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题解〕要研究和掌握古之道,就要向古代掌握道的士人学习,并端正学习的态度,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古之道焕发出生机。
〔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古代那些善于运用道的人都是有知识的人。他们了解道的微妙,通晓道的玄奥,其深奥的知识让后人难以探究。正因为难以探究,所以对如何向古人学习古之道,只能勉强加以形容:要预做准备啊,学习古之道就像在冬季里渡河;小心谨慎啊,学习古之道防止发生错误,就像害怕四邻的进攻;恭敬庄重啊,对待古之道就像对待尊贵的主人;化解啊,解开古之道的难题,就像融化坚冰;敦厚朴实啊,就像朴树可任由古之道雕琢;心胸开阔啊,就像山谷能容纳一切;混沌啊,就像浑浊的江水,古之道让人看不清。谁能让浑浊停止,静心思索就能慢慢理清古之道的脉络。谁能安于对古之道的探索并长期保持对古之道的追求,在对古之道不断探索与追求中,慢慢领会到古之道的实质,使古之道获得新生。保持这种追求方法的人不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把握了古之道,只有认为没有完全把握古之道,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使古之道适应现今的情况,于是古之道就获得了新的成就。
〔解析〕老子认为古之道和古代那些掌握了古之道的人是“深不可识”的,所以对古之道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如此才能弄清古之道。《周易》没有将古之道与今之道加以区别,认为所有的道都属于乾坤之道,而且道是可知可识的,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内容都是道的具体反映。乾卦反映了天之道,坤卦反映了地之道,屯卦反映了难之道……老子借用《周易》一些卦的说法,来证明自己对学习古之道的看法。在老子看来,《周易》重视的是今之贤者(比卦),不重视古之士人;重视今之道(乾卦),缺乏对古之道的认识和把握。要真正掌握今之道,就要向古人学习,安于对古之道的探索,不断推陈出新,使古之道适应现实。但老子并没有明确何为古之道,哪位古代圣贤把握了古之道。《周易》也没有涉及古人对道如何运作的论述。《周易》象传中有七次提到先王,体现一种用六爻运动来总结先王治理规则的意图,说明先王把握了古之道,但《周易》没有对先王之道进行说明。老子在探索古之道时也没有提到先王之道,而是讲“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应是面对春秋末期周天子的衰微,羞于提到先王。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老子认为,古代有善于学习道的人,他们对道的细微之处有奇妙的见解,能精通古之道的玄奥,其精深的学问让后人难以探究。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正是因为古人精深的学问让后人难以探究,所以对于如何学习古之道只能勉强加以形容:要预做准备啊,就像在冬季里涉水过河。《周易》豫卦之豫是预做准备的意思,是说大人要取代国君,预先做好准备,取代才能成功。老子认为,可以从豫卦中学习如何预做准备,就像在冬季里过河,不做好准备就难以渡过。
“犹兮,若畏四邻。”犹是计谋、谋划的意思,这句是说向古人学习古之道要善于谋划,就好像畏惧四邻的进攻。《周易》震卦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上六是说,有如雷电不断打下来,帝乙在征伐。文王的朋友惊恐地注视着事态的变化,害怕征伐会带来凶险。帝乙没有征伐文王的朋友,而是去征伐文王朋友的邻居,文王的朋友不会有灾祸。文王告诉朋友,婚约规定帝乙不得征伐文王的朋友。象传说,帝乙的征伐如雷电不断打下来,虽然击中了目标,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帝乙的征伐有凶险,没有造成灾祸,因为邻居畏惧帝乙的征伐,已经有了戒备。帝乙停止了征伐。老子是要让学道的人从震卦中学到如何谋划。
“俨兮,其若客。”俨为恭敬、庄重。客人对主人恭敬、庄重,才会受到主人的欢迎。学习古之道就像去做客,以恭敬、庄重的态度来对待古之道,古之士者才会以真心来对待求道者,如此则能得到古之道的精华。鼎卦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是说将鼎洗刷干净,倒竖在厨房中。是否用鼎为客人烹饪食物,就像富贵人家将女儿嫁人做妾,要看纳妾之人的身份是否高贵,没有过错。老子认为,向古之士人学习道,就像鼎卦初六,客人对主人恭敬、庄重,主人会将鼎拿出来烹饪食物招待客人;否则,主人不会用鼎食来招待客人。吃不到鼎食,就像“古之善为士者”没有将古之道的精华拿出来,学道者也就学不到古之道的精华。
“涣兮,若冰之将释。”涣为离散、散开。“涣兮”是将古之道的难点解开,解的过程如坚冰融化,古之道如融化的水流进求道者的心田。冰的融化需要热度,求道者要以极大的热忱去追求古之道,才能使古之道的坚冰融化。《周易》涣卦之涣是武王将分散的反殷力量聚集在一起,形成涣涣大水,一举将殷纣淹没。老子认为,求道者以极大的热情去探寻学习古之道,最终能形成涣涣大水,成就大事业。
“敦兮,其若朴”,学习古之道要敦厚,就像朴树长大成材,可由古之道任意雕琢。圣人用之,可为栋梁。《周易》大过卦九四:“栋隆,吉。有它,吝。”是说栋梁面对压力时向上隆起,对房屋和社稷吉祥;如果是为了其他原因,会有耻辱。老子认为,君子以朴实敦厚的态度来学习古之道,也要如栋梁能抗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此才能坚持学道。
“旷兮,其若谷”,学习古之道要开阔视野,像山谷可以容纳一切。《周易》困卦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是说雨神久久坐在倒下的树干上,像被困住一样。雨神在等待风神的到来,风神没有踪影,雨神只好起身进入幽静的山谷,三年没有露面。老子很重视谷的作用,认为学习古之道要视野开阔、心胸宽广,像山谷能了解、容纳雨神一样,了解、容纳古之道的一切,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古之道。
“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古之道犹如大河浩荡雄浑,谁能让古之道的浑浊停止,慢慢沉淀,古之道就会变得清澈。沉淀过程就是一个思索过程,需要耐心冷静。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长久安于对古之道的探索,坚持不懈,就能让古之道慢慢获得新生。坚持不懈就要持恒,《周易》恒卦主张持恒,反对恒之不当。老子赞成《周易》持恒的观点,持恒才能“安以久”。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保持这种对古之道看法和做法的人,并不认为自己对古之道的把握已经达到了盈满的程度。正因为学习古之道没有盈满,所以才能不断推陈出新,让古之道取得新的成就。井卦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是说大雨将井筒冲塌,井筒如谷,积水长出鲫鱼,有官员下去用箭射鱼。井筒如损毁的瓮,不能再使用。老子认为“敝而新成”,通过总结古代治理之道,《周易》井卦“瓮敝漏”之瓮经过变革,可以成为新瓮而继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