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管理者突破认知思维四要点
要点一:扩大自我认知地图的半径
前面,我们谈到作为一名管理者在工作中常见的固有思维认知,而这些思维认知又往往是其职业成长道路上的重大障碍,那管理者们要怎么突破这些障碍?
以下是突破认知思维四要点:
第一个建议,扩大自我认知地图的半径。
举个例子,小学的算术题对幼儿园的小朋友而言如同天书,但在中学生眼里,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这是因为大脑的认知地图扩大了。
成年人看到的世界是由自身的认知边界决定的。网络上有个段子很好地描述了认知边界。
话说古时某一村里的两个老汉清晨起来拾粪时在村口遇上了,于是就坐下聊天。
其中一个老汉说:“哎,我前几天听说隔壁县姓朱的小子当了皇帝,坐上了金銮殿,权力可大了,享受各种荣华富贵!对了,你要是当了皇帝,第一件事做什么?”
另一老汉立刻说:“哼,我要当上皇帝了,第一件事就是下令方圆五里地的粪都由我一个人拾,免得每天这么辛苦!”
你看,这位老汉大概永远也想象不出一位皇帝的权力范围,就只能在自己的认知边界里解释了。
因此成年人只有扩大认知地图,让边界不断外延,方可催化出不断自我进化的动力,方会明白世界永远会有变化,自己应勇于拥抱变化。
(1)扩大认知地图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不断拓展阅读
管理者们平时要养成阅读的习惯,不仅阅读与自己职业相关的书籍,让自己的专业实力更扎实,还要阅读如商业、人文、哲学、甚至前沿科学方面的内容,这样有助于接触新观念、新思想,刺激大脑去思考,以对世界保有好奇,而且很多灵感是在阅读过程中萌生的。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自己认知的世界地图不断扩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比较遗憾的是,据我观察许多管理者在其职业生涯里可能没有完整地看过几本书。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信、微博、头条等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快餐式文化正成为管理者们阅读的主要方式,这不见得是件好事。碎片化阅读最大的问题就是遗忘率高,让人很难记住昨天或者前几天阅读过的内容。
如果一个人期望通过阅读来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就必须通过相应的阅读实践在大脑中建立促成深度思考的神经回路,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遗忘率较高的碎片化阅读多数是无效的。管理者们别光把希望寄托在碎片化阅读上,还应培养有回路反馈的读书习惯。
最好的阅读动力是兴趣,我强烈建议管理者们从自己的兴趣主题开始,这样更容易建立起阅读习惯。
(2)扩大认知地图的另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在职业生涯中尽可能丰富个人阅历
除了阅读,不同的履历与历练可以增长见识与经验,从而帮助学会洞见事物的本质。
这种见识与经验,可以是不同公司、不同行业的历练,也可以是同一公司但不同岗位、不同区域的历练。
为什么见识与历练如此重要?
知乎网站上有一个问题:“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是种什么样的体验?”里边有一个网友的答案我特别喜欢:“懂得了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能够接纳别人有不同的三观和其衍生出来的思考方式。”“一个人看过的人间冷暖越多,他对这个世界的偏见就会越小!”
据我了解,在一些企业里有明文规定:各级总经理、总监、经理们在同一岗时间不得超过4~5年。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时间过长搞小团体;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人才培养的考虑,让管理者们在不同地方、不同岗位历练,不仅能提升他们的能力,还能拓宽他们的格局、视野等,这样有利于人才池的扩展,最终帮助公司达成业务目标。
而且我发现一个秘密,但凡公司里职位晋升快的人,历练与经验都少不了,而在一个岗位工作太长时间的员工获得的机会并不多。曾国藩说过:“欲宏其量,必扩其识。”
多阅读以及丰富的见识与经验,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减少世界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可以淡定自若地看待人生中的潮起潮落,正如《菜根谭》所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新人看啥都新鲜,老手看啥都俗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说某个人格局很大时,通俗化的解释就是他的思想层次较高,就如登山者,攀登得越高,视野就越辽阔,眼界就更高远!
在人的认知地图里有两个基本规则:第一,认知层次低的人无法看到高层次的世界;第二,大多数人都以为现有的认知就是认知的最高层次。
可为什么工作中有些厉害的高管又好像都固执己见?真实原因在于格局可以从上往下看,很少从下往上看。那些厉害的人并不是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而是由于格局不同,普通人的建议对他们来说缺少建设性。
因此,作为管理者们需要不断扩大认知地图的边界,当认知能力提升,格局和世界观也会随之改变。
要点二:换个角度看问题
当年,中央电视台二套《对话》节目里曾有这么一次对话:
陈伟鸿:“据说这个阿里巴巴网站有这样一个规矩,如果不会倒立的话你就没有资格来我们公司工作,此话当真?”
马云:“我们是有这样的规定,现在150名员工都必须得学会倒立。非典时期我们全公司被隔离,因为没有时间锻炼,都在我家里,所以倒立是最好的锻炼。另外我认为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倒立看世界可以变成可能的,我们阿里巴巴网站换个角度倒立看世界。”
当你换个角度看问题时,答案可能就会不一样。
读初中时,我的数学老师经常教我们要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当你从常规角度解不开数学题时,那就换个角度思考,许多时候,虽然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有很多。
数学老师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至今令我难忘:“在数学之外的生活里,有很多事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凡事要站在不同角度多想想,也许答案就在那里。”
著名学者吴伯凡曾经给“观点”做了一个有趣的定义:依据观察的地点得出的结论。
不同高度、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事情,得到的结论就可能完全不一样。
同样是玫瑰花,热恋的年轻人看到的是爱情;植物学家们看到的可能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然而我们日常接触的各类媒体、评论、声音往往都只是站在一个角度看问题,这时更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从其他角度思考,方才能粗略了解事情的全貌,要不然就很容易落入“盲人摸象”的困局中。
有时,世界上哪有什么对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某种意义上,人类所有的认知都是偏见,更何况人们习惯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时,傲慢与偏见自然就会产生。
1792年,清朝乾隆皇帝在接见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节时,给英国国王写了封信说:“我天朝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如果英国喜欢我们的丝绸和瓷器,我们每年赏赐给你们一些就可以了,尔等居于蛮夷之地,路途遥远,无须进贡,只需心向天朝即可!”
这也是一种傲慢与偏见!
很多人看魔术师表演,觉得很神奇,殊不知魔术师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只不过充分利用常人固有思维与习惯的思考角度,做出与观众预测相反的结果而已。
如何让自己的认知思维得以突破,管理者们不妨常常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时它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要点三:自省与反思
如前谈述,心智模式会让我们的思想禁锢在牢笼里,所以我们很容易以自己固有的知识经验,给别人贴上标签,做出判断。
那么通过自省和反思的方式把隐藏内心深处无意识的假设、逻辑、规则找出来,方能对心智模式进行检验和改变。
因此,自省与反思是有意识察觉无意识行为的一种方式,它是帮助认知自我,拆掉思维里的一些“墙”,打破固有心智模式的一种有效方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里仁》也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对于忙碌的管理者们而言,每日三省好像有点难,但三日一省还是可以做到的。通过自省,反思工作中的言行举止,以及背后的心智模式,不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与改进。“静坐常思己过”就是一种自省状态的描述。
当然自省与反思也是有一些具体方法的:
比如说《重塑心灵》一书中就介绍了“问题导向法”“破框法”“意义换框法”“二者兼得法”“环境换框法”等打破固有思维的有效方法。
再者,按瑜伽界的说法,冥想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省方式,可以帮助唤醒潜意识,从而达到净化意识的效果。
最后,他人(比如同事、领导、客户、朋友、家人)的反馈也是自省与反思的有效方法,反馈会让人看到自己看不到的盲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要点四:行动,做点不一样的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很喜欢一位管理者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
“如果你什么也不做,却期待明天一觉起来事情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你一定是个白痴!”
“如果你现在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蠢货,那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
不让自己的思想被禁锢在牢笼里,最重要的还是去行动,学点未知领域的东西,实践与以前不一样的行动。
事实上,当你开始学未知领域的东西,做点与以前不一样的事情时,就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所说:“你这时已开始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
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有一期节目让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一位叫董丽娜的盲人女孩冲破“盲人就只能好好学推拿,因为这是以后唯一的出路”的刻板印象,勇敢地去学习播音主持,经过不断努力,她终于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故事。
如果董丽娜一开始就接受“凡事就应该如此”,未能勇于去改变,也许就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座所有播音员心中的殿堂无缘了!
注意,这时讲的改变是指改变自我,而不是光想着去改变他人。
一位哲人曾这样讲道:当我是个小孩子时,我梦想着改变世界;当我进入青年时,我发现世界改变不了,我就梦想着改变我的国家;当到了中年,我发现国家也改变不了,于是我想改变我的城市;等我到了晚年,我发现城市也改变不了了,于是我想改变我的家人;可是我发现我连家人也改变不了。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我所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当我改变自己时,我发现我的家人也在发生改变,我的家人改变了,我想我所在的城市也在发生改变,城市改变了,国家就会改变,国家改变了,世界就会发生改变!
管理者认知思维突破四要点(图1-3)是一个持续递进的过程,从扩大自我认知地图半径到换个角度看问题,再到自省与反思,最后去行动。
图1-3 认知思维突破四要点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管理者们真正的成长,不仅是学习新知识,更是改造旧模式,执着于自己看法的人,往往会被看法所迷惑!
新知识、改造旧模式都是为了让人成为一名真正有智慧的管理者。
关于智慧,有这么一种说法:“智”是看见了事物的不同。所以专家、教授等专业人士都强调他们的东西与别人的不一样。有一个成语说得好,急中生智,意思就是在情况紧急时或在危急中突然想出新的应对办法。
“慧”也可以理解为看透事物的本质,如果是事物本来呈现的样子,那么就能打通事物的任督二脉,从源头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更高的认知境界。也有一成语说得好,定能生慧,意思就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宠辱不惊、波澜不惊、随机应变、应对自如。
认知能力强的人,都有一眼看穿事物本质的能力,很多复杂的事情,看似千头万绪,其实本质都是简单,且相通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管理者们的认知思维突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坚持学习思考,时刻对僵化思维与习惯保持警惕,通过扩大认知地图、常换角度看问题、不断自省与反思、勇于行动方能突破经验对头脑的禁锢,管理者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否则,在笼子里长大的小鸟,会认为飞翔是一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