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为我所用,熊通重用鄀国降将观丁父
熊通大怒,亲率主力寻鄀军决战。
却不料,鄀军根本没有主力。不,是鄀军的主力都在商密守城,只有鄀国司马观丁父率数千轻步兵出战了。
出战的这支鄀军在观丁父率领下,定下避敌主力灵活袭扰的战术方针,神差鬼使般突然杀向楚军辎重部队,焚毁了楚军大量粮草及攻城器械。
楚军严重受挫,熊通气得差点骂娘,冷静下来后,立即召集军事会议商议对策。
斗缗道:“主公勿忧,虽然我军受挫,但主力未损,粮草亦可支撑旬余。
我觉得,鄀军定有高人领军,每次均不与我军正面接触,轻装袭扰我军,以挫我士气。
既如此,臣请命率一支部队加强防备,专门对付这支部队。主公则勿需与之纠缠,率主力直奔商密,尽快拿下城池。
此外,主公还需命人赴丹阳增援粮草,以备不测。”
众皆附议。熊通大喜,依计行事。
观丁父得报楚军主力已然继续向商密进发,情知再行袭扰之策已无多大意义,便率军返回商密,专心守城。
观丁父认为,楚军粮草大部被烧,最多只能维持十日。楚军后续粮草运抵商密城下至少得半个月之久,故只要坚守十余日,楚军必退。
到时趁楚军撤退之时,鄀军便可追击。不求活捉了楚子,至少要向楚军亮剑,让楚国不敢随意侵犯鄀国。
但观丁父未曾料到的是,鄀国作为楚国的附庸国已经很多年了,商密更是被楚国称为鄀邑。
自楚国国君熊绎以来,鄀国就是楚国陪都,这意味着什么?
商密城内更是有大量楚国奸细!
不但商密城的城防建设被楚军了若指掌,熊通更是拿到了鄀军司马观丁父的基本资料。
认真研究后,熊通对这位先前给楚军造成不小麻烦的鄀军将领非常赏识,于是专门部署了活捉观丁父的行动。
熊通早已成竹在胸,他率楚军包围了商密后,并未如观丁父所料发起猛攻,而是派了特战小分队潜入城中。
楚军特战小分队联络了城内亲楚分子,秘密成立第六纵队,约定时间,定于楚军向商密发起攻城战的同时,在城内四处放火,制造混乱。
观丁父哪有闲心管城内杂事?他决定坚守城池,待楚军粮草耗尽自退,然后自己率军追击。
城内杂事,自然有鄀国国君率公族大夫们负责。
楚军的粮草呢?楚军的粮草很快筹备好了。
熊通根本没有派人去丹阳催粮,他派人去了离鄀国不远的姻亲国邓国,高价求购了一批军粮。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个时候的熊通,已经决心活擒观丁父了。
楚军攻城并不猛烈,因为楚军的攻城器械先前基本被观丁父给毁了。一连攻了几日,商密城固若磐石。
看来,楚军确实因为缺粮而军心涣散了。观丁父想着。
鄀军的军探也送来了精确消息,说楚军粮草不继,准备撤退了。
果然,楚军的攻坚战仅仅持续了五日,第六日起便不再攻城。从商密城头望去,楚军确实正在撤退。
观丁父大喜,见楚军撤走,下令大开城门,亲率鄀军全力追击。
楚将斗缗奉命断后,顽强抵抗鄀军,边战边退。
鄀军追出数十里地,直进入一山谷。突然一声鼓响,两边伏兵尽出,楚将斗缗更是调转车头,从原来的逃跑状变成了阻拦状。
观丁父大惊,情知中计,急令撤退。命令刚发布,后军就乱作一团。
原来,楚军一部早就包抄到了鄀军后头,拦住鄀军退路。
结果不需要多说了,鄀军全军覆没,观丁父受伤被俘。
熊通率楚军回攻商密,此时鄀军主力尽失,哪还有力守城?
鄀国国君举手投降,与楚国订立城下之盟,鄀国重新以楚国附庸国的姿势,重新归属楚国。
对熊通来说,平定鄀国之叛的战役目的达成,当然很振奋,但他最高兴的是得到了一员名将--观丁父。
熊通亲自为观丁父松绑,观丁父见这位楚国国君气度不凡,用兵如神,也不由折服,甘愿归降。
熊通大喜,立即任命观丁父为大夫,将一支楚军交由其统帅。
这里要说明的是,按照当时大周王朝规定,天子之师可设六军,大国诸侯最多三军,中等诸侯最多两军,小国诸侯只设一军。
此时的楚国,虽然仍旧只能算是小国诸侯,对外只有一军。
但楚国自熊绎以来便发展生产,鼓励耕种,奖励生育,且四处征战,哪里还管你周天子的规定?
对外宣称是一军,其实这个一军早就分成了几个部分,由楚国几位重要将领统率。
重用俘虏观丁父,成为熊通生平最重要的政绩之一,为后世楚王重用外国贤臣良将作出了榜样。
春秋初期的楚国,与中原诸侯最不同之处,便在于不循旧制,在于不拘一格,在于不断创新。
中原许多传统诸侯为何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受到了周礼的限制,如朝中重臣,鲁国、郑国、齐国、卫国、息国等等,哪一个不是由公族子弟担任?
军队建设,哪个不是严格遵循着相关规定,死守着最多一军两军或三军这种破规矩?哪个士兵不是非得从国都里的国人中产生?
但楚国就是要说不!反正你周天子不待见我,那我何必要死守着你的规矩?我大楚不断拓疆扩土,是用来摆设的?
疆土大了,各地部族民众中能参军打仗的人也就多了。士兵多了,军队怎么可能还只维持在一军两军这种低级水平?
什么一军两军三军,咱大楚自有一套,反正熊通手下几位猛将,各率一支部队就是。
好了,终于拿下鄀国了。
若敖氏家族的斗缗在此役中再次表现英勇,让熊通很满意,也不由对若敖氏家族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史料记载,熊通从若敖氏家族中选拔良臣常驻商密,以监督鄀国。
观丁父,鄀国大夫,姒姓观氏,名丁。名字后加上一个父字,那是先秦时期人们对人的尊称,表示此人因为德能而受人尊敬。
观氏,源于夏启时期的古观国。相传,夏代第一个世袭帝王夏启封其弟武观于山东,建立古观国。
由于武观阴谋叛乱,后被夏启镇压。武观被流放至黄河以西的安阳一带,当时称西河。武观去世后,其后人便以其封国为氏,这便是中华姓氏中观姓渊源。
这也正是鄀国为何会有一位叫观丁父的大夫之因。
观丁父于公元前720年在楚国平定鄀国叛楚之役中,兵败被楚军俘虏,因其在与楚军的作战中表现非凡,受到楚国国君熊通的赏识并招降,重用为楚军军事统帅。
此后,观丁父率楚军为楚国南征北战,为楚国自春秋初期强势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后来,观丁父因功勋卓著被封于鄀邑,成为鄀邑大夫。
据说,观丁父不但是一位帅才,还是一位优秀的巫师,精于占卜,是楚国观氏家族始祖。
其后人传承了观丁父的占卜之业,到春秋后期,楚国出现了如观从、观起、观射父等大牛人,都是观丁父后裔,各自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春秋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