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曲譜曲韻
中州樂府音韻類編(卓從之)
《中州樂府音韻類編》,一名《中州音韻》、《中原音韻類編》,卓從之編撰。現存元至正間楊朝英輯《朝野新聲太平樂府》附刻本、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刻《飲虹簃所刻曲》本、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新曲苑》本等。
卓從之,字號、生平均未詳,元朝燕山(今北京)人。
中州樂府音韻類編識語[1]
闕名
海宇盛治,朔南同聲。《中州小樂府》,今之學詞者輒用其調,音歌者卽按其聲。然或押韻未通其出入變換,調音未合其平仄轉切,此燕山卓氏《韻編》所以作也。是用錄刊於樂府之前,庶使作者、歌者皆有所本,而識音韻之奇,合律度之正,雖引商刻羽,雜以流徵之曲,亦當有取於斯焉。
(元至正間楊朝英輯《朝野新聲太平樂府》附刻本《中州樂府音韻類編》卷首)
附 中州樂府音韻類編序
盧前
巴西鄧子晉序《朝野新聲太平樂府》有云:“以燕山卓氏《北腔韻類》冠之,期於朔南同調,聲和氣和,而爲治世安樂之音,不徒羨乎秦青輩之喉吻也。”前按,今世所傳《太平樂府》,此卷皆不存,惟海虞瞿氏藏明活字本有之,前求之十年,不可得見。此讀曲樓中海鹽張菊生先生元濟假諸瞿氏,屬余校訂,始知書名《中州樂府音韻類編》,子晉所謂“北腔韻類”者,蓋省言也。
元賢曲韻,以髙安周德清《中原音韻》最通行,顧周氏厪於平聲辨析陰陽,無一字陰陽兩用者。周書計有五千八百七十七字,卓氏所收則四千二十三字,謹嚴過之。周書於所收字下,特注者凡十三,而卓氏所注則有三十餘字。爲北詞者,當以是爲準繩已。因亟付槧,以餉同嗜。
甲戌九月[2],盧前涵芬樓記。
附 中州樂府音韻類編序
夏敬觀[3]
盧君冀野得元卓從之《中州樂府音韻類編》,寫刊竟,以予詳於音韻之書,命序其首。予不敏,未嘗硏討及南北曲家聲韻。顧予夙昔主創字之始,本於北音,而謂入聲短促,爲後起。自來言四聲者皆南人。周、召分陝,化及“二南”。故《風》、《雅》、《頌》已多入聲獨用,然尋其分別,聲系無紊。
自漢始混合不分。揚雄之徒,用短言與短言相協;隋陸法言作《切韻》,入聲部次不依平韻比列,其迹遂益淆。清代顧炎武、江永、段玉裁、王念孫,皆以南人求古音。段氏尤力言古有平上入而無去;王氏更增祭至類,有去入而無平上。
至曲阜孔廣森,始明陰陽對轉,以闡發古無入聲。予嚮爲《古聲通轉例證》、《今韻析》二書,宗其說。然古音所謂陰陽者,以韻部分,非一韻中有陰平陽平也。而陰部韻類,後世所謂入聲者,分隸之陽部韻類,則寄其入聲於陰部,是爲對轉之樞紐。曲韻分析,雖不符古,而入聲分隸,止於陰部韻類則同。於以知北人之音,雖經古今嬗變,尚未盡失其淵源,亦足爲考古者所資已。
冀野博學,諳音律,工爲南北曲,旣得是編,知卽巴西鄧子晉所稱“北腔韻類”,於是《嘯餘譜》所載《中州音韻》非是卓書,其疑盡釋。竊願冀野更檢髙安周德清《中原音韻》、秦敦夫所刊《菉斐軒詞林韻釋》諸書,參互詳考,以求入聲分隸諸韻之合於古者,表而出之。是又頃近硏求語音學者,所宜有事也,曲韻乎云哉?
夏敬觀。
附 中州樂府音韻類編序
吳梅
曲家用韻,北宗周氏德清,南宗范氏昆白。周書具在,范書已若存若亡。《嘯餘譜》有《中州音韻》一種,昔人疑爲卓從之書,今見此冊,始知不然。余藏元刊《太平樂府》卷首無此編,足證明活字本之可寶矣。周氏分陰陽僅及平聲,范氏平去皆分陰陽,較德清爲細。顧平聲之可陰可陽者,獨卓氏此書有之,此自來度曲家所未及知者也。往歌北詞,遇陽平字輒有髙腔,嘗疑不能釋,今遂恍然。世之治南北詞者,於周、范二家外,又得一平聲陰陽通假之訣,豈不大快乎?盧生冀野示我此帙,自詫眼福不淺云。
吳梅書於大石橋寓齋。
(以上均民國二十三年刻本《飲虹簃所刻曲》所收《中州樂府音韻類編》卷首)
[1] 本篇並以下三篇,底本無題名。
[2] 甲戌: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
[3] 夏敬觀(一八七五—一九五三):字劍丞,又字鑒丞,號緘齋、吷庵,新建(今屬江西)人。光緒二十年甲午(一八九四)舉人。工詩詞,精音律,擅書畫,通經史。著有《忍古樓詩》、《忍古樓詩續》、《吷庵詞》、《詞調溯源》、《音學備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