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汉阳诸姬,我大楚国来了
到了公元前710年左右,熊通已经领导楚国三十年了。此时的楚国西压庸国联巴国,南平百濮灭权国,北服鄀国联邓国,国力大大增强。
楚国从原来中原诸侯根本看不起的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小子爵诸侯,发展成了江汉流域疆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军力最强的一个诸侯国。
汉阳诸姬开始不安起来。
这些姬姓诸侯的历史责任之一,就是监视楚国这样的异姓国。但楚国偏偏就在汉阳诸姬的眼皮子底下茁壮成长起来。
荆楚凤凰,就要腾飞了。
特别是在这个时候,楚国几位牛人都在楚国政坛露脸了,如斗伯比、斗缗、斗廉、斗祁、薳章、熊率且比以及熊通与邓曼夫人的两个儿子屈瑕、熊赀等人。
这些荆楚悍将,将在接下来楚国为进一步崛起的南征北战中,掀起精彩纷呈的春秋楚国风云。
汉阳诸姬以随国为首。随国,又称曾国,侯爵,国都在随邑,即今湖北省随州市。
随国首封君为大名鼎鼎的周国重臣南宫适。南宫适在我们熟悉的封神演义里经常见到,是当时周国一员大将,也是周文王姬昌四友之一。
文王四友,即南宫括﹑散宜生﹑闳夭﹑太颠,他们为周国崛起并最后伐灭商纣建立大周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武王灭商后,大周王朝为了镇守辽阔的疆土,控制殷商后裔,便把兄弟叔侄和立有战功的异姓贵族派往各地担任诸侯。
到后来,更是迁封许多姬姓诸侯至江淮中上游地带,以助王师不断向荆楚、淮夷、于越等地用兵,控制这些地方的铜矿资源,保护南征通道。
其中,从原来京畿以及陕西、山西一带迁封的诸侯竟多达数十个,包括随国、唐国、蔡国、应国、息国等。
这些诸侯中,随国生产发达、文化先进、军事实力雄厚,综合国力相当强盛,理所当然成为当时的汉阳诸姬之长。
随国与汉阳诸姬互为犄角,负责监视并阻断荆楚和淮夷、于越结盟,成为抵御楚国东进北伐、问鼎中原的前沿堡垒。
这样一来,随国自然也成了把东进淮水、北上中原作为强国战略的楚国最主要的对手。
经历三十年对汉阳诸姬的忌惮,在忌惮中不断积累自身力量,此时西、南基本已定,楚国,除非从此驻步不前,若还想要继续自己的强国战略,那必然要征服了随国!
那就让楚国国君熊通同志先看看江湖局势吧。
公元前710年左右那个时代,周天子为周桓王,王室继续衰弱,天子地位不断下降,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重重,而且各诸侯国内部的矛盾也不断激化。
这种矛盾、动荡、纷争,给予远离中原诸侯的秦国、楚国等传统意义上的边陲小国,带来了机遇。
什么机遇?
凭着有把子力气,快点抢地盘!
所以,尽管楚国周围受封的诸侯国众多,但尚未形成团结统一的联盟,根本无力去应对咄咄逼人的楚国崛起。
尤其是那些本就是以守护中原天子、监视边陲非姬姓诸侯的淮汉流城姬姓诸侯,大都较为弱小且一盘散沙。
楚国的崛起引发了这些姬姓诸侯的恐慌,尤其是熊通即位后,不断侵犯汉北诸国,控制了汉江流域中下游大片地盘。
这些诸侯国的求救信,雪片一样的飞到周天子的办公桌上。
当时大周王朝的卿士是郑庄公,郑庄公平定了弟弟公子段的叛乱后,正在中原迅速崛起,理所当然地勇敢承担起为大周王朝压制荆楚南蛮的主体责任。
但郑国与周围的卫国、宋国、曹国等国矛盾重重,什么四国伐郑五国伐郑就在这个时候爆发,郑庄公不可能派出郑军来讨伐楚国。
所以,公元前710年,郑庄公联络了在江淮流域影响力较大的蔡国君主蔡宣侯举行会盟。
所谓会盟,是指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开个会,结成同盟。
郑、蔡两国就共同关心的话题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共识,约定只要楚军再次北犯,就以蔡国为首,联络中原各国共同御敌。
这个会盟声势浩大,那可是当时中原实力最强、王朝职位最高的郑国主盟的,一时倒也令熊通投鼠忌器。
好吧,大家都看不谷不顺眼,那不谷先低调一点。
原本弱小的楚国,在先低调一点的国君熊通领导下,欣欣向荣,日新月异,一片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景象。
楚国越来越强大了。
熊通一直紧盯着中原局势,这样又盯了几年,重特大国际新闻传来,郑国与大周王室从交恶终于发展到了交战,结果王师惨败,连天子都受了伤!
原来,公元前707年,已经与郑国不和了好多年的周桓王,居然撤了当时春秋小霸郑庄公在朝中的卿士之职,并组织了由王师、陈国、蔡国、卫国等诸侯组成的联军讨伐郑国。
但郑国三下五除二干净利落地击败了天子王师联军!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楚国最忌惮的郑国,至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可能来干涉南方楚国!
这对楚国来讲是重特大利好,熊通大喜,最令他兴奋的,是郑国与蔡国于几年前的结盟显然是完全破裂了。
郑蔡会盟后,一段时间内确实制约了楚国的对外扩张之路。所以,熊通先将主要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
但这个郑蔡会盟,却没维系多久便宣布处于瓦解状态。
此时的中原,乱成了一锅粥!
大周王朝整个疆土经数百年的分封,本就所剩无几。平王东迁后,王室内部矛盾激化。于是,便出来了另外一个周天子携王,王朝居然出现了二王并立。
幸亏晋国出头了,那时候的国君是晋文侯,干掉了“携王”,帮助东周王室终结了“二王并立”的尴尬局面。
郑国的郑庄公,春秋初霸,对周天子是极不尊重,相继发生了“周郑交质”、“周郑交恶”,到现在居然发生了“周郑交战”恶性事件,使周天子威信大损,根本无法以威服天下。
用现在的话讲,老爹越来越虚弱了,儿子们翅膀都硬了,不服你老爹管了。
好吧,天子老爹,你就一边呆着凉快去。
于是,各诸侯国家纷纷自行其事,为了权力之争和地盘之争,或忙于内斗,或交相攻伐,或染指他国内部事务,曾经较为平静的中原大地一片混乱。
如晋国。晋国地处黄河北岸,那可是老牌大国,又是姬姓嫡系,身负监控北方蛮族,监管周边诸侯国家,拱卫周王室安全的作用。
但此时却偏偏是国内政治秩序最为混乱的时候,晋国大宗与小宗两派力量长期进行着你死我活的决斗,内乱竟然长达七十多年。
又如卫、鲁、陈、宋等中原诸侯。卫国出现了篡位现象,新国君又被大臣干掉。
鲁国的鲁桓公弑杀兄长鲁隐公,后又被齐襄公害死。
陈国的公子佗窃取了君权,后又被杀。
宋国的宋殇公在位十年发动了十一场战争,后被大臣华督弑杀。
齐国不但应付北戎经常性地骚扰,齐襄公也被大臣杀害,直到齐桓公崛起。
原先的春秋小霸郑国则是不断打仗,如联合齐、卫伐鲁;又联合齐、鲁、陈等平宋国内乱;又联合齐、鲁攻打许国和宋国;联合齐国攻打郕国等等。
这些老牌北方诸侯国家,不是自己家里搞叛乱、篡位,无休止的权力之争,就是为了利益你攻我伐,简直上了瘾:不打仗就浑身不舒服,心血来潮了便“走,跟老大干仗去”。
要知道,这些很多都是周武王的嫡系子孙哦,本来应该和平共处,却乐此不疲地化玉帛为干戈。
结果是越打越乱,越打越穷,人民纷纷逃离家园。
这种战乱,给了包括秦、楚在内远处于边陲的非嫡系诸侯国很大的好处。
一是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在当时以人为主要力量的年代,这可是大利好。
二是以姬姓为主的大诸侯国无暇顾及,任凭这些边陲诸侯从星星之火,逐步发展成燎原之势。
三是让秦楚等国再次清醒地看到,所谓的周礼,在国家利益面前,就是个自欺欺人的玩意儿。
你们那么讲礼义,怎么打成这鸟样?
所以,秦楚等国便按照自己的发展战略,不断创新改革,不断扩大地盘,终成为强国。
熊通正是这样实践的。
他知道,自己的大楚想要长足发展,必须解除汉阳诸姬对楚国的束缚。
作壁上观时间够长了,咱大楚,要呼吸新鲜空气了。
汉阳诸姬的诸侯国们,荆楚凤凰要腾飞了!
熊通站在桌案前,盯着他的那张羊皮地图,自己的楚国如同展翅翱翔的雄鹰,盘旋在周边的那些个诸侯国上面。
那些诸侯,如巴、黄、庸、濮、邓、鄾、绞、罗、随、郧、贰、轸、州、申、江等等,如鹰眼里的小鸡,在失去了原本强大的大周王朝和中原各诸侯的庇护下,正漫无方向地在汉江流域游荡。
此时不图汉阳,更待何时?熊通决定向汉阳诸姬开刀了。
要么不亮剑,要亮,就向最强大的那个随国亮剑吧。
怎么亮?拔出剑来,一剑刺去,将随国刺死?
那完全是不可能的!
熊通自有对策,楚国伐随这剑,要伐得有声有色,伐出一个经典来。
用熊通自己的话讲,主动示弱,再一举服之。对,是服之,而不是灭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当然是上上之策。但不战是不可能的,只是战的目的不是灭了随国,而是让随国从此服从楚国的号令。
那怎么办?
令尹斗伯比提出了瓦解汉阳诸姬的战略构想。
别看楚国这几十年来南征北战,灭了不少部族和小国,但几乎没有一个是姬姓诸侯。
原因也很简单,汉阳诸姬早已以随国为首,形成了有效的自我保护体系,也形成了强大的制楚联盟。
楚国之前的几代君王都曾想瓦解这个“制楚联盟”,但是都没有成功,反而让汉阳诸姬数十个国家更加团结了。
汉阳诸姬以随国为首,联合起来力量强大,楚国是不能轻易惹的。
斗伯比走上楚国政坛时,正是楚国基本巩固了汉水以西的地盘,当然还有个别国家在那里等着楚国收拾。
斗伯比提出了分化汉阳诸姬的计策,具体是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对随国以武力压迫,给随国来点神经痛,扰乱其对大局的判断。
第二步,借机提出两国结盟,或者通过会盟确立互不侵犯关系。
第三步,令汉阳诸姬对随国不满,从而达到分化诸姬联盟的目的。
一旦这个目的达到,那楚国便在整个南方区域,犹如虎入羊群,想吃哪个诸侯便吃掉哪个。
历史证明,斗伯比为楚国制定的这个分化汉阳诸姬的策略,是一个成功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