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序跋纂笺1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北西廂訂律(胡周冕)

《北西廂訂律》,爲崑曲全本工尺譜,明胡周冕訂譜。現存崇禎間襲芳樓稿本,中國藝術硏究院圖書館藏。

胡周冕,字服公,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生平未詳。著有《北詞訂律》、《北西廂訂律》(一名《北西廂譜》)等。

(北西廂訂律)自序

胡周冕

《西廂》自配絃索,已爲藝家之金科玉律矣。初習時,人無善本,多草率入調,洋洋溢耳,已足醉心。久之,好事日繁,思標赤幟,遂有按譜者、正腔者、論調與宮者,句櫛字比,推究不遺餘力。於是雌黃蔚起,各詡師承,以互相標榜而角勝。然仿北過猛者則失之粗,取悅念勝者則失之媚。

余也衡平執中,悉心究理,且爲正之故老,商之髙明,考之善本,不敢謂有一得,實可稱三折肱焉。於《北詞訂律》之暇,參互搜較,另成一帙,名爲《北西廂譜》。蓋元詞散於各劇,演習者少,若分道而馳,輒易疑爲藏拙,《西廂》則家絃戶誦,知我罪我,自有公評,余自無容置喙也。

吳郡胡周冕服公氏題。

(北西廂定律)凡例

闕名[1]

一、碧筠齋本刻於嘉靖癸卯,朱石津本刻於萬曆戊子,皆精好可玩,古本惟此二刻爲佳。後則有王伯良較徐文長本,近則有張子玄改定祕本,律眞考確,學博辨精,俱可依據入譜。餘刻雖多,皆不足取。

一、訂正概從前四刻。從某本者,則明注“從某”。有兩義俱可,不易去取者,曰“某本作某、某本作某”,並存之。或有彼此互相訾議,而於歌絃無涉,概不錄。

一、北詞以應絃索,宮調不宜混用。惟楔子爲引曲,特不相蒙。然紬考記中,亦有各宮相借而互用者,俱一一注明。然此不獨《西廂》,元曲多有之。

一、記中用韻最嚴,悉協周德清《中原音韻》,終帙不借他韻一字。其有誤押者,皆後人傳誤,今悉照王、張二刻訂正。

一、元劇首折,多用楔子引曲,折終必收以正名四語。記中第一、三、四、五折,皆有楔子,如【賞花時】、【端正好】等一二曲,每折後皆有正名等語,古法可見。至諸本益以【絡絲娘】一尾,語旣不倫,復入他韻。查係後人增入,王伯良論之甚當,今依王本刪之。

一、襯搶帶等字漫書,致長短參差,不可遵守。今一從《太和正音譜》及王、張本,從中細書,以便觀者。其上三下四、上四下三、上二下三、上三下二等法,亦悉注明備考。亦間出己意,取某字爲虛字,某字爲實字,以便下板合於文理,不欲勉强成句,概置割裂,而於文氣有礙也。

一、各曲平仄有法,其入聲字元派入平、上、去三聲,不能字爲音切,用各本例,每字加圈,以識其字。又有動靜體用,字同而音不同者,亦加圈別之。知音者自不煩詳注也。

一、記中有一字而具二音或三四音者,不能遍釋,須人自理會。其易識者,遵古發字例,止以圈代音,亦從省例(發字例,見《更記》)。二音,如朝(昭)、朝(潮),相(平聲)、相(去聲),著(張略反)、著(直略反),廝(平聲)、廝(入聲)之類,止於後一字加圈(凡入聲之“著”盡叶作平聲,“廝”盡叶作去聲)。三音,如平聲“强弱”之“强”、上聲“勉强”之“强”、去聲“倔强”之“强”之類,止於後二字加圈,皆本古法,餘可類推。其易混字,如“臉”之或音作“檢”(如“臉兒淡淡粧”之“臉”,音“檢”),或音作“斂”(上聲,如“把箇發慈悲臉兒蒙著”之“臉”,音“斂”),用各不同,於“斂”音特加區別。俗音字,如“的”字本作上聲,今人盡讀作平聲,概不加音,俟人通融爲用。他如“善惡”之“惡”,《中原音韻》元叶作去聲,加圈則混於“好惡”之“惡”之類,更不著圈。又“更”字之平、去二聲加圈,“那”字之平、上、去三聲加圈之類,皆以便觀者。此王伯良凡例也。此等字面,最宜留心,卽所謂動靜體用之說,不厭瑣屑,謹盡書之。

一、王《例》云:“每”與“們”時通用,“得”與“的”時借用。惟“恁”之爲“如此”也,“您”之爲“你”也,“俺”、“喒”、“咱”之爲“我”也,“咱”又與“波沙”、“呵偌”、“兀地”爲助語,如此等,確宜細爲分別。

一、各調句,或一字,或二字、三字以至七字,參錯不一,惟過七字者卽係襯字。學者於一、二字句,多誤連上下文,致本調遂少一句;或斷一句爲兩,致本調遂多一韻者,皆無眞傳授之過也。

(以上均明崇禎間襲芳樓稿本《北西廂訂律》卷首)


[1] 此文當爲胡周冕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