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学生需要感到安全,才能开展学习··

在《没有竞争》(No Contest)这本书中,作者艾尔非·科恩指出,学生需要感到安全才能够开展学习,而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需要以支持、扶助、关心、互相帮助、归属感、受保护、得到接纳、鼓励以及理解为基础。换句话说,在一个以良好关系为基础的课堂上,师生的需求都将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环境是安全的、让人信任的。只有对学习环境感到安全和信任,学生才会互相体恤关心,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去创建相互关心、体恤的课堂关系,教学生一些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技巧,那么他们就为营造充满安全感和信任的课堂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表明,随着学生对学习环境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增加,他们也越来越愿意在课堂上相互合作,相互之间的矛盾和争执也随之减少。学生会更加容易注意到别人的需求,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也更容易互相理解。另外报告还显示,学生的测试成绩以及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曾有一项,研究为期一年,专门调查使用非暴力沟通方式对小学年龄段孩子的教学效果。该研究表明,使用非暴力沟通后,师生关系有所改善,矛盾明显减少,同学们对于自己与别人沟通的技巧也越来越有信心,总体来说课堂关系更加融洽,大家更愿意相互合作。

尽管大量证据表明,营造让学生感到安全和信任的课堂关系非常重要,但是据我们所知,很多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是缺乏安全感的。从课堂上的压力到操场上的冲突,校园生活有太多的让人感到不安和恐惧的东西。目前,校园暴力冲突事件不断,这是学生缺乏人身安全保障最明显的一个标志。这些事件所引起的恐惧情绪对师生以及他们的家庭都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曾经和一些家长交流,很多人不敢把孩子送到学校,而是选择在家教育他们。一位在南加州初中做教学指导顾问的老师告诉我们,在她25年的职业生涯里,第一次遇到学生那么担心他们在学校的人身安全,他们甚至拒绝去上学。这种现象在美国的各个学校都很普遍。国家教育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每天大概有16万学生因为害怕受到攻击或者恐吓而不敢去学校,选择留在家里。

人身暴力攻击已经引起普遍的恐慌,家长对孩子的安全问题非常担忧,这会让学生缺乏安全感,产生恐惧心理,不过现在这种事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低了。

由于很多学校要求实行一刀切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校园准则,很多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发现他们的一些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比如,他们希望得到理解,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学习的需求。在感到无助和沮丧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就会骂人、嘲弄别人或者采取其他一些攻击性的行为。当然这些办法都不能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而是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然而,各种形式的恃强凌弱在大多数学校仍屡见不鲜。疾病防控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大约75%的学生反映他们在学校被人欺负过。

恃强凌弱现象造成了一种令人担心和恐惧的校园环境,这威胁到所有学生的人身和心理安全。如果学生总是不时地与别人发生争吵或者争执,那么他们将很难集中精神学习。

正如詹姆斯·加伯利诺和艾伦·德拉若所指出的:“很多学校无意中支持并营造了充满敌意和情感暴力的环境。”虽然每天发生的同学之间的相互欺凌、嘲笑、戏弄和小集团行为,让老师感到很气馁,同时,老师们也意识到这些行为让师生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现象。通常情况下,他们甚至不知道正是因为自己的推波助澜,才造成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曾经给我们讲了他的一次见闻:他曾经拜访一位校长,当时他和该校长正在办公室谈话,这时候,校长看到窗外操场上一个大男孩正在殴打一个小男孩,校长立马从办公室跑到操场上,揍了大男孩一顿,并严厉批评了他。回到办公室后,校长说:“我教那个家伙不要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卢森堡博士说:“是吗?可是我觉得你是在告诉他,不要在你在场的时候去欺负别人。”校长没有意识到,他本想制止再发生的事情,却恰恰在自己的行为里重现。

还有其他一些教师不知不觉中所做的事情激发了学生的恐慌,比如给学生贴各种标签、比较不同学生优缺点、批评学生、对学生提诸多要求以及威胁要惩罚学生等。这些现象在学校都已经司空见惯,没有人会觉得老师这么做有什么不对。由于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的危害,也没有人提出质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也在模仿这些沟通交流方式。这些做法容易让人心生恐惧,高度紧张,从而导致学生成绩不佳,容易出现各种暴力行为,也导致了近年来的高辍学率。

我们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孩子需要什么?”……紧接着就是“我们怎样满足孩子这些需求?”如果我们以此为出发点,那么我们得到的结果将与我们问“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听话啊?”完全不同。——艾尔非·科恩

学生之间喜欢相互攻击,或者老师喜欢用咄咄逼人的方式管理学生,这些行为都有同样的不良影响,那就是容易让学生心生恐慌,在学校里缺乏安全感,对他人不信任,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