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艺特色
(一)“泥人张”的工艺特色
“泥人张”彩塑主要以人物为塑造对象,人物造型真实、生动、传神,具有形式美感,意境含蓄,富于感染力,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意蕴联想,呈现高度写实功力和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其创作题材广泛,有选自中国的古典名著中的人物,有选自戏剧中的人物或情节组像,有取自中国的民间故事,有取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还有许多作品是各界人物的肖像以及劳动人民形象,还有反映当时天津民间风俗的作品。
“泥人张”彩塑为什么能始终保持栩栩如生的姿态和鲜艳的色泽,保持不开裂、不脱色?这是因为“泥人张”彩塑有独特的工艺特点。
“泥人张”彩塑制作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塑,即塑造形体,也是制作彩绘坯体的过程;二是彩,在制作好的泥胎上施彩。主要包括下面几个制作步骤。
1.选择合适的泥土
“泥人张”的作品好坏,首先要看使用的原料—泥的好坏。在选择泥土上一定要用上好的泥土,并要“一晒二搅三过滤”。“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为“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当时天津西郊区古河道地下一米处有一层红色黏土(俗称胶泥),张明山在反复比较后发现,这里的黏土粘性极强,含沙量小,非常适合作为制作泥人的原料。张明山与当地的农民达成协议,让农民将晒干后的黏土送来,然后将这些土进行一次过滤。张家老宅内有专门的制作室,一高一矮相连的两个池子,黏土放入高池内,注入水后搅拌成泥浆,通过孔洞将泥浆挤进矮池,孔洞内铁丝网滤去沙石草梗;打制成型的土坯被称为熟土,每块重量在5公斤左右,用油布包好,放入地窖,随用随取。保存三年以上的熟土最好,制作出来的作品绝对不会开裂。
2.捏制坯胎
根据草稿或自己的创作构思,捏制坯胎。在捏制的过程中要仔细,注意所要创造物体本身的特征,把一些细节都要捏制出来,便于后面的操作。泥人张的作品讲究形神兼备,手上的功夫最为了得,一个作品80%要靠手上的技巧。
3.阴干
捏制好的坯胎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干方法应是放在阴凉处自然风干30天左右。待素胎八成干后,方可日晒或烘烤。
4.入窑烘烧
“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800℃左右,出窑后经仔细打磨、修复,把裂纹修没,整理之后即可着色。
5.施彩绘
彩塑作品在烧制后用颜料上色。有关专家在总结“泥人张”的色彩时指出,“泥人张”将“色”“彩”赋予了新的内容,“色”是客观的存在,而“彩”是主观对色的调动和组合,“泥人张”的作品带有丰富的主观意向性。根据所捏物体的本质特征上色,注意颜色的搭配与和谐。在颜料干了之后再上一层清漆,起到保护作品的作用,另外也能使作品光新亮丽。
彩塑的用色,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的颜料为水粉色,覆盖力差,容易爆裂、脱落、褪色,不能长久保存。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采用丙烯色和其他一些特殊颜料,覆盖力强、不爆裂、不脱落、不易褪色,干后不溶于水。一件完整的作品一般需要耗时30天左右。
从上面工艺流程中可以看出,“泥人张”工艺有这些特点:在储泥时,将特殊的红土胶泥配上适量的棉絮、水、胶混合而成,用油布包好,放入地窖内保存,随用随取,解决了泥塑不开裂的问题;在制作时,一个作品80%要靠手上的技巧,手腕用力,手指要轻,在手指达不到的部位使用“压子”帮忙,解决了塑型的问题;随后进行烘烧阶段,入窑烘烧,温度700~1000℃,烘烧解决了定型问题;如果碰到少许断裂的情况,用刷子等工具进行打磨、配以适量胶水修补;改进了用色,上色用丙烯颜料以及一些特殊的颜料,鲜艳不脱色,最后自然晾干,长久保存,不开裂、不脱色。
(二)惠山泥人的工艺特色
粗货和细货
惠山泥人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时采用模子印制的,称为“粗货”;另一类是不用模子,完全靠手工捏制的,称为“细货”。
一般地说,粗货受模型的限制,泥塑造型比较简练,大都是圆浑浑、胖乎乎的,甚至用浮雕和高浮雕来处理,以单纯、质朴、洗练著称;细货是彩绘造型,十分讲究和繁复,如色彩的搭配、线条的运用,纹样、图案装饰,以及贴金描花、开相妆銮,有的已形成固定的程式,以生动、活泼、流畅见长;前者比较偏重写意,后者基本接近现实。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们都刻意追求形神兼备。
手捏戏文《断桥》
喻湘涟、王南仙作品
粗货的制作工艺包括创作原型、制作模具、晾干泥坯、上色彩绘等工序;而细货就比较繁复,手捏戏文工艺流程包括打泥、揉泥、印头、捏身、捏手、镶接、装头、捏脚、插棒、扳势、打底、开相、上色、装銮、装插等工序。惠山泥人传统工艺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等技艺。作为彩塑,彩绘技艺在整个泥人的工艺制作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因而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
惠山泥人国家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莲曾写道:“手捏戏文作为一门空间艺术,是以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和喜闻乐见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同时,在它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又深深地受到昆曲和京剧的强烈影响。这艺术的两重性和它所受到的客观直接影响,决定了手捏戏文之实用功能和强烈装饰意味的形成,并由此产生了特有的审美情趣。”
搭搭满、细细减、色色爆
粗货与细货两类泥人虽然在风格上有较大的差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艺人们的一句行话来概括,叫作“搭搭满、细细减、色色爆”。
“搭搭”,是无锡的一句俗话,是“处处”的意思;“满”是“饱满”的意思。所谓“搭搭满”,就是在进行泥人造型时,一般都十分讲究形象的丰满、完整。
所谓“细细减”,就是在一件泥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趁着泥在半干半湿的时候,用工具将作品原件细细地、一步一步地进行削减、修改。在不损伤艺术形象完善的前提下,适当地减去不重要的地方,从而充分突出主题,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但是,只减而不夸张也不行,那样就会使作品显得单调。
所谓“色色爆”,就是巧妙地进行用色。“爆”是强烈跳动、火爆的意思。惠山的艺人们历来十分强调用色,“三分塑七分彩”。
“放头,缩手,去颈根”,这是惠山的艺人们的一句口诀,即缩减臂颈,夸大头部,为的是在有限的体积内,因头部的放大而便于刻画面部表情,能使作品更加传神。例如惠山泥人中的小孩或老寿星,有时头与身躯只有一比一的比例,但仍然使人看后感到很舒服,就是这个道理。
喻湘涟作品
『色色爆』和合二仙
(三)凤翔泥塑的工艺特色
凤翔泥塑主要采用模印手法,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繁琐,每件作品都要经过多道工序。其制作工艺流程基本上分为采土、砸泥、造型、制模、翻坯、合坯、粉洗、勾线、彩绘、上清漆、包装等步骤。具体如下:
1.采土
凤翔泥塑主要原料是六营村东边万泉沟内的观音土,人们常叫板板土。这种土土质细腻,含沙量适宜,沙粒细而匀称,无杂质,是制作泥塑的上好原料。
2.砸泥
将采集的原始土放在石板上,用木骨朵(一种原始农具,形如古时仪仗中的骨朵,故而得名)砸碎研细,撒上清水,过一至二个时辰,待土完全浸泡湿透后,再往泥内加入适量纤维,如麻纸和棉花纤维,反复捶打,制成韧性强的纸筋泥。
砸泥
3.造型
造型是传统泥塑工艺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也是区别艺人手艺高低的分水岭,艺人们称为“出楔子”。艺人常常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先用手捏塑出大概形象,再借助于尖、圆、扁、方、斜、凹、凸和多齿等大小不同的工具,通过点、按、挑、刻、划等手法和小泥团、泥条的堆积,塑造形体,晾干后即成模型(楔子)。
4.制模
制模是将创作的作品制成翻坯用的模具。先把成型的模型放在平地上,再将纸筋泥擀成指头厚的泥片,盖在涂了植物油的模型上,双手用力挤捏,使其凹凸结合紧密,然后把其轻轻放入盛满草木灰的器皿中,待水分稍干,使纸筋泥与模型分离。凡是圆雕作品,须将裹在模型外面的纸筋泥,从中间部位切割成为两半。过去艺人使用泥巴模具制作方法,现在大量使用石膏模具,方法类似。
模具
5.翻坯
先将纸筋泥揉成团状,用擀面杖擀成圆饼,再将泥饼覆于凹陷的模具中,用手反复挤压,使泥和模具紧贴,然后去掉边沿多余泥饼,晾晒至七成干后脱模即可。
脱模晾干
6.合坯
除挂片浮雕作品外,圆雕泥塑都由前后两片分别捏制,然后拼合成为整体。合坯前,要用湿软的泥条粘于原坯边沿,对茬黏合。用刀、竹等工具填平、抹光合茬高低不平的地方。有些儿童玩具,在拼合时放入泥丸或小石子,使作品晃动时发出声响。
7.粉洗
先用清水搓洗泥坯,使表面湿透,再用白粉汤浇灌,然后用细砂纸打磨三次,使表面光润白亮。粉洗所用白粉是凤翔县城西边灵山脚下出产的白垩土;将白垩土采来后砸细,加入熬制稀释后的胶液中,搅拌均匀制成白粉汤。
8.彩绘
彩绘特别重要,一般称之为粗雕、细描、重彩。主要步骤是先绘样再上彩。
(1)绘样
绘样也称勾线,即用墨线勾勒出作品的形象与神态。勾线的线条有讲究,线条是造型的根本。勾线分彩绘和素绘两种:素绘需要在全白的泥胎上一墨到底,除了勾出轮廓线外,还需要用墨线描绘出作品的细节和装饰符号,技艺要求较高;彩绘只需要勾出作品轮廓即可。
(2)上彩
在彩绘作品上将用墨线勾出轮廓的部分分别填充色块。由于色块是表现作品精神风貌的主要手法,要求用色必须按照泥塑品种的结构品类和审美情趣配色,凤翔艺人一般用色彩为黑、白、红、青、黄五行正色,代表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颜色合理搭配,可产生鲜亮、饱和、靓丽的审美效果。
上清漆
9.上清漆
彩绘全部完成后,待颜色完全干透,便在彩绘表层薄薄地涂上一至二层透明清漆,起到保护色彩不被水溶化的作用。至此,一件作品制作部分就完成了。
(四)“泥咕咕”的工艺特色
浚县“泥咕咕”主要品类有三种:鸟禽类、兽类、人物类。鸟禽类主要有斑鸠和燕子。兽类主要有狮子、独角兽、老虎;人物类主要有骑马人、西游记人物和戏剧人物等。经过千年的流传,它们在用色和艺术特征上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
在色彩上,浚县“泥咕咕”的彩绘一般都是以黑为底,再用白粉、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颜色描绘出各种纹饰,如梅花、菊花、月季、兰草、火焰等,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调和过的中间色,大红大绿,对比强烈,豪放粗朴。
在艺术特征上,夸张和传神是浚县“泥咕咕”两大特点,浚县民间有这样的谚语“花无正色,鸟无正名,取个意思就行”。如“咕咕鸟”都被夸大肚子,头和尾部缩得很小,但是外形圆润饱满。而“骑马人”,艺人为突出战马的雄壮,把马颈部夸张得非常高大,占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二,马头高昂,马脖宽厚,马的四肢缩减得特别短,显得整体而稳重,骑马的人物只捏出头部和直立的身体,手脚被省去,突出骑马人物的勇武和豪气。
浚县“泥咕咕”发展到现在主要有三种制作方法:传统的手工捏制、半模具制作和在泥玩具上加弹簧。
浚县因为地处黄河故道,所以这里的泥土比较细腻、柔软且粘性大,塑造性强,不易开裂,是做泥塑的上佳材料,当地人称黄胶泥。“泥咕咕”的手工捏制主要分取土、晒土、和泥、捏制、插孔、晾晒、烧制、彩绘、刷漆九个工序。
半模具制作与传统手工捏制最大不同就是模具的使用,先用模具做出泥塑的各部分,然后再分别进行手工修整和进一步的捏制,最后把它们缝合在一起就成了。
在泥玩具上加弹簧这门工艺最早创于20世纪5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活头狮子”,特点是主观夸大头部,表现出巨目、大耳、阔鼻和大嘴,色彩五颜六色,鲜艳夺目,风格更加豪放、热情而又有亲和力。“活头狮子”与其他制作方式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是将头部、身部和绣球分开捏制,然后再把头和身用一个弹簧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体。
活头狮子
柴秀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