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本不用和别人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比较情结影响到谁

在你开始审视与疗愈比较心理之前,需要强调一点:不受比较心理负面影响的人在地球上是存在的,并且就在你我身边,这些人没有因与他人比较而产生自我怀疑和复杂的情绪。对于他们来说,人生如梦中的疆野,展现出一切可能。

“哦,你订婚了?太棒了!总有一天我也会遇到生命中的爱人!”

“听说你拿到了生意所需要的全部投资?恭喜!我这边也正努力实现商业增长。”

“哇,你获得了那个奖项的提名?太棒了!我也要提升我的实力,总有一些奖等着我!”

讽刺的是,这些人也是我过去羡慕、比较的对象,我像研究稀有人种一样研究他们,为他们强大的自我所折服。值得庆幸的是,比起以前为比较心理所累的自己,现在的我已经能接近这些人的心态。

但是大多数人,包括正在阅读此书寻求帮助的你,与我有着相似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不与人比较并不容易。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大量实践并提升自我意识,建立同样强大的自我,并做到游刃有余。这里的重点是,要获得强大的自我,你需要加深对自己的了解,看清使我们在比较的旋涡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的心理习惯与行为模式。

比较心理影响着我们大多数人,因为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比较。如果你回想童年,你会看到它的影响力。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接收到的反馈和信号,让我们不太想做自己,甚至不太敢做自己。

“我死也不会穿那件衣服的!”——也许你在聚会上听到朋友对某人的穿着进行批评,你对自己说:不要穿太有个性的衣服,普普通通随主流就好。

“扫兴的人谁喜欢!”——当你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你的堂弟可能会取笑你。你对自己说:我的真实感受说出来很可能会让别人不喜欢我,没有朋友。

“什么?你竟然喜欢那个人?真的假的!”——游乐场上的玩伴会当着你的面大笑。你对自己说:我喜欢的人必须符合同龄人的评判标准,而不是我自己的。

如果发现上述场景在自己生活中有多常见也不要害怕——诚实地面对自己,这样我们才能继续。现在,请回忆以往在你生活中出现过的信号和场景,让你觉得做自己是不舒适的,然后写在这里:




回想你上学时在学校操场上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场景,在你的同伴群体中是不是也有一套丛林法则?青春期正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拉帮结伙的时期,这时候谁想被贴上“怪胎”“不酷”或“失败者”的标签呢?融入群体,跟随主流,意味着别人对我的接纳,拥有集体归属感和安全感。而特立独行的代价,轻则造成社交尴尬,严重的则会遭受别人的霸凌,导致深远而痛苦的影响。不知从哪个时刻起,哪里开始变得不对劲了。

从小我们就把“怎样是对自己最好的”替换为“怎样会被他人接纳”。很多人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尽管这种担心是非理性且无用的,但还是会被深深地困扰着,对自我成长,对自己真正想要的、需要的以及喜欢的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做出妥协,比如不得不去自己不喜欢但朋友喜欢的餐厅吃饭,勉强做一份已经感觉不再享受其中的工作,或是继续一段自己不再珍视的友情。再自信的人,也有迷失自我、不知所措的时候。

也许你投入数年的时间与精力接受训练,只为得到一份你父母明确认同的工作;也许你的恋情本已走到尽头而你却迟迟未提出分手,因为你担心单身太久,别人说你不正常,害怕朋友们在聚会上议论你单身的事;也许你发现自己竟然会去不喜欢的地方度假,只是因为社交媒体热门旅游标签关键词推荐了这个地方,你希望通过在这个网红景点打卡而收获朋友圈一波羡慕的点赞;也许你在某个地方居住完全是因为你觉得应该在这儿,虽然窗外的景色可能令你不快。

以上哪个情景与你产生共鸣?



被别人喜欢的需要是如何影响你的?



我的故事

我记得自己从很小的时候就有比较心理的困扰,如果你在儿时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你并不孤单。

5岁时,当我看到刚出生的小弟,我在想他是不是比我可爱。上学后,我就把能不能拼对单词,游泳比赛能否夺冠作为我与同学比较的标尺,在心里把自己和同学们排名,这样较劲的心理持续了整个青少年时期,直至成人。而长大以后,那个想象中的“谁是第一名”的游戏并没有停止,总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证明我做得不错。

我的比较心理状态发展到顶峰是我参加完一次同学聚会,那时我快30岁了。那天原本很快乐,美酒佳肴,大家叙旧聊天,彼此交心畅谈人生故事到很晚。可能是聊小时候的事聊得太开心,在聚会的气氛之下我全然忘记了自己正在经历的、在当时的我看来不值一提的、庸碌无常的生活。其实,那一段时间我与男友(现在的老公)正处于人生的窘境中。由于经济衰退的影响,他的工作受挫,生意不景气,我们担心的糟糕的结果也变成了现实,我们抵押了自己的房子。我感觉自己好像亲眼看见一场车祸,看着慢镜头下的一切一点点被摧毁瓦解。表面上我镇定自若,轻松自如地与人说笑,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心里那根绷紧的弦随时可能会断掉。

那天晚上,我被一个个体面的同学们包围着,大家看起来都无忧无虑。我们在社交网站上互相加了好友,一夜间我的社交网络扩大了三倍。

对于当时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心力交瘁、脆弱无助的我来说,这个举动如同火上浇油。手机上联系人名单扩充了,给我做比较的对象资源也丰富了,天天上网的习惯一发不可收拾。沉溺于其中的我就这样用手指划着屏幕,内心跌入谷底,在那里我完全忘记了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的人生什么才是重要的事;在那里只有不断地下坠,下坠……而我身体里潜伏的比较心理也开始强迫症般地爆发出来。

看到谁晒了一个健身照,我就会站在镜子前把自己身上每一块肌肉的线条、手脚臂膀,与照片中的人比较上一个小时。我将三个人的社交动态设为特别提醒,以便我随时跟踪他们的最新动态。我存储别人的信息,有时直接用手机截屏他们所发的状态,来提醒自己他们已经达到了什么成就。如果我的好奇心被进一步激发了,我还会旁敲侧击,和别人打听小道消息,来获得更多关于我在网上看到的某个人某件事的信息。比较心理已经把了解别人正在干什么变为我每天必做的事,然而我对此也无能为力。

改变发生在两年后的一个星期六下午。记得当时我仍在玩手机,一口气看了一个人长达三年的脸书相册,就在我对着他发的去马尔代夫的度假照片翻白眼的时候,我的手机由于过烫,突然屏幕死机。这也是对我自身状况的一个隐喻,我同人比较的心理,确实像手机一样已经发热过头完全失控。我怎么会落到如此境地—怎么会在自己和朋友的比较中,感觉如此自卑、迷失、无能为力、失去自我?我不只是和朋友比,说实话,是在和所有人比。

然后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可以觉察我在比较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那么我是否也可以通过觉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从中跳脱出来,重拾自我呢?我至少要去尝试。

为了走出这个亟待攻克的个人困境,首先,我找了些入门的资料,比如听演讲或翻阅书店里心理自助书籍。接着,我报名了一些心理学在线课程,订阅了相关领域的博客文章,继续深入学习。之后,我接受了更加正规的训练。当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自己做事动机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包括了解我恐惧的是什么,在不受人影响的情况下我想要的又是什么。之后我发现像魔爪般钳制我的比较心理,才一点点慢慢松动减弱,我才得以重获快乐。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有意识地去放下那些在与人比较过程中我紧抓不放的东西,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内心更深处,倾听真实自我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