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狼入室累自身
皇甫嵩在拯救东汉王朝的同时,又堪称东汉王朝的“罪人”……
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十一月,黄巾起义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河西走廊摁下葫芦又起瓢,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以及青海、陕西的一部分,又称西凉)人王国聚众叛乱,竟然一路杀到陈仓(今陕西宝鸡)。
一旦陈仓沦陷,中原大地就无险可守,危急之下,汉灵帝赶紧起用已赋闲在家的皇甫嵩前去平叛。不知是否因为对皇甫嵩不太放心,汉灵帝又派董卓为副帅参与指挥。
董卓,字仲颖,临洮(今甘肃岷县)人。成长于凉州,年轻时因行侠仗义,深受当地羌人敬重,与当地羌人的首领也颇有交情。据说董卓武艺高强,力大无双,佩戴两副箭囊,骑马飞驰时还能左右开弓。这样的人在古代冷兵器时代自然是一把好手,果不其然,董卓成年后从军,很快就凭借军功节节高升。待与皇甫嵩共同出征平叛时,董卓已为斄(tái)乡侯,并以前将军的身份做皇甫嵩的副手。而主帅皇甫嵩此时的身份是左将军,二人在军中的级别实际上没有区别。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果然在制定作战方略时,二人产生了分歧。
董卓认为“兵贵神速”,应该火速进兵;皇甫嵩坚决反对,他认为陈仓城池坚固,完全可以防守,作为拖疲叛军的手段。
局势的发展果如皇甫嵩所料,叛军久攻陈仓不下,随后不得不撤退。皇甫嵩随即率军追杀,一举全歼一万多叛军。
董卓见皇甫嵩用兵比自己高明,向来自负的他脸上有些挂不住,对皇甫嵩很是不爽。
皇甫嵩倒也没在意,不过有人却坐不住了。
汉灵帝刘宏本来就是个脑子不太灵光的人,做事随心所欲,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叛乱被平定后,他突然对董卓下了狠手,先是假惺惺地任命其为并州牧(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然后要求他交出军权,把部队交给皇甫嵩统领。
汉灵帝明升暗降的阴招自然瞒不过董卓,加之戎马一生,董卓比谁都明白军权的重要性,因此死攥着军队不撒手。董卓的说法是士兵与自己相处日久难舍难分,自己除了能带兵打仗外,一无谋、二无才,帮不了别的忙,只好愧对皇上。
这当然是鬼话。实际情况,是董卓早就看出东汉王朝行将就木,因此要拥兵自重,以观时变。
到了这个时候,谁都看得出来,董卓其实已经怀有贰心,就连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lì)也看出了这点。他认为,这时期皇甫嵩的军力远强于董卓,如果想除掉董卓,不管是明刀明枪的干仗,还是背地里搞暗杀,把握都很大。因此,皇甫郦劝说叔叔动手。
令人遗憾的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皇甫嵩,在明知董卓奸诈的情况下,却选择了直接向朝廷揭发董卓不交兵的恶行。
可惜,此时的东汉已经气若游丝,汉灵帝本人也病入膏肓,揭发能有什么用?最后的结果,只是董卓被“申斥”了一顿而已,他不但保留了军队,还白拣了一个并州牧的官位。
并州牧也就是并州的州牧。州牧亦即一州的军政长官。按东汉的制度,郡管县,州管郡。州官有刺史,也有州牧。刺史从理论上讲只是监察官,州牧却集军政、行政、财政之权于一身,既是封疆大吏,也是事实上的一方诸侯。
可以说,董卓是因祸得福,实力更上一层楼。
而皇甫嵩的“心太软”,很快结出了恶果。
几个月后,病重的汉灵帝不治身亡。多年前,汉灵帝曾立何皇后之子刘辩为太子。刘辩长大后,行事作风很有乃父之风,都说臭味相投,没想到汉灵帝却不喜欢这个完全继承了自己基因的儿子,几次三番欲废掉刘辩,另立王美人之子刘协。但因何皇后之兄何进,时任大将军,手握重兵,权倾朝野,汉灵帝因之悬而不决。
到了临终之际,汉灵帝更无力改变现状,只好将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希望蹇硕能保护好自己这个心爱的儿子。
蹇硕当时担任上军校尉,向来对大将军何进的霸道作风(实则是不够尊重自己)颇有微辞。他接受遗诏后,便图谋诛杀何进,拥立刘协。
汉灵帝死后,何进进宫参与处理后事,蹇硕决定趁此机会下手。没想到蹇硕手下一个叫潘隐的人是何进的老朋友,他待何进刚一进宫便给他使了个眼色,狡猾的何进见势不妙,转身退出宫门,骑马飞奔逃回大将军府,然后拥兵自卫,称病不朝。
蹇硕诛杀何进的阴谋未能得逞,只得按惯例让十三岁的太子刘辩即位,是为汉少帝。
汉少帝君临天下,但因年少,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九岁的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又改封为陈留王。
何进知道天下人都憎恶宦官,又恨蹇硕曾算计他,便想铲除这帮人。太傅(皇帝的老师)袁隗(wěi)的侄儿袁绍,时任中军校尉,也对太监们的作为早就看不惯,便通过可靠之人给何进带话:“这些宦官执掌大权已经天长日久,干尽了坏事,将军应该另择贤良,整顿国家,为民除害。”
袁绍的话可谓说到了何进的心窝里,他们结成了同盟。
这边蹇硕也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好过,便与其他宦官商议说:“何进及其族人秉持国政,现在又要来谋害我们。大家如果想保命,就得先下手为强,剁了何进这家伙,以绝后患。”
生死关头,宦官们自然随声附和,表示愿意唯蹇硕马首是瞻。
然而身边人有时又是最危险的人。
宦官郭胜跟何进是宛城(今河南南阳)老乡,何进的妹妹入宫做皇后就是走了他的门路,所以郭胜与何家人关系很好。郭胜见蹇硕想要除掉自己的大靠山,就悄悄把这事告诉了何进。
何进本就是个爆脾气,二话不说就带着大军进入皇宫,捕杀了蹇硕。
见蹇硕被杀,被宦官欺负了几十年的朝臣们大喜过望,纷纷希望何进彻底灭掉包括“十常侍”在内的宦官集团。袁绍也劝何进说:“将军您手握重兵,应该趁此机会把宦官们全部除掉!”
人的性格有时真矛盾。何进明明是个火爆脾气的人,然而面临大事却又迟疑不决。他虽然知晓民心所向,也觉得袁绍的话在理,但仍然无法决断,便将此事告知了何太后。
何太后性格倔强,嫉妒心也很强,所以后宫中的嫔妃、宫女都敬而远之,很少有人愿意亲近他。这使得何太后备感孤独,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找不到,只好与太监们打成一片,俨然成了“闺蜜”。这样一来,何太后自然不愿自己的哥哥对宦官们下手。
何进见无法得到太后的支持,心里当时就“咯噔”了一下。他又仔细盘算了一番,心想,撇开太后单干吧,恐怕自己的实力还不够,可要是放过了这帮混蛋吧,自己心里又难受……
在两难的境地下,何进无招可使,每天长吁短叹。
这时,袁绍又给他出主意说:“那就召集四方的州牧带兵来到京师吧,靠他们的力量杀光宦官,那时太后也没什么话好说。”
何进一听,认为这是个绝妙的主意,当即采纳。
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当时是何进的主簿(相当于秘书),知道这件事后,阻止何进说:“现在将军手握重兵,位列三公,真要杀那么几个宦官,跟杀只鸡也没什么两样。但如果请外兵来助,那就是引狼入室,不但累及自身,还会使天下大乱。”
何进虽然敬重陈琳的学问,但觉得知识分子不免迂腐,前怕狼后怕虎,能干成什么大事?因而没把陈琳的忠告当回事,旋即下令征调董卓等实力派军阀进京。
何进调兵入京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宦官们的耳朵里,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商量说:“再不动手,咱们全完了。”于是张让先在皇宫里埋伏下几十个武士,然后假传何太后的旨令,召何进进宫。
见妹妹相邀,何进以后又有什么好事等着自己,兴冲冲地哼着曲儿就来了。他做梦也想不到,嘴边吹出的美妙歌声却是自己的招魂曲。
刚一进宫,何进就被武士扑倒在地,张让随即走出来指着何进的鼻子大骂道:“现在天下大乱,你却把罪过推到我们宦官的身上!你也不想想,当年先帝和你妹妹吵架,差点就要废了她的皇后位,还不是我们这帮人哭得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各出家财千万取悦皇上,你们何家才有了今天的地位。现在你居然想把我们满门抄斩,你还算是个人吗?还有,你一天到晚说什么内宫污秽,可你们公卿大夫又有几个是干净清廉的,你自个儿心里没数吗?”
张让越说越气,说着说着剧烈咳嗽起来。旁边的宦官渠穆见了,觉得多说无益,也不等何进辩解,拔出宝剑就把他砍成了两半。随后,宦官们把何进的人头从宫门中扔出,一边扔一边高喊着:“何进谋反,已经被处死了。”
宫门外随何进前来的部将吴匡、张璋一看主子被杀,立刻带着兵马把宫门团团围住。宦官们也赶紧关闭宫门,凭借高墙深宫与何进的军队对峙。
当晚,闻讯赶来的袁绍及其兄弟袁术与吴匡等人合兵一处,先是用大火烧开了宫门,然后冲入内宫,见到宦官就杀。有不少人因为没长胡子被当作宦官杀掉,包括张让、赵忠等“十常侍”在内,前前后后共有两千多人死在了这场宫廷政变之中。
动乱发生后,汉少帝刘辩在陈留王刘协和一位侍从的陪伴下,借着月光慌慌张张地逃出宫,后来他们租用了一辆老百姓的牛车,辗转逃到了北芒镇(今河南洛阳北部)。三天后,陆续逃出来的公卿大臣赶来与之会合。
洛阳城内政变发生前夕,董卓已率军进驻到了洛阳城西的夕阳亭。当皇宫城门的熊熊大火燃起时,董卓立即命令部队火速开拔。事有凑巧,董军行进到北芒镇即与逃难的小皇帝和护驾的群臣狭路相逢。
少不更事的小皇帝看见董卓突然率大军围住自己,又见董卓长得一副凶神恶煞样,吓得“哇”的一声就哭了。
群臣也大喝一声:“皇上有诏,董卓退兵!”
董卓却嗤之以鼻:“诸公身为国家栋梁,不能匡正王室、安定社稷,害得皇上流离失所,有什么资格说退兵?”
大臣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答话。
董卓也不管他们,打马上前,向皇帝请安,询问情况。
可怜的小皇帝,仍然沉浸在恐惧中,结结巴巴地连话也说不利落。倒是陈留王刘协,年纪虽比皇帝还小,却一点儿也不怕,一五一十地对答如流。
据说,董卓当场就对刘协表现出了好感,他伸出双手对他说:“小王爷,我是董卓。来来来,让我抱抱,骑我的马回宫去。”
刘协却谢绝了,与董卓并马而行。
一行人进得洛阳城。
原本阴雨连绵的天气仍然阴沉,一如此时京城的政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