所撰,则又何能讳之,二也。张勋死于1927年秋,康有为亦死于1927年,时去《史稿》全书付印已极近,果决议从缺,何暇更为此传,三也。劳乃煊、沈曾植均复辟时大臣,清末官职未崇,不能二人独立一行,其人其事合梁鼎芬诸人同传最为相宜。从编裁言之,关内本明系割二五九卷为两传,四也。1927年“赵尔巽乞款于张作霖、吴俊升,而袁金铠为之介,果得款”(张尔田文,见《述闻》283页),张吴军人,复辟亦有关连,为无《张勋传》似非所愿,五也。其所以必去张康《传》,则以当时群谓《清史稿》反革命之故,亦即孟森先生所谓“馆员自避时忌”之意也,此其六。

1963.10.9北京

41.禁《清史稿》

“(民国)十八年(1929)十二月,故宫博物院具呈国民政府,谓《清史稿》‘乖谬百出,开千古未有之奇’。列举十九项:一,反革命;二,藐视先烈;三,不奉民国正朔;四,例书伪谥;五,称扬诸遗老,鼓励复辟;六,反对汉族;七,为满清讳;八,体例不合;九,体例不一致;十,人名先后不一致;十一,一人两传;十二,目录与书不合;十三,纪表传志互不相合;十四,有日无月;十五,人名错误;十六,事迹之年日不详载;十七,泥古不化;十八,简陋;十九,忽略。”(容庚《〈清史稿〉解禁议》见《清史述闻》424页。故宫博物院原呈见《述闻》418—424页)

十三“互不相合”原呈作“互相不合”,十六“年日”原作“年月”。

故宫审查用关内本,见孟森文注。(418页)

请禁原因:“故宫博物院欲以修史为己任。”(容庚文,425页)

“清史稿之成也,持论者以赵尔巽非作家,意已轻之。”(孟森文,297页引)

“查禁之原动力,或谓出于李石曾(煜瀛),或谓出于谭组庵(延闿)。一则目其父传为不佳(原注“李鸿藻”),一则因其父未与立传(原注“谭钟麟”),其实亦不尽然。必籀其因素,无非南北互纽,内外相倾,结合而成之耳。”(尹炎武1955年《清史述闻》跋,1页)

42.对《史稿》关内关外本意见

关外本之名创自金梁。金梁知北京清史馆诸人抽改《史稿》,欲站住脚步,表示自己运往东北之四百部非伪造,遂创为关外本、关内本之名,以明关外本是正本留在关外者,而认为关内本为抽改本,非正本。

清史馆留京诸人,主之者朱师辙,以国民革命军入城,时论以《清史稿》反革命为言,不无恐惧;又以金梁任意改旧稿,又自称总阅,不无愤嫉。遂有抽改之议,既以推卸责任,又有快意之意。(撤销总阅及《校刻记》)既改之后,亦自居于关内本,无形中遂承认了关外本,成为两本同是正本。

其后觉察其不妥,遂目关内本为正本,关外本为伪本,但已关内关外并称之势已成,无人谈正本与伪本也。

《清史稿》出于众手,而始终其事者则为夏孙桐、金兆蕃,金氏遗稿交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夏氏手稿不知存否。诸表成于吴廷燮,增订者唐邦治,唐稿归南京文物管理委员会,吴稿由家人以乱纸售出,不知所在。(均见尹炎武《清史述闻》跋)而关内本、关外本之主者朱师辙与金梁,一则参修初稿(朱),一则主持印稿(金),均非撰纂主要人物。

《清史稿》纂述之人,自馆长至协修,均属遗老或准遗老(朱师辙辛亥时年三十三,且无功名,自非遗老),以效忠清朝,用史报清的立场自居,自然仇恨辛亥革命;且十四年中经费日绌,撰手数更,又无总阅之人,自然缪误抵牾不一而足。此故宫博物院呈文,傅振伦诸人言之详矣。

《清史稿》关内、关外两本,其撰述立场、态度(人人均有自我千秋的态度)、谬误、抵牾都是一样的。至于有无张勋、康有为《传》并不能为之改变面貌。

《艺文志》问题亦多,早在《清史稿》未出版前,朱师辙已将《艺文志》单行出版。范希曾、蠡舟均有评论,其误不在于序文,抽改与否亦无关系。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之后,张学良在东三省独立政权,关内、关外交通隔阻,学者不知关内、关外两本歧异所在,颇寄深望于关外本。孟森先生尽大力得之,相互比较又为之失望。

关内本抽改后,最后五十一本并未发行,故宫乃有审查之举。审查均用关内本,而所谓反革命、藐视先烈、不奉民国正朔等十九款,均在关内本中,遂禁止发行,而留京清史馆人为之夺气。孟森先生所谓“而不料今之遭禁者反在此不在彼”,正指此(在此,指十九款;不在彼,指《张勋传》)。(后朱师辙于1935离北平往四川,1939复归北平。)

《清史稿》既遭禁,学者求之愈力,于是金梁影印本出。原印为白连史纸,此为有光纸。其形式大小与原印本同,但原印本系铅印,此系原样影印,事在1933年,用关外本在北京印,删改补增均有,以关外本相号召,实系金梁私改,与原印不同。此本朱师辙称之为“伪中之伪”,所以称之为私改,以在出版后以一人意见改之也。原卷数亦改。此可称伪本,不能以关外本目之。应注意。

在今天看起,《清史稿》关内、关外两本,无论政治上、学术上都是同等的价值不高的,无优劣之别,无正伪之分,我们不要再纠缠进去。关内、关外之名是当日政权分裂的产物,也可以不用。从出版时间看,一个初印本,一个部分抽改本。

今天如果用《清史稿》,两本都可以用,如果再印《清史稿》,应该用初印本(关外本)。因为(1)它是初印的,(2)它是广泛传布的(日本两本,中国二十六史本),(3)它多了张勋、康有为《传》,在史料上他们二人的传,是有参考必要的,(4)《校刻记》虽有遗漏,大致不差,有参考价值。但不妨将抽改本的《艺文志·序》,二五九、二六〇两传论附在后面。

至于金梁影印本,可以不用。如买有此书,应注意其页数,凡有“又一”、“又二”页码的,都是后改加的,不要用。

《清史稿》既谬误如此,应否重修?必须重修。

能否照原体例修?绝不能。旧体例已不适用于今天。必须另定。定新体例,打破纪传体。

如何处理《清史稿》?应听其存在,作史料读。

今天再用《清史稿》为蓝本,用纪传体裁修改清史是荒谬的。台湾出版的《清史》是显著的例子。

1963.10.10

43.台湾出版清史

1961年十月,台湾匪帮清史编纂委员会由“国防研究院”出版“《清史》”,凡八册6278页,分正编529卷,补编21卷,共550卷。就《清史稿》略加删改,将原稿536卷减为529卷(少7卷),新撰“补编”。一年完成。

其所减少七卷,为《郑成功传》改载记等是也。

其所删改,为《董全胜传》“伪潮王”改“洪军将潮王”;《牛师韩传》“发捻各寇”,改“洪军及捻”;《张英麟传》“乙丑冬卒”,改“民国十五年卒”;《周馥传》“谥慤慎”,删;《盛宣怀传》“而鄂变亦起”,改“鄂中革命亦起”;《赵尔丰传》“武昌变作”,改“武昌革命作”;《徐致靖传》“庚子联军”,改“二十六年联军”;《苏元春传》“同治初”改“同治二年”。

其所补,《南明纪》五卷,《明遗臣列传》二卷,《郑成功载记》二卷,《洪秀全载记》八卷,《革命党人列传》四卷。

作者自言“洪秀全以民族英雄,崛起草野……”,又言“原《清史稿》……至书洪氏为贼为寇,是非混淆,殊失史家公正之态度。本载记乃就民族大义之观点,以叙述洪氏之开国立业,可谓识其本源。……原《清史稿》置洪氏于列传,今予以废弃,改撰载记,略师《东观汉记》之遗意,复为行文之便利而采用编年体……”

旧史叙述不相统属,列国之事曰载记,班固始以之记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太平天国事与之不同,一也(太平天国是对清朝的革命起义);南明称纪,洪氏称载记,同属与清朝对立之独立政权,不必记载不同,二也;旧史本纪不能两政权并立,南明已打破成规,何以洪氏不能同列,三也;郑氏在台湾虽属独立政权,但未称号建国,与洪氏之建立太平天国者不同,从史书体例看,不应与郑氏同列载记,四也(应如《项羽本纪》之例);从性质来看,洪氏系反清起义,郑氏系抗拒满族压迫,而从规模大小来看,则洪远过于郑,亦不应同样看待,五也;载记之称是认清为正统,民族观点云何,六也。革命党人列传虽然都是尊重革命之意,但其内容、用语未能体现此意,如云“以逆竖昌言革命,大逆不道入”(6174页9行)、“帝”(6188.9)、“载湉”(6189.1)、“会清帝后相继殒”(6189.3)均是。

44.康熙时修三朝国史

《清史列传》卷九《徐九文传》:“(康熙)二十九年(1690)四月,诏修三朝国史,以大学士王熙为监修总裁官,大学士伊桑阿、阿兰泰、梁清标及元文为总裁官。”(37页)

仝卷《阿兰泰传》系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四月,文曰:“二十八闰三月,……奏减罪可矜疑者四十五人。四月,充三朝国史总裁官。五月,擢武英殿大学士。”(26页)

仝卷《伊桑阿传》:“二十七年(1688)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寻充纂修三朝国史总裁官。”(25页)

又卷八《王熙传》:“(康熙)二十五年……加太子太傅,时编纂《三朝圣训》、《政治典训》暨《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会典》、《一统志》、《明史》,并充总裁官。二十七……”(3页)

《清史列传》七十九《贰臣传·梁清标传》失载。梁死于康熙三十年(1691)。(40页下)

王氏《东华录》康熙四十五,康熙二十九年壬辰朔:“乙未,礼部等衙门议,准御史徐树谷奏请纂修三朝国史。得旨:太祖太宗肇造丕基,永垂谟烈,神功圣德,千古莫伦。世组统一寰区,宏开景运,治化綦隆,光昭天壤。且当时勋旧翊赞勤劳,若不及时汇辑成书,恐岁久人湮,诸臣事绩致有阙略。依议即行编纂,昭示奕禩。应行事宜,着内阁、翰林院会同详议具奏。”(7页)

徐树谷为徐乾学之子。

45.清代国史

王鸿绪《明史稿》卷首《史例议上》:“恭读国史,弘光亦称福王。”(敬慎堂刻本,16页下)

《明史稿》,王鸿绪于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送进,而《史例议下》有康熙五十九年(1720)记事,则此文必作于康熙末年。当时所指国史应为《国史列传》及《世祖实录》,非别有国史其书。

46.清代史

《清朝全史》 日本,稻叶君山 1914年著 1914年但焘译 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

《清史要略》 陈怀 1931年中华书局出版

《清代通史》 萧一山

47.清代政书

《中枢政考》

《清盐法志》三百卷,吴县张茂炯纂修,1920年盐务署印行。起顺治,讫宣统,分通例、长芦、东三省、山东、河东、陕西、两淮、两浙、福建、两广、四川、云南、援证十三编,其体例区为盐场、运销、征榷、缉私、职官、经费、建置、杂记八门,又各系子目,事缘地起,目以事分。

48.《枢垣记略》

《枢垣记略》十六卷,道光三(二)年(癸未[壬午],1823[1822])梁章钜撰。光绪元年(乙亥,1875)奕命朱智等补辑道光三年以后事,成书二十八卷。

梁章钜原序:“自雍正庚戌(八年,1730)设立军机处,迨兹九十余年,纲举目张,人才辈出,而载稽故实,尚缺成书。章钜于嘉庆戊寅(二十三年,1818)选充章京,儤直余闲,翻阅旧档,辄思辑为一书。随笔甄综,日有所积,至道光壬午(二年,1822)春季奉命守郡,匆匆出直,此后遂无由再缀一词。……因于簿书之隙,重加勘汇,阅月而成编,为门七,为卷十有六。卷首恭录训谕,次列除授,又次纪恩叙,又次详规制,又次考题名,而以诗文及杂记附末。……书中艮限仍以壬午春季为断,俟好事者续增焉。军机处为我朝政府,考官制者谓即唐、宋之枢密,因题为《枢垣记略》云。道光癸未(三年,1823)秋仲,梁章钜识于清江浦之以政学斋。”

增补本奕序:“……闽梁芷林中丞充章京时,撰《枢垣记略》一书,为门七,为卷十有六,分类排纂,具有条理,盖仿宋《麟台故事》、元《秘书监志》等书之例。惟其书成于道光壬午(二年,1822),迄今已五十余年。制度相沿,因时损益,……爰属章京朱智等,详稽档册,依原书体例,重加修辑。其训谕、除授、恩叙、规制、题名、诗文六门,今增十二卷,合原书共为二十八卷。……光绪元年岁次乙亥十二月谷旦。”

据增补本卷十八《题名四·汉军机章京》:

梁章钜,字芷林,福建长乐人。嘉庆壬戌(七年,1802)进士。二十三年(戊寅,1818)四月,由礼部主事入直,官至江苏巡抚。(15页)

又卷十九《题名五·汉军机章京》:

朱智,字茗笙,浙江钱塘人。咸丰辛亥(元年,1851)举人,八年(戊午,1858)七月,由工部主事入直,现官太仆寺卿。(7页)

增补本目录(原阙,天挺据补)

1963.10.25

49.清代则例

清代则例 据曹宗儒《记清代则例》,原载民国二十九年北京《中和月刊》一卷十一期63—66页。

《宫中现行则例》 乾隆朝 同治九年 光绪朝排印本 年份系纂修时期

《宗人府则例》 道光三年 十九年 二十九年 光绪四年 十四年 三十四年

《王公处分则例》 咸丰六年

《六部则例》 乾隆五十五年

《吏部则例》 乾隆七年 二十六年 四十八年 六十年 嘉庆五年 道光二十三年 同治朝 光绪十二年

《吏部稽勋司则例》 嘉庆朝 道光朝

《吏部验封司则例》 道光朝

《处分章程》 道光朝 同治五年 十二年

《吏部满官铨选则例》 乾隆七年 五十五年 道光二十三年 同治十二年 光绪十二年

《吏部汉官铨选则例》 仝上

《户部则例》 乾隆二十年 四十六年 道光十一年 二十八年 咸丰朝 同治四年 十三年(63)

《户部旗务则例》 乾隆三十四年

《户部鼓铸则例》 仝上

《户部军需则例》 乾隆四十一年 五十年

《礼部则例》 乾隆四十九年 嘉庆九年 道光二十年

《科场条例》 乾隆六年 道光二十九年 咸丰朝 光绪十一年 十三年 二十八年

《学政全书》 嘉庆十年 十七年

《兵部处分则例》 道光三年

又《续纂》 道光九年

《兵部武场条例》 同治朝 光绪二十一年

《督捕则例》 乾隆八年

《兵部筹饷章程》

《兵部军需则例》 乾隆四十一年 四十九年

《兵部八旗则例》 乾隆六年 十一年 三十九年 四十九年

《中枢政考》 乾隆六年 二十九年 三十九年 四十九年 嘉庆十三年 道光九年 十二年 光绪十六年

《工部则例》 乾隆朝 嘉庆三年 十七年 二十六年 光绪十年 十九年

《工部军器则例》 乾隆五十六年 嘉庆二十一年

《工部军需则例》 乾隆四十一年

《工程做法》 乾隆元年

《内廷工程做法》 仝上

《物料价值》 仝上(64)

《乘舆仪仗做法》 乾隆十四年

《理藩院则例》 附《通例》 《回疆则例》 道光十三年 光绪十七年 三十四年

《蒙古律例》 乾隆朝 嘉庆朝

《钦定台规》 道光七年 光绪十八年

《太常寺则例》 乾隆五十年 道光朝

《坛庙祀典》 乾隆二十三年

《国子监则例》 乾隆三十七年 嘉庆二年 道光四年

《金吾事例》 咸丰元年

《白塔信炮章程》

《总管内务府则例》 同治九年 光绪十年 宣统三年 民国二十四年故宫文献馆刊本

《内务府广储司则例》 民国二十四年故宫文献馆刊本

《内务府掌仪司则例》 仝上

《内务府都虞司则例》 仝上

《内务府会计司则例》 仝上

《内务府庆丰司则例》 仝上

《晋政辑要》 光绪十三年

《粤东省例》

以上已刊

《皇子事例》(65)

《六部则例》 天挺案:上文已见

《户部炉藏则例》 光绪二十五年钞本

《户部海运新案》 道光二十八年

《户部海运续案》 咸丰元年

《漕运则例纂》 乾隆朝

《都察院则例》

《顺天府则例》

《光禄司则例》 道光八年续纂本 天挺案,应作光禄寺

《太仆寺则例》

《护军统领则例》

《内务府营运司则例》 故宫藏本

《内务府慎刑司则例》 故宫藏本

《内务府上驷院则例》 故宫藏本

《内务府武备院则例》 故宫藏本

《内务府奉宸院则例》 故宫藏本 天挺案,应作奉宸苑

《内务府圆明园则例》 故宫藏本

《内务府静明园则例》 故宫藏本

《内务府静宜园则例》 故宫藏本

《内务府清漪园则例》 仝上

《内务府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务处则例》 仝上

《内务府管理三旗银两庄头处则例》 仝上

《内务府官房租库则例》 仝上

《内务府中正殿则例》 仝上

《内务府造办处则例》 仝上

《内务府武英殿修书处则例》 仝上

《内务府御药房则例》 仝上

《内务府宁寿宫则例》 仝上

《内务府雍和宫则例》 仝上

《内务府南苑则例》 故宫藏本

《内务府景山官学则例》 仝上

《内务府咸安宫官学则例》 仝上

《内务府管辖番役处则例》 仝上

《内务府牺牲所则例》 仝上

以上未刊

1962.11.12北大

50.《书目答问》介绍的经济名臣

《书目答问》附录二《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经济家》注:

熊赐履(文端)

汤斌(文正)  《潜庵先生疏稿》一卷(《汤文正公遗书》) 《汤子遗书》四卷(《三贤政书》)

魏裔介(文毅) 《魏文毅公奏议》三卷(《畿辅》、《集成》) 《兼济堂文集》二十卷(《四库》)

魏象枢(敏果) 《寒松堂集》十卷(《畿辅》、《集成》) 《寒松堂奏议》四卷

李光地(文贞) 《榕村全集》四十卷(《李文贞全集》、《榕村全书》)

于成龙(清端) 《政书》八卷(《四库》) 《于山奏牍》七卷

陆陇其(清献) 《三鱼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四库》、《陆子全书》)

靳辅(文襄)  《靳文襄奏疏》八卷(《四库》)

张伯行(清恪) 《正谊堂集》五卷(《三贤政书》)

陈鹏年(恪勤)

赵申乔(恭毅) 《赵忠毅公文录》(《国朝文录续编》)

孙家淦(文正)

李绂(穆堂)  《穆堂文钞》一卷(《清二十四家文钞》)

陈宏谋(文恭) 《培远堂偶存稿十卷》(《全集》) 《培远堂文集》十卷(《陈榕门先生遗书》)

朱轼(文端)

鄂尔泰(文端) 《平蛮奏疏》一卷

舒赫德(文襄)

方观承(恪敏) 《述本堂诗集》

刘统勋(文正)

阿桂(文成)

松筠(文清)

傅鼐

陶澍(文毅)  《印心石屋文钞》一卷(《陶萸江先生全集》)

林则徐(文忠) 《林文忠公政书》(《遗集》) 《林文忠公奏议》(《三公奏议》)

胡林翼(文忠) 《奏议》五十一卷(《全集》)

曾国藩(文正) 《曾文正公全集》

天案,光绪间,尚可增加数人:

左宗棠(文襄) 《左文襄公奏稿》六十四卷(《全集》)

李鸿章(文忠) 《李文忠政书》一百六十五卷

张之洞(文襄) 《奏议》七十二卷(《全集》) 《电奏》十三卷(《全集》) 《张宫保政书》十二卷

刘坤一(忠诚)

沈葆桢(文肃) 《沈文肃政书》十二卷

51.清代史丛书

《满清野史》

《满清稗史》

《清初史料四种》

《史料丛编》

《痛史》

《东北文献丛书》

《心史丛刊》

《昭代丛书》

《荆驼逸史》

《国朝稗乘》

《清人说荟》

《中国内乱外患历史丛书》

《旧闻零拾》

《申报馆丛书·掌故类》

《清代征献类编》

52.日本研究明清史的学者

据邓嗣禹《日本学者对于日本与东洋之研究》,传略及其著作略。

1961年香港大学出版 英文本 凡四八五页

Japanese Studies on Japan and the Far East

书凡分三十二类

根据:《文化人名录》 日本著作权协议会编 1957

《人事兴信录》 人事兴信所编 1956

《大学研究者研究题目总览》

《东洋史研究文献类目》

《杂志记事索引·人文科学篇》

《全日本出版物总目录》

安部健夫ABE Takeo 1903— 京都大学 满蒙史 雍正史 清代典当业 八旗制度 耗羡提解

藤井宏 FUJII Hiroshi 1913— 社会经济史 明代盐商 灶田考明代盐场考 一条鞭法的一侧面

荻原淳平 HAGIWARA Jumpei 《明实录》 土木之变前后 小王子的一考察

石原道博 ISHIHARA Michihiro 1910— 中日关系史 郑成功与朱舜水 明末日本乞师的研究 日明交涉的开始

岩见宏 IWAMI Hiroshi 1924— 嘉靖赋役改革 雍正时公费 明代银差

神田信夫 KANDA Nobuo 1921— 清史 议政大臣 《啸亭杂录》及其作者吴三桂 明初云南土司

庆松光雄 KEIMATSU Mitsuo 地震史 明代地震概要 康熙十八年河北省大地震

间野潜龙 MANO Senryū 1923— 明代思想史 明代的家规(《东方学报》1954年八期83—93页) 阳明学派与儒佛论争

松村润 MATSUMURA Jun 1924— 蒙古史 满洲入关前史 为研究满文老档者之一

楢木野宣 NARAKINO Shimesu 1913— 清代军制史家

佐久间重男 SAKUMA Shigeo 1914— 明清经济史

清水泰次 SHIMIZU Taiji 1890— 明代经济史

铃木正 SUZUKI Tadashi 1913— 张居正研究者 明代家丁考(《史观》1952年37期23—40页) 清初两淮盐商

山根幸夫 YAMANE yukio 1921— 晚明赋税史

矢泽利彦 YAZAWA Toshihiko 十八九世纪天主教史

1962.10.27

53.清人笔记

《九朝新语》十六卷 《十朝新语外编》一卷 民国胡思敬 《退庐全书》

张宸《青琱杂记》 顺康时人。1931年上海《人文杂志》曾载其杂记一篇,述顺治死时情形,极详,据云原稿似金山钱氏守山阁所藏,可设法打听《人文杂志》是否已全登,尚有余稿否。

《扬州画舫录》  李斗

《归云室见闻杂记》  陈焯

《巢林笔谈》

《三冈识略》  董含

《消夏闲记》  顾公燮 《涵芬楼秘笈》

《片刻余闲集》  刘塽

《桥西杂记》一卷  叶名澧

《思补斋笔记》八卷  潘世恩

《淮南杂识》四卷  闻益

《竹叶亭杂记》八卷  姚元之

《吹纲录》六卷  叶廷琯

《爨余丛话》四卷  郭麐

《樗园消夏录》三卷  仝上

《履园丛话》二十四卷  钱泳

《萝藦亭笔记》八卷  乔松年

《蕉轩随录》十二卷  方浚师

《南台旧闻》十六卷  黄叔璥 刻本

《内阁小识》一卷附《内阁故事》  叶凤毛 《指海》本

《枢垣记略》十六卷  梁章钜 刻本

《槐厅载笔》二十卷  法式善 刻本

《清秘述闻》十六卷  法式善 嘉善钱氏刻本 附《续》十六卷王家相著

《墨梅人名录》  童翼驹

《钝吟杂录》十卷  冯班 守山阁本

《居易录》三十四卷  王士祯 刻本

《池北偶谈》二十六卷  王士祯

《天咫偶闻》  震钧

《天香阁随笔》  李寄

《永宪录》  萧奭

《北游录》  谈迁

《吴川闻见录》

《阅世编》  叶梦珠 《上海掌故丛书》

《广东新语》  屈大均

《觚賸》  钮琇

《听雨丛谈》  福格

《陶庐杂录》  法式善

《啸亭杂录》  昭梿

《养吉斋丛录》二十二卷  吴振棫

《郎潜纪闻》初笔十四卷  陈康祺

二笔十六卷

三笔十二卷

《枣林杂俎》  谈迁

《筠廊偶笔》二卷《二笔》二卷  宋荦

《广阳杂记》五卷  刘献廷 《畿辅丛书》本

《见闻记忆录》五卷  余国桢

《雕丘杂录》十八卷  梁清远

《熙朝新语》十六卷  余金(德水)

《南村随笔》六卷  陆廷灿

《客舍新闻》一卷  彭孙贻

《尖阳丛笔》十卷  吴骞

《檐曝杂记》六卷《续》一卷  赵翼

《西征随笔》二卷  汪景祺

《楚南随笔》一卷  吴省兰

《匏园掌录》一卷  杨夔生

《柳南随笔》六卷《续笔》四卷  王应奎 借月山房本

《茶余客话》十二卷  阮葵生 《小方壶斋丛书》本,凡二十二卷,足本

《荍田杂录》二卷  崔述

《水曹清暇录》十六卷  汪启淑

《恩福堂笔记》  英和撰 见《养吉斋丛录》卷九,12页

《隙光亭杂记》  揆叙撰 仝上

《松窗笔乘》  方渭仁撰 仝上书卷十,1页

《柳南随笔》  仝上

《清秘述闻》  仝上书卷十,11页

《胪传纪事》缪彤撰 纪科举事 见《养吉斋丛录》卷九,5页

《瞥记》梁玉绳撰 见《养吉斋丛录》卷二十六,10页

《三异笔谈》许元仲 见《养吉斋余录》卷八,3页

54.清末笔记

高树:《金銮琐记》 高曾为军机章京

林纾:《铁笛亭琐记》(又名《畏庐琐记》)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 乾隆时人

梁恭辰:《池上草堂笔记》(又名《劝善九录》)

刘体仁:《异辞录》

震钧:《天咫偶闻》 震钧,字在廷,瓜尔佳氏。后改名唐晏,字元素。见《雪樵(杨钟羲)自订年谱》。

文廷式:《闻尘偶记》

汪康年(醒醉生):《庄谐选录》

费行简(沃丘仲子):《慈禧传信录》

罗惇曧:《宾退随笔》

奉宽:《妙峰山琐记》

李岳瑞:《春冰室野乘》

李宝嘉:《南亭笔记》

55.清末民初笔记

《洹上私乘》 民国袁克文 中有戊戌变法告密事,为其父辨诬。见《榕园续录》。

《榕园琐录》十卷《续录》四卷 民国杨傭子 杨,广东梅县人,所记以梅县事为多。1943年铅印《东山中学丛书》之一。

《逸壶杂志》 见《榕园琐录》一。

《长安宫词纪事》 清胡延 记孝钦后庚子西走长安事,有自注,胡时办理内廷支应。

《寒松阁谈艺琐录》 清张鸣珂 张为浙江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十。

56.《养吉斋丛录》

《养吉斋丛录》二十六卷《余录》十卷。清吴振棫撰,光绪木刻本。

振棫,字仲云,浙江钱塘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由翰林官知府,历官至云贵总督,同治十年(1871)卒。《清史稿》列传二百十一、《清史列传》四十八有传。

书扉有王懿荣篆签,称年家子。书前有光绪二十二年(1896)谭献叙。知其为光绪中初刊本。谭叙自称“乡里后生”。

每卷第二行题“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此晚清风气,结衔必署出身与翰林院官。谭叙称之为“吴尚书仲云先生”,此尚书不见于本传,或总督兼衔也,然不应以之为称,亦清末风气。

吴氏在翰林九年(1814—1822)即出守云南,此书不似在翰林时所作。咸丰八年(1858),吴氏由云贵总督告病,就养其子春杰山西雁平道署,岂其时所作欤?

吴氏有孙名庆坻字子修,曾孙士鉴字斋,皆翰林有名。士鉴著有《晋书斠注》。

57.《清史稿》人名的错误

《清史稿·艺文志二·史部·杂史类》:“《鲁春秋》一卷,查士佐撰。”

案,张钧衡《适园丛书》有《鲁春秋》一卷,查继佐撰。查继佐即著《罪惟录》者,“士”字为“继”字之误。

《清史稿·地理志二十三·新疆·疏勒府》:“乾隆间,准噶尔汗囚其曾孙玛罕木于伊犁,并其二子波罗泥都、霍集占。二十年,平伊犁,玛罕木已死,定北将军班第释波罗泥都囚,使归喀什噶尔统其众,留霍集占于军,旋逃至叶尔羌,据城叛。”

案,“玛罕木”,《圣武记》作“玛罕木特”,清《国史·回部贝勒霍集斯传》作“阿哈玛特”。

《圣武记》:“玛墨特者,当明之末年,……逾葱岭,东迁喀什噶尔,是为新疆有回酋之始,即霍集占兄弟等之高祖也。……其质伊犁之回酋阿布都实特……是为霍集占兄弟之祖,至其子玛罕木特,噶尔丹策零复袭执而幽之,并羁其二子,使率回民数千垦地输赋。长曰布那敦,亦曰博罗尼都(Burhanal-Din),次曰霍集占(Khozi Khan),即所谓大小和卓木(Hodja)也。”

《国史·回部贝勒霍集斯传》:“旧和卓曰阿哈玛特,为派罕帕尔裔,世居叶尔羌、喀什噶尔辖回族,……子二,长布拉呢敦,次霍集占,……”

1955.6.5

58.清人关于明史著作

《清史稿·艺文志二》

正史类:《明史》三百三十六卷 康熙十八年敕撰,乾隆四年书成表进1页

《明史考证攟逸》四十二卷 王颂蔚撰 2页

编年类:《御批通鉴辑览》一百十六卷 附《明唐桂二王本末》三卷 乾隆三十二年傅恒等奉敕撰 3页

《御定通鉴纲目三编》四十卷 乾隆四十年敕撰 3页

《小腆纪年附考》二十卷 徐鼒撰(原作徐才鼎,误。自宏光迄郑氏) 3页

纪事本末类:《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 谷应泰撰(原作《明纪事本末》,误) 4页

《续明纪事本末》十八卷 倪在田撰

《明纪事本末补编》十五卷 彭孙贻撰(原作彭贻孙,误) 4页

《三藩纪事本末》四卷 杨陆荣撰(福、唐、桂三藩) 4页

《四藩始末》四卷 钱名世撰 4页

别史类:《明书》一百七十一卷 傅维鳞撰 5页

《明史稿》三百十卷 王鸿绪撰 5页

《明史稿》二十卷《续》二卷 汤斌撰 5页

《拟明史列传》二十四卷 汪琬撰 5页

《拟明史传》不分卷 姜宸英撰 5页

《明史分稿残编》二卷 方象英撰 5页

《明史拟传》六卷《艺文志》五卷《外国志》五卷 尤侗撰 5页

《国史考异》六卷 潘柽章撰 5页

杂史类:《建文帝后纪》一卷 邵远平撰 6页

《武宗外纪》一卷《后鉴录》七卷 毛奇龄撰 6页

《烈皇勤政记》一卷 孙承泽撰 6页

《思陵典礼记》四卷 孙承泽撰 6页

《三朝野纪》七卷 李逊之撰 6页

《宏光日录》四卷 黄宗羲撰 6页

《永历实录》二十五卷 黄宗羲撰 6页

《行朝录》十二卷 黄宗羲撰 6页

《汰存录》一卷 黄宗羲撰 6页

《赣州失事记》一卷 黄宗羲撰 6页

《绍武争立记》一卷 黄宗羲撰 6页

《舟山兴废记》一卷 黄宗羲撰 6页

《四明山寨记》一卷 黄宗羲撰 6页

《沙州定乱记》一卷 黄宗羲撰 6页

《赐姓始末》一卷 黄宗羲撰 6页

《郑成功传》一卷 黄宗羲撰 6页

《滇考》一卷 黄宗羲撰 6页

《日本乞师记》一卷 黄宗羲撰 6页

《永历实录》二十六卷 王夫之撰 6页

《鲁春秋》一卷 查士佐撰 6页

《伪东宫伪后及党祸记略》一卷 戴田有撰 6页

《榆林城守记略》一卷 戴田有撰 6页

《保定城守记略》一卷 戴田有撰 6页

《扬州城守记略》一卷 戴田有撰 6页

《二申野录》八卷 孙之騄撰 6页

《逊代阳秋》二十八卷 余美英撰 6页

《复社纪事》一卷 吴伟业撰 6页

《社事始末》一卷 杜登春撰 6页

《启祯野乘》十六卷《二集》八卷 邹漪撰 6页

《蜀难叙略》一卷 沈荀蔚撰 6页

《金陵野钞》十四卷 顾苓撰 6页

《甲申传信录》十卷 钱士馨撰 6页

《史外》八卷 汪有典撰 6页

《明季北略》二十四卷 计六奇撰 6页

《明季南略》十八卷 计六奇撰 6页

《东南纪事》十二卷 邵廷寀撰 6页

《西南纪事》十二卷 邵廷寀撰 6页

《南疆逸史》三十卷 温睿临撰 6页

《恤谥录》八卷《摭遗》二卷 温睿临撰 6页

《南疆绎史》五十八卷 李瑶撰 6页

《海东逸史》十八卷 不著撰人氏名 6页

《爝火录》三十卷 李本撰 6页

《小腆纪传》六十五卷 徐鼒撰 6页

《小腆纪补遗》五卷《考异》一卷 徐承礼撰 6页

传记类:

1961.10.14

59.有关满洲入关前记载各书

明,程令名,《东夷奴儿哈赤考》(万历末),见《筹辽硕画》卷首。

张鼐《辽夷略》,见《宝日堂集》卷二十五。

明,黄道周,《博物典汇》,卷二十《四夷》。

明,于燕芳,《剿奴议》。

明,苕上愚公,《东夷考略》,苕上愚公为茅瑞征别号,见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六。

明清之际,管葛山氏,《山中闻见录》,见罗振玉《玉简斋丛书》,管葛山氏为彭孙贻。

明,茅元仪,《女直考》,见所著《武备志》卷二二八。

《皇明经世要略》

《经世挈要》

《全辽志》

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

朝鲜 《燃黎室记述》

《栅中日录》

《通文馆志》

《春坡堂日月录》

申忠一,《建州纪程图记》,《研经斋全集》,见《震檀学报》十卷。

清,吴振臣,《宁古塔纪略》

60.清初问题参考论文

建州居地:

稻叶岩吉  《建州女直之原地及迁住地》 《满洲历史地理二》

池内宏  《鲜初东北境与女真之关系》 《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2、4、5、7

和田清  《明初之满洲经营》  仝上十五

鸳渊一  《建州左卫之迁住地》  《桑原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

61.满洲初起参考

《大明实录》  《朝鲜李朝实录》

《清太祖实录》  《元史》、《明史》

郑晓《皇明四夷考》  叶向高《四夷考》

方孔炤《全边纪略》  茅瑞征《东夷考略》

彭孙贻《山中闻见录》  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

张尔田《蒙古源流笺证》  钱大昕《养新录》

I. J. Schmidt.—Geschichte der Ost—Mongolen von SSanang Ssetsen. St. Petersburg,1929.

G. Huth.—Geschichte des Buddhismus in der Mongolei. Strassburg,1896.

P. S. Pallas.—Samlungen historischer Nachrichten über die Mongolischen Völkerschaften. st. Petersburg,1776—1801.

H. H. Howorth.—History of the Mongols. London,1876—1888.

E. H. Parker.—Mongolia after The Genghigides and before The Manchus. JNCBRAS XLIV,1913.

J. F. Baddeley.—Russia,Mangolia,China. London,1919.

原田淑人  《明代之蒙古》(《东亚同文会报告》一〇八—一一二四)

中岛竦  《蒙古通志》

市村赞次郎  《明代之满洲》(《史学杂志》二四之七)

稻叶岩吉  《满洲发达史》

和田清  《兀良哈三卫の本据について》(《史学杂志》四〇之六)

和田清  《兀良哈三卫に闗する研究》(《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一二及一三)

又  《明初之蒙古经略》(同上一三)

又  《明初之满洲经略》(同上一四)

又  《内蒙古诸部落の起源》、《明末清初に于ける蒙古族の西征》(《东洋学报》一一之二)

以上和田清著《东洋中世史·明代史》第四篇《明代之蒙古与满洲》所列之参考书。

1950.5.21

62.八旗制度参考

中山八郎 《明代女真与八旗的统治素描》 《历史学研究》五《满洲史研究》

鸳渊一 《清初の八固山额真に就いて——清初八旗研究之一出》《山下先生还历记念东洋史论文集》

63.清史参考书

《实录》

《东华录》

《清史稿》

各种方略

《圣武记》  魏源

《清史纪事本末》

《清史列传》

《耆献类征》七百二十卷 李桓

《先正事略》 李元度

《清会典》

《清通典》

《清通志》

《清通考》

《续清通考》

《经世文编》  贺长龄  《续》 盛康

《清朝全史》  稻叶君山 章节

《清代通史》

《清史纲要》  吴曾祺  编年

《清鉴》  印鸾章  编年

《清史要略》  陈怀  章节

《清朝史》  沈恩膏  章节

64.建州卫所在之参考

a.箭内亘  《元代满洲之疆域》  《满洲地理历史》卷二

b.池内宏《元代地名开元之沿革》《东洋学报》二卷三号

箭内亘《元代地名开元之沿革》《东洋学报》十三卷一号

池内宏《三万卫考》《史学杂志》二六卷五号

和田清《元代开元路》《东洋学报》十七卷三号

c.孟森《建州卫地址变迁考》北大《国学季刊》四卷三号

d.徐中舒《明初建州女真居地迁徙考》中研《史语所集刊》六本二分

a.谓开元久治黄龙府即今吉林农安县(长春北),世祖至元移治今辽宁开原。

b.谓开元创置之初即治于今三姓(吉林,依兰)附近,元末移治今开原。

c.谓元代开元在濒海恤品路即今吉林珲春以东之地。

d.谓明所谓开原皆指《元史·地理志》之咸平府治而言,即今之开原。其旧开原则在今俄属东海滨省之双城子,俄人谓之尼古里司克,《朝鲜实录》称为东开原。斡朵里即今吉林宁安,宁古塔城北之萨尔湖城。

屠寄  《蒙兀儿史记·太宗纪》五年九月注 谓元之开元路即今吉林农安县。

内藤原次郎  谓俄漠惠为今朝鲜会宁府。

1939.11.9

65.明末清初故实参考书

王士禛  《池北偶谈》

朱彝尊  《静志居诗话》

《复社姓氏》

《明诗综》

马汝骥  《西元集》

刘侗  《帝京景物略》

储欣  《卢忠烈公(象昇)传》

吴伟业  《梅村诗话》

程穆衡(迓亭) 《吴梅村诗笺》

《墙东先生识小录》(福王逃亡事)

杨陆荣  (论福王事)

夏复  《掌录》(福王)

赵吉士  《寄园寄所寄》

程穆衡  《娄东耆旧传》

吴伟业  《绥寇记略》

尹守衡  《史窃》

陈沂  《金陵世纪》

余怀  《板桥杂记》

尤侗  《明史乐府注》

陆世楷  《排闷录》(京师寺庙)

李日华  《六研斋笔记》

王士祯  《感旧集补传》

姜宸英  《明刑法志》

徐釚?  《续本事诗》

《花村看行侍者谈往》?(周延儒赐死)

姜绍书  《韵石斋笔谈》(项墨林事)

高士奇  《天禄识余》

《杜弢武(文焕)全集序》(杜武人讨流寇)

惠栋  《精华录训纂》

王晫  《今世说》

汤斌  《孙氏(奇逢)墓志》

刘体仁  《七颂堂文集》

尤侗  《艮斋杂说》

陈鼎  《东林列传》

董含  《三冈志略》(清初)

孙承泽  《春明梦余录》

周筼  《析津日记》

孙国敉  《燕都游览志》

彭时  《可斋笔记》

高士奇  《扈从西巡日记》

戴洵  《司成集》

孙承泽  《退谷小志》

丁炜  《问山集》

王士祯  《居易录》

陆启浤  《客燕日记》

陈维崧  《湖海楼集》

邓孝威  《诗观初集》

汪怀德  《燕邸纪闻》

王在晋  《国朝山陵考》

陆元辅  《菊隐纪闻》

秦征兰  《天启宫词注》

陈奋永  《寄斋集》

《破梦闲谈》(崇祯)

《戴司成集》

徐贞明  《潞水客谭》

朱彝尊  《曝书亭集》

孙承泽  《畿辅人物志》

蒋一葵  《长安客话》

姚旅  《露书》

徐学聚  《明典汇》

尤侗  《宫闺小名录》

《钝翁类稿》(洪承畴寿序)

陈维崧  《妇人集》

孙伯度(廷铨) 《南征纪略》(清初)

邹漪  《流绮遗闻》(有南明事)

横云山人  《明史稿》

《燕程日记》

沈德符  《野获编》

高士奇  《金鳌退食笔记》

陆次云  《圆圆传》

钮琇  《觚賸》

陆次云  《湖壖杂记》

《陶园存友札小引》

王晫  《南窗文略》

陈瑚  《确庵文稿》(清初)

王晫  《今世说》

曾传灿  《过日集》(清)

毛奇龄  《西河诗话》

《八旗通志》

陈季方  《见闻录》(之遴子)

蒋景祁  《瑶华集》

吴翊  《乐园集》

顾星景  《白茆堂集》

雷礼  《大政记》

  《诗盛初编》

蒋景祺  《瑶华集》

陈尚古  《簪云楼杂说》

张照  《得天居士集》

李蓘  《嘉靖宫词》

朱国祯  《涌幢小品》

宋荦  《筠廊偶笔》

《练川杂记》

许旭  《秋水集》

周裳  《玄览阁集》

《蚓庵璅语》

毛奇龄  《后览录》

王晫  《赠言偶集》

高士奇  《松亭行纪》

陆世仪  《桴亭集》

刘若愚  《芜史》

蒋德璟  《悫书》

魏坤  《倚晴阁杂钞》

以上吴翊凤《梅村诗集笺注》引。

1944.6.8—15

66.历代河北水田的计划参考

宋 何承矩

元 托克托 郭守敬 虞集

明 徐贞明 邱浚 袁黄 汪应蛟 左光斗 董应举 秦鳌(嘉靖)

清 怡亲王允祥 李光地 陆陇其 朱轼 徐越 汤世昌 胡宝瑔柴潮生 蓝鼎元 林则徐

徐贞明:《潞水客谈》 《明史》本传

清 沈梦兰:《五省沟洫图说》

清 徐越:《畿辅水利疏》

清 陆陇其:《论直隶兴除事宜疏》(书?)

清 李光地:《饬兴水利牒》 《请兴河间水田》

《元史》虞集本传

《明史·河渠志》

明 汪应蛟:《海滨屯田疏》(万历三十年保定巡抚)

清 允祥:《请设营田疏》 《京西南水利情形疏》 《京东水利情形疏》

《畿辅通志》 天津蓝田 京东局 京西局 京南局 天津局

《畿辅安澜志》

清 柴潮生:《水利救荒疏》

《后汉书》张堪本传

《水经注》:魏将军刘靖以嘉平二年道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

《魏书》裴延俊本传

《隋书·食货志》:“齐皇建中……”

《册府元龟》:“隋开皇中,幽州都督裴方行引卢沟水,开稻田千顷。”

《唐书·地理志》渔阳郡三河

《宋史》何承矩本传

《宋史·食货志》咸平六年,知保州赵彬

《元史·顺帝纪》脱脱言京畿近水地,召募南人耕种……

《明史·河渠志》:“天启二年,命太仆卿董应举管天津至山海屯田规划。”

又:“永乐八年,浚定襄故渠,引滹沱水灌田六百余顷。万历三十年……”

明 来复:《保安卫水田记》

清 范时纪:《京南洼地种稻疏》

明 袁黄:《皇都水利书》 《宝坻劝农书》

清 许承宣:《西北水利议》

清 蓝鼎元:《论北直水利书》

明 邱浚:《大学衍义补》

明 左光斗:《屯田水利疏》

清 汤世昌:《请修沟道疏》

清 胡宝瑔:《开田沟路沟疏》(河南)

清 王心敬:《井利说》

清 蒋炳:《谕民凿井疏》

清 刘于义:《庆云盐山事宜疏》

以上三书不专言河北

清 刘于义、高斌:《水利事宜疏》

清 陈仪:《后湖官地议》(玉田县后湖营田,湖心官地不垦,出允祥意)

清 陈黄中:《京东水利议》

清 沈联芳:《邦畿水利集说》

清 毕沅:《陕省农田水利疏》

明 周用:《东省水利议》(山东)

明 冯应京:《重农考》(河南、山西)

以上据林则徐“《畿辅水利议》”。

清 林则徐:《畿辅水利议》 抄本 凡十二门

按(乾隆)《玉田县志》卷二《公署》:“雍正四年十一月,奉总理水利营田府为请设河道以专责成事案内,玉田县添设管河县丞员缺,驻扎鸦鸿桥。”(2页,志中有水田数,无其记载。)

1958.3.4


(1) 编者注:原卡片有类无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