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易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四章 无象之象

题解〕得到像爱护身体那样爱护天下的大臣来治国很重要,学习和运用道的规则来治国更重要。要学习和运用道,就要先研究道。道有今之道和古之道,知今之道而不知古之道,尽管能像爱护身体那样爱护天下,也难以真正治理好天下。所以重视古之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将古之道研究透彻,才能治理好天下。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想看却看不见,犹如已沉入地中,可以称之为“夷”;想听却听不到,稀疏到难以听见,可以称之为“希”;想以团聚的方法得到却得不到,微小到难以团聚,可以称之为“微”。这三种现象不可以彻底追问,因此混合为“一”,这个“一”在上却不显示光明,在下却不昏暗。用各种标准衡量都难以给出答案,只能将这个“一”归于不存在具体的物。可以说是没有具体形状的形状,与现实物象都没有关联的物象;可以说是恍恍惚惚,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像,好像存在又不存在。迎上前去却看不见它的头,想跟随它却看不到它的尾。掌握古代兴替之道,来管理现今的社会,解决现今社会存在的问题,以此来知晓古代社会开始时的情形,这就是学习和运用道的规则。

解析〕这一章对道的特点和研究古之道的方法进行了探讨。老子认为,道有“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特点,难以形容,只能用“一”来表示。“一”是夷、希、微的根本,可以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和认识道,但不要钻牛角尖。总的来说,道贯穿古今,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可以通过研究和探讨古之道来研究和探讨现今之道,用古之道解决现今存在的问题,这才是研究道的正确方法。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这里说的是道的特点:想看却看不见,想听却听不清,想团聚却得不到,对这三种现象不能刨根问底。“故混为一”,“一”是“夷”、“希”、“微”这三种现象的共同根本。可以通过研究“一”来研究道,也就是通过研究事物的共性来研究道。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说道在上并不显得太光明,在下也不显得昏暗,用各种标准来衡量都不能给出答案,最终归于世上没有这种东西。老子是说,不要用现有的标准来衡量道,也不要用研究物的方法来研究道;道这个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周易》没有探讨和研究道的具体形态,认为道是乾为天下万物制定的规则;老子则从方位、标准、形态等方面对道进行了探讨。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探讨的结果是,道没有形状,但又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的物象。这就是恍恍惚惚,既有形状,又没有形状;既像什么,又不像什么。人们都希望能用具体的物象反映出道,老子认为不管是“常道”,还是“可道”,都具有不可视、不可比的特点,没有具体物象可以准确反映。《周易》认为八卦之象可以准确反映道;老子则认为没有具体的物象可以反映出道,八卦之象也不能准确反映道。

“迎之不见其首”,老子要站在现在来迎接道,却没有看见道之首,是说道之首不在现在,而在未来。

“随之不见其后”,老子要跟随在道的后面,却看不见道的尾部,是说道的尾部在过去。老子是在告诉人们,道存在于过去、现在、未来,古今之道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老子没有讲到未来之道,从逻辑上讲,未来之道与古今之道也是一脉相承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古代的历史体现了古之道,用古之道来管理现今的事物,以此来知晓古代社会开始时的情形,这是在研究和运用道的规则。老子之所以重视古之道,是因为他认为没有古之道就没有今之道,古之道是今之道的本源。只有掌握古之道,才能更好地把握今之道。把握好古今之道,也就把握住了未来之道,同时也就掌握了道的运行规则。

本章有三个命名,“名曰夷”、“名曰希”、“名曰微”,认为“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为一”。《道德经》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是说命名需要符合规则和实际,只有符合规则的命名才是适宜的命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命名。三个命名说明要准确命名很困难,老子感到了命名的困难,才会“故混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