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康复护理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

第一节 物理治疗

学习目标

1.能列举常用物理因子治疗的作用、适应证及禁忌证。

2.能陈述常用运动治疗的作用、适应证及禁忌证。

一、物理治疗概述

(一)概念

物理治疗,是通过力、电、光、声、热、磁等物理因子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改善或重建躯体功能的一类方法。

(二)主要内容

1.物理因子治疗范畴 物理因子治疗分类方法相对比较成熟,可以分为电疗法、光疗法、超声波疗法、磁疗法、水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牵引疗法、石蜡疗法、压力疗法、低温疗法等治疗方法。

2.运动治疗范畴 运动治疗的方法十分丰富,分类方法也很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本节从临床的角度做一个综合的分类介绍。运动治疗范畴可以分为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和方法、增强肌肉力量的技术和方法、牵伸软组织的技术和方法、基于神经生理法则的治疗技术、基于运动控制理论的治疗技术,以及增强心肺功能的技术与方法,在本节的内容中会逐一进行介绍。

二、物理因子治疗

(一)电疗法

1.概述 应用电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电疗法。根据所采用电流的频率不同分为低频、中频、高频电疗法三大类,还有直流电疗法、静电疗法等。

2.低频电疗法

(1)定义及分类:应用频率在1000Hz以下的低频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临床上根据波形和频率不同可将低频电疗法分为很多种类型,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感应电疗法、间动电疗法和直角脉冲脊髓通电疗法等。

(2)治疗作用:包括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兴奋自主神经、镇痛和催眠作用等。

(3)适应证:各种神经炎、脑与脊髓损伤所致的肢体瘫痪、外周神经损伤、癔症性瘫痪、失用性萎缩、肌张力低下、尿潴留、各种扭挫伤、肌筋膜炎、瘢痕、粘连、慢性炎症、颈肩腰腿痛、骨关节炎、脉管炎等。

(4)禁忌证:出血倾向、癫痫、传染性疾病、重要脏器疾病急性进展期和危重期、身体局部有金属异物、心脏起搏器、皮肤过敏或有破损、感染和皮疹等。结核病灶部位、心前区、颈动脉窦区、孕妇腰骶部禁止使用该疗法。

3.中频电疗法

(1)定义及分类:应用频率为1~100kH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根据所采用中频电流的不同产生方式、波形及频率,中频电疗法可以分为四种:①干扰电疗法,包括传统干扰电疗法、动态干扰电疗法、立体动态干扰电疗法;②等幅中频电疗法,包括音频电疗法、音频磁场电疗法、超音频电疗法;③调制中频电疗法,包括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调制脉冲中频电疗法;④低中频电混合疗法,包括音乐电疗法、混合电疗法。

(2)治疗作用:包括锻炼骨骼肌、促进血液循环、镇痛、软化瘢痕等。

(3)适应证:骨关节疾病、软组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

(4)禁忌证:出血倾向、癫痫、传染性疾病、重要脏器疾病急性进展期和危重期、身体局部有金属异物、心脏起搏器、皮肤过敏或有破损、感染和皮疹等。结核病灶部位、心前区、颈动脉窦区、孕妇腰骶部禁止使用该疗法。

4.高频电疗法

(1)定义及分类:应用频率为100kHz~300GHz,波长为3000m~1mm的高频电流或其所形成的电场、磁场或电磁场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高频电疗法(high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根据波长不同,医用高频电流可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5个波段,其中微波又分为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

(2)治疗作用:高频电作用于人体时主要产生温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其中非热效应可以加速自主神经生长,改变蛋白质结构,改变生物膜的通透性与细胞膜结构,改善局部微循环等。因为这些作用无法用温热效应解释,故称为非热效应。温热效应的治疗作用可以包括:①改善血液循环;②镇痛;③消炎;④降低肌肉张力;⑤加速组织生长修复;⑥提高免疫力;⑦治疗肿瘤。

(3)适应证:骨关节疾病、软组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五官科疾病等。

(4)禁忌证:恶性肿瘤(一般剂量时)、出血倾向、结核病、妊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局部金属异物、植入心脏起搏器者。

(二)光疗法

1.概述 应用人工光源或日光辐射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光疗法(phototherapy)。临床上常用的光疗法有红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紫外线疗法和激光疗法。

2.红外线疗法

(1)定义:红外线属不可见光,波长0.76~400μm,因其在光谱上位于红光之外,故称红外线。辐射人体组织后主要产生热作用,故又有热射线之称。应用红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红外线疗法(infrared radiation therapy)。

(2)治疗作用:①改善血液循环;②降低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③镇痛;④消肿;⑤干燥。

(3)适应证:软组织扭挫伤恢复期、软组织炎症感染吸收期、伤口愈合迟缓、慢性溃疡、丹毒、冻伤、压力性损伤、烧伤创面、肌痉挛、慢性盆腔炎、外阴炎、乳腺炎、神经性皮炎等。

(4)禁忌证:恶性肿瘤局部、出血倾向、高热、活动性结核、急性扭伤早期、急性化脓性炎症、闭塞性脉管炎、重度动脉硬化、局部感觉或循环障碍者等。

3.紫外线疗法

(1)定义:紫外线属不可见光,波长180~400nm,因其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故称紫外线。在光谱中紫外线波长最短,因而紫外线光量子的能量大,辐射人体组织后主要产生光化学效应,故又有光化学射线之称。应用紫外线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紫外线疗法(ultraviolet therapy)。

(2)治疗作用:①杀菌、消炎、镇痛;②促进维生素D生成、防治佝偻病和骨软化症;③加速组织再生;④脱敏,增强免疫功能;⑤光敏反应。

(3)适应证:①全身照射适用于佝偻病、骨软化症、老年骨质疏松症等;②局部(体表)照射适用于疖肿、痈、急性蜂窝织炎、急性乳腺炎、丹毒等。

(4)禁忌证:恶性肿瘤、高热、心肺肝肾功能衰竭、出血倾向、活动性结核、急性湿疹、日光性皮炎、皮肤癌变、色素沉着性干皮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光敏性疾病、应用光敏药物(光敏治疗除外)等。

4.激光疗法

(1)定义:激光是由受激辐射的光放大而产生的光,应用激光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激光疗法。

(2)治疗作用:①激光的生物刺激和调节:消炎镇痛、促进组织修复、“光针”作用、调节神经及免疫功能;②激光手术;③激光治疗肿瘤。

(3)适应证:①低强度激光适用于内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皮肤科疾病、五官科疾病;②高强度激光适用于外科疾病、皮肤科疾病、妇科疾病、内科疾病。

(4)禁忌证:恶性肿瘤(光敏治疗除外)、皮肤结核、高热、出血倾向、心肺肾功能衰竭、孕妇、与黑色素瘤有关的皮肤病变、光敏性皮肤或正在服用光敏性药物等。

(三)超声波疗法

1.定义 超声波是指频率在20kHz以上,不能引起正常人听觉反应的机械振动波。超声波疗法是应用超声波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一般常用频率为800~1000kHz。

2.治疗作用 ①神经系统方面,加快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神经愈合,提高痛阈;②心血管方面,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解除血管痉挛,建立侧支循环;③骨骼系统方面,小剂量超声波(脉冲式0.4~1.0W/cm2)可促进骨痂生;④肌肉结缔组织方面,降低挛缩肌肉的张力,软化瘢痕等。

3.适应证 ①神经性疼痛;②软组织损伤;③骨关节病;④泌尿生殖系统疾病;⑤眼科疾病;⑥心脑血管疾病。

4.禁忌证 ①多发性血管硬化、血栓性静脉炎;②化脓性炎症、急性败血症、持续性高热;③恶性肿瘤(超声治癌技术除外);④孕妇的下腹部、小儿骨骺部禁用;⑤头部、眼、生殖器等部位治疗时,剂量应严格把握;⑥高度近视患者的眼部及临近部位;⑦放射线或同位素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半年内。

(四)磁疗法

1.定义 磁疗法是一种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穴位或患处,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2.治疗作用 ①消炎、消肿作用,促进血液循环;②止痛作用;③镇静作用;④降血压作用;⑤对良性肿瘤的作用;⑥促进创面愈合作用;⑦软化瘢痕作用;⑧促进骨折愈合作用;⑨止泻作用。

3.适应证 磁疗法适用于软组织挫伤、外伤性血肿、臀部注射后硬结、颈椎病、腱鞘囊肿、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肌纤维组织炎、耳廓浆液性软骨膜炎、颞颌关节综合征、前列腺炎、尿路结石、支气管炎、三叉神经痛、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胆石症、婴幼儿腹泻、血管瘤、术后痛等。

4.禁忌证 目前磁疗法尚无绝对禁忌证,但以下情况可不用或慎用,如严重的心、肺、肝及血液疾病,体质极度衰弱,副作用明显者或孕妇的下腹部。

(五)传导热疗法

1.概述 传导热疗法是以各种热源为介质,将热直接传导给机体,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包括蒸汽熏蒸疗法、地蜡疗法、泥疗法、沙浴疗法、坎离砂疗法等。

2.蒸汽熏蒸疗法

(1)定义:利用蒸汽作用于身体来防治疾病和促进康复的一种物理疗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局部熏蒸疗法、全身蒸汽浴。

(2)治疗作用

1)热传导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细胞的通透性加强,从而有利于血肿的吸收,加速水肿的消散;促进新陈代谢,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具有消炎作用。

2)气流颗粒运动的作用:气流中微小的固体颗粒对患处起到按摩、刺激、摩擦等机械治疗作用;可软化、松解瘢痕组织和挛缩肌腱;可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降低肌张力,具有解痉、镇痛作用。

3)独特的药物治疗作用: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药物配方进行治疗,以达到消炎、消肿、镇痛等治疗作用。

(3)适应证: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高血压病Ⅰ、Ⅱ期,神经衰弱,营养性水肿病,皮肤瘙痒症,结节性红斑,荨麻疹,慢性盆腔炎,功能性闭经,腰肌劳损,扭挫伤,瘢痕挛缩等。

(4)禁忌证:严重心血管疾病、孕妇、恶性贫血、月经期、活动性肺结核、高热患者禁用;年老、体弱者慎用。

3.湿热袋敷疗法

(1)定义:利用热袋中的硅胶加热后散发出的热和水蒸气作用于机体局部的一种物理疗法,也称热袋法。

(2)治疗作用:①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促进代谢,改善组织营养;②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促进渗出液的吸收,消除局部组织水肿;③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降低肌张力,缓解疼痛;④软化、松解瘢痕组织和挛缩肌腱。

(3)适应证:软组织扭挫伤恢复期、肌纤维组织炎、肩关节周围炎、慢性关节炎、关节挛缩僵硬、坐骨神经痛等。

(4)禁忌证:同“蒸汽熏蒸疗法”的“禁忌证”。

三、运动治疗

(一)关节活动度训练

1.概述 关节活动度训练是指利用各种方法来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治疗方法。临床常用的改善关节活动的运动训练有:主动运动训练、主动助力运动训练、被动运动训练、持续被动训练等。

2.主动运动训练

(1)定义:患者主动用力收缩肌肉完成的关节运动或动作,以维持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最常用的是各种徒手体操。

(2)适应证:肌力3级以上,能主动运动的患者;需要改善心肺、神经协调功能的患者等。

(3)禁忌证:骨折未完全愈合、关节急性炎症、关节脱位未复位、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

3.主动助力运动训练

(1)定义:在外力辅助下,患者主动收缩肌肉完成运动或动作,以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常用的有器械练习和滑轮练习。

(2)适应证:肌力低于3级,能主动运动的患者;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关节粘连和肌张力增高而使关节活动受限,能主动运动的患者等。

(3)禁忌证:同主动运动训练。

4.被动运动训练

(1)作用:被动运动可保持肌肉的生理长度和张力,维护关节正常形态和功能,对于肌肉瘫痪的患者,在神经功能恢复前进行关节的被动运动,可以达到维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的目的。

(2)适应证:因力学因素所导致的软组织挛缩与粘连、疼痛及肌痉挛、神经性疾患所导致的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和受限;不能主动活动者,如昏迷、完全卧床等。

(3)禁忌证:正在愈合的组织和使用抗凝治疗时,不宜采用或谨慎使用。

5.持续被动运动

(1)作用:持续被动运动与一般的被动运动相比,其特点是作用时间长、运动缓慢、稳定、可控,因而安全、舒适。与主动运动相比,持续被动运动不引起肌肉疲劳,可长时间持续进行,同时关节受力小,可在关节损伤或炎症早期应用而不引起损害。

(2)适应证:骨折术后、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韧带重建术后、关节挛缩松解术后等。

(3)禁忌证:当产生对应关节面有害应力或造成正在愈合的组织过度紧张时,不宜采用。

(二)肌力训练

1.概述 肌力是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是肌肉发挥其生理功能的形式,肌肉主要通过肌力对外界做功。临床上,神经系统疾病、失用性肌肉萎缩、肌源性疾病、年龄增加等原因,都会引起肌力的下降。常用的肌力训练方法包括:传递神经冲动训练、助力训练、主动训练、抗阻训练和等长训练等。

2.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1)适应证:适用于肌力0~1级的患者。

(2)训练方法:引导患者做主观努力,通过意念的方式,竭力去引发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此时患者大脑皮质运动区发放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前角细胞向外周传递,使瘫痪肌肉逐渐恢复功能。

3.助力训练

(1)适应证:适用于肌力1~3级的患者。

(2)训练方法:常用的助力训练有徒手辅助主动训练、悬吊辅助主动训练、滑面上辅助主动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我们需要改变患者体位,以达到最佳的减重辅助效果,同时,随着肌力的改善,可以通过改变患者体位、提高接触面摩擦程度、增加阻力等方式增加训练难度。

4.主动训练

(1)适应证:适用于肌力达到3级以上的患者。

(2)训练方法:训练中应采取正确的体位和姿势,将肢体置于抗重力体位,防止代偿运动。

5.抗阻训练

(1)适应证:适用于肌力以达到4级或5级的患者。

(2)训练方法:常用的抗阻训练有徒手抗阻力主动训练、加重物抗阻训练、弹力带抗阻训练等。训练时固定关节近端,阻力方向与运动肢体成直角,根据训练要求,阻力的部位和患者的姿势应适当变换。加阻力时不可过急,宜缓慢。对于骨折患者,应该保护骨折固定的部位,阻力不可过大,以免影响骨折恢复。

6.等长训练

(1)适应证:根据肌力的恢复程度,2~5级肌力的患者均可进行等长收缩肌力训练。适用于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骨折石膏外固定后。

(2)训练方法:常用的训练方法有“tens”方法和多角度等长训练。“tens”是每次等长收缩持续10s,休息10s,重复10次收缩为1组训练,每次训练做10组训练。多角度等长训练是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每隔20°做1组等长收缩。此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克服等长训练的角度特异性,扩大等长收缩练习的作用范围。也可利用此练习在疼痛弧两端进行等长训练。

7.肌力训练的禁忌证 ①全身有感染性疾病:全身有严重感染和发热不宜进行;②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况;③皮肌炎、肌炎及发作期患者及严重肌病患者不宜进行高强度或抗阻训练;④肌力训练会加剧局部疼痛的,如肌肉、骨骼外伤后术后早期患者不宜进行肌力训练;⑤局部有活动性出血,不宜进行局部肌肉训练,以免加重出血形成血肿;⑥骨折后只行石膏外固定、骨折断端尚未形成牢固骨痂时不宜进行肌肉长度有改变的训练。

(三)牵伸训练

1.概述 牵伸训练是指为恢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和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运用外力拉长短缩或挛缩的软组织,做轻微超过软组织阻力和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临床上常用的牵伸方法主要有被动牵伸、主动抑制等方法。

2.被动牵伸

(1)手法牵伸:治疗师徒手对紧张或挛缩的组织及活动受限的关节进行牵伸,通过控制牵伸参数(体位、方向、速度、强度和时间等),来消除组织紧张、增加挛缩组织的长度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2)机械牵伸:由于手法牵伸的强度和时间局限性,临床上常借助重量牵引、滑轮系统和夹板等机械装置来持续增加小强度的外部力量,较长时间作用于缩短组织,提高疗效。

(3)自我牵伸:为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患者自己将身体部位移动至某一位置所进行的一种肌肉伸展性训练,将自身重量、体位改变和肢体运动等作为动力来源,牵伸强度和持续时间大体与手法牵伸相同。

3.主动抑制 为使牵伸的阻力最小化,在肌肉牵伸前,嘱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受到自己的人为抑制,此法称为主动抑制。该技术只能放松肌肉组织中具有收缩性的结构,对结缔组织没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神经肌肉支配完整,而且患者能够主动控制的情况下;对于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痉挛和瘫痪的患者作用不大。

4.适应证 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瘢痕形成,导致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②预防由于制动、内外固定和失用等造成的肌力减弱以及相应组织短缩的发生;③体育锻炼前后的有效牵伸。

5.禁忌证 ①关节内外组织有感染、结核和肿瘤等,特别是各种炎症急性期;②新发生的骨折和软组织损伤,严重骨质疏松,神经损伤术后1个月内;③关节活动或肌肉被拉长时出现剧烈疼痛,骨性因素造成的关节活动受限;④挛缩造成关节僵硬者。

(四)平衡协调训练

1.平衡训练

(1)定义: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2)平衡的分类

1)静态平衡: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2)动态平衡:①自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②他动态平衡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3)平衡训练基本原则

1)安全性原则:平衡训练要在监护下进行,密切监控以防意外的发生,但不能扶牢患者,否则会因患者无须做出反应而失去治疗作用。

2)循序渐进原则:即支撑面积由大到小、稳定极限由大到小、由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从睁眼到闭眼,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3)个体化原则:即因人而异,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综合性训练:平衡功能障碍一般不是孤立存在的,常伴随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或认知障碍一起出现,因此要进行综合治疗。

(4)平衡训练方法

1)双膝跪位和半跪位,主要适合于截瘫患者。①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然后保持平衡;②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可先跪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待平衡功能改善后,再在平衡板上训练;③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患者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或和治疗师进行抛接球训练。

2)坐位平衡训练:①长坐位平衡训练,截瘫患者多采用长坐位进行平衡训练;②端坐位平衡训练,偏瘫患者多采用端坐位进行平衡训练。

3)站立位平衡训练:为步行做好准备,并最终达到步行的目的。①静态平衡训练:患者取站立位,然后保持平衡。②他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站立位,在监护下,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平衡功能改善后,再在平衡板上训练。③自动态平衡训练:患者取站立位,患者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或和治疗师进行抛接球训练。

2.协调训练

(1)定义: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

(2)协调训练基本原则:同平衡训练。

(3)协调训练方法

1)上肢协调训练:①轮替动作练习,主要根据关节的活动方向而进行。例如双上肢交替上举(左右侧上肢交替举过头顶高度,手臂尽量保持伸直,并逐渐加快练习的速度)。其他方法还有双上肢交替摸肩上举,双上肢交替前伸,交替屈肘,前臂旋前、旋后,腕屈伸,双手交替掌心拍掌背等。②方向性动作练习,例如指鼻练习(左右侧交替以示指指鼻,或者以一侧示指指鼻,反复练习一段时间后,再用另一侧进行)。其他方法还有对指练习、指敲桌面以及画画、下跳棋等作业治疗。

2)下肢协调训练:①轮替动作,例如交替屈髋(仰卧于床上,膝关节伸直,左右侧交替屈髋至90°,逐渐加快速度);交替伸膝(坐于床边,小腿自然下垂,左右侧交替伸膝);坐位交替踏步(坐位时左右侧交替踏步,并逐渐加快速度);拍地练习(足跟触地,脚尖抬起作拍地动作,可以双脚同时或分别做)等。②整体动作,例如原地踏步走(原地踏步的同时双上肢交替摆臂,逐渐加快速度)。其他还有原地高抬腿跑、跳绳、毽子等。

(五)步行训练

1.定义

(1)步行周期(gait cycle):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条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2)步行周期划分法:在每个步行周期中,每一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与地面由接触到负重,再离地腾空向前挪动的过程,因此根据下肢在步行时的位置,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除了将每一步行周期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每个时相又根据经历过程细分为若干个时期。①支撑相分期:足跟着地、全足底着地、支撑相中期、足跟离地、足趾离地。②摆动相分期:摆动初期(又称加速期)、摆动中期、摆动末期(又称减速期)。

2.基础步行训练 在进行步行训练时应首先进行必要的评估,掌握患者的一般状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应性训练。

(1)体位适应性训练: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为防止突然体位变化造成的不良反应,如直立性低血压,故在进行步行训练前应先进性体位适应性训练。开始先将床头摇起30°,进行靠坐训练,并维持15~30min,观察患者反应,2~3天未见异常反应者即可逐渐增加角度,每次15°,如此反复,直至将床摇至90°。

(2)肌力训练:长期卧床会导致肌力下降,因此患者在进行步行训练前应先进行有针对性的肌力训练。

(3)关节活动度训练:主要是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对于病情稳定,神志清醒的患者,应鼓励患者自己在床上进行各种运动。

(4)平衡训练:实际上就是帮助患者重新找回其重心位置,并保持身体稳定的训练方法。包括坐位平衡和站位平衡。

(5)协调训练:是指恢复平稳、准确、高效的运动能力的锻炼方法,即利用残存的感觉系统以及视觉、听觉、触觉来促进随意运动的控制能力。

(6)感觉训练:感觉功能直接影响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应重视感觉功能的训练。常用的方法有各种对皮肤的刺激,以及本体感觉的训练。

3.步行分解训练

(1)单腿负重:单腿负重主要是提高下肢的支撑能力,促进机体平衡稳定。方法:令患者站在平行杠中,一腿置于踏板上,另一腿站立负重。

(2)靠墙伸髋→离墙站立:主要是提高伸髋肌力,促进髋部和躯干的控制,建立随意控制的步行模式。方法:令患者靠墙站立,脚跟离开墙20cm以上,然后向前挺髋,使背及臀部离开墙面,以肩撑墙,保持10s,最后用肩膀出力使身体向前,离开墙面而站稳。一般重复10次。

(3)患腿上下台阶:主要目的是强化下肢肌力,促进下肢拮抗肌收缩,利于摆动相顺利完成屈髋屈膝迈步。

(4)患腿支撑伸髋站立、健腿跨越障碍:主要目的是强化髋和膝关节的控制,提高下肢支撑能力,抑制痉挛,打破协同运动模式,促进正确的步行模式建立。方法:患者靠墙站立,脚跟离开墙20cm,然后向前挺髋,同时患腿跨越障碍。

(5)靠墙伸髋踏步:主要目的是在强化髋部控制的基础上,强化双下肢的协调运动能力,促进下肢精细运动的分离,提高步行能力。方法:患者靠墙站立,脚跟离开墙20cm,向前挺髋,同时做交替踏步的动作。

(6)侧方迈步、原地迈步:目的是使患者学会正确的重心转移方法,建立正常的步行模式,为独立步行做准备。

(解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