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秀才皇帝的盲目乐观
在方孝孺赴京将近一年之际,即建文元年的七月初四,一直在北平燕王府中装病的燕王朱棣,突然在东殿升座,对聚集在西厢的亲信宣布,自己病体康复,为朝廷社稷计,他决定兴兵勤王,率军攻打南京,提的口号是“清君侧”。君之侧,即明惠帝朱允炆身边,究竟有哪些人被朱棣视为“奸党”呢?打头的还是齐泰、黄子澄两人。这两人帮助朱允炆制订了一个“削藩”的计划。而众多藩王中,最具威胁力的就是燕王朱棣。面对这一局势,朱棣先是装病,当他得知侄儿朱允炆已对他下达了秘密逮捕令后,决定反抗。
这一场战争先后打了四年,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初起兵时,朱允炆并没有想到事情的严重性,他将一切紧急军务统统交给齐泰、黄子澄处理,自己每日与方孝孺讨论《周官》的制度,商量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年的磨合,朱允炆对方孝孺的尊崇与依赖大为增强。方孝孺几乎无日不待在他的身边备作顾问。朱允炆每逢读书遇到疑难,就请方孝孺讲解。临朝处理政务,与大臣商量国事,他也要方孝孺坐在丹墀下的屏风前,随时批答。
应该说,朱允炆秉承了父亲朱标的儒雅性格,骨子里存在着一种悲天悯人的精神。这种气质来自他的奶奶,即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朱元璋之所以选定朱允炆继承皇位,除了要坚持“嫡长承祚”的制度外,他对朱允炆的欣赏不能不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朱元璋是一个“武治”皇帝,他很希望自己的孙儿能当一个继往开来的“文治”皇帝。以他的睿智,不可能不知道朱允炆“雅”有余而“威”不足。这种人,可处顺世而不可处乱世,可养君子而难制枭雄。基于这一点,朱元璋在位时,就将他认为可能给继位者造成障碍的“枭雄”尽可能诛除干净,这就是帮着他打下江山的建国功臣几乎一扫而空的原因。但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院子外的“枭雄”诛除干净了,家里头的“枭雄”却是个个儿都在。有问鼎皇座野心的儿子,少说也有三四个。朱元璋心再狠,也不至于说拿起屠刀剐了自己的骨肉。倒是黄子澄看到这一点,劝朱允炆立即“削藩”。但黄子澄是优秀的词臣而非老辣的干臣,说起来一套一套的,话也在点子上,但做起来却把不住火候与节奏。用现在的话来讲,叫思想力还不错,执行力太过欠缺。
二十岁的“秀才皇帝”,本来心智就弱,加上内有清流,外有虎狼,其悲剧的下场是完全可以预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朱允炆欲学他的爷爷举重若轻的执政技巧,什么大事儿都觉得没什么了不起。
当第一支讨伐大军从京城出发,朱允炆为了表示他的宽宏大量与优雅,他对部队的最高指挥官说:“你们打到燕京,不可胡乱杀人,你们总不至于让我背上杀害亲叔叔的恶名吧。”
在朱允炆看来,对燕王朱棣的作战,胜利犹如探囊取物。他自认为自己是天下归心的皇帝,王师出征,必然所向披靡。这种莫名其妙的乐观情绪在京城中弥漫。钟山脚下的宫阙,依然散发着金色的魅力;秦淮河两岸的河房,更是弦歌如旧。但是,有谁知道,燕王的旌旄南指,会使金陵的王气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