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官山河边
张玉水
官山河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是汉江的一级支流,自南向北注入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随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实施,这条名不见经传的河流也渐渐为人所知,因为它是国家重点治理的五河之一。我家就住在官山河的出口处。若水库充盈,隔着窗就能看到水面。
打记事起,就与河为邻,以水为伴。喝着河水长大,顺着河水游走,从遥远的鄂西北漂到了省城武汉。不管走到哪里,对这条母亲河总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次回家,不管春夏秋冬,都要到河边走一走、看一看,今年也不例外。
端午时节,回家省亲,所见所闻让人感慨万千,仿佛又找回了40年前的感觉,但又大不相同。但见河水清清、垂柳依依,人工栽培的芦苇已成气候,芦苇丛中传来阵阵鸟鸣,不时有白鹭从低空掠过。30多年不见的水生植物在清澈见底的河床之上飘舞,成群的鱼儿穿梭其中,与远处青山共同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令人赏心悦目。
如今,在官山河两岸新建了很多亲水平台,给人们亲近河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两岸防护大堤蔚为壮观,自襄渝铁路大桥以下先由南向北、再由西向东,一直延伸到丹江口水库尾端,中线水源公司埋置的保护桩随处可见。赶上节假日,一早一晚,居住在数公里之外的人们或开车,或步行,三五成群地来到河边纳凉、看景,让我们这些住在岸边的人尽感天时地利。穿红着绿的大姑娘、小媳妇依旧沿袭着传统,提竹篮、拎水桶在河边洗衣,水流声、棒槌声、欢笑声相互交融,蓝天、白云、碧水交相辉映。循着从远处传来的稚嫩童声,看到年轻的夫妻带着孩子在河边戏水,其乐融融。
得益于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安置,家乡昔日的土墙木屋已荡然无存,全被清一色的楼房所取代。上端着朱红、下端涂米黄涂料的楼房非常醒目,一看便知那是移民新居。在不到4公里的河段上,新建了3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极大地方便了两岸群众交通出行。在我的记忆中,人们以往要过河,开始是用树干搭就的一摇三晃的简易桥,再后来就是用预制板连接的临时桥,遇一场洪水,水过桥失,然后再搭。现在,走泥巴路、住漏雨屋、挑河水吃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曾几何时,建在河边的造纸厂臭气熏天,制浆污水顺河而下,形成一条长达数公里的黑黄色污染带,下游群众田不能灌、水不能喝,罹患癌症的人年年增多,鱼虾近乎绝迹。20年前,人们的生活垃圾全都倾倒在河边,一年下来能成一座小山,唯有洪水过后,才算干净。如今,污水处理厂就建在河边,80%以上的生活污水都得到有效处理,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已成常态,有的村庄已自发地组建了自己的清扫队伍,其装备水平丝毫不亚于城市。
在河流的东岸,当地政府顺河新修了一条景观大道,路旁遍植垂柳、桂花,青石栏杆正在安装之中。不管是早上还是晚间,在路上健步行走的乡亲比比皆是,就连一生忙于劳作的母亲也成了其中的一员,只要天气适宜,雷打不动地要去走个来回。每每与左邻右舍、儿时玩伴聊天时,谈及变化,大家皆有同感:若非南水北调,哪有今天!
在离家返汉的火车上,通过报纸,欣闻十堰市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又启动了丹江口水库库周428个村庄环境的革命性综合整治工程。我坚信,居住在官山河两岸的人们生活环境会越来越美。我希望,家乡父老乡亲的日子越过越好。
(作者系湖北省移民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