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孔子圣贤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0章 子路问津识隐士

孔子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积极传播学说,争取当权者的支持,以实践“仁爱“和“德政“的治国理想,但是一直没有遇到哪个国家的当权派能够真正重用孔子师徒。

公元前489年,即鲁哀公六年,孔子一行在楚国负函附近游历期间,一日外出访学,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

临河望去,河道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头。河坡陡峭,河中水流湍急,水面虽然不是太宽,但徒涉绝无可能。

这时天色已近傍晚,孔子师徒找不到渡口,心里有些着急,怎么过河呢?按说这么宽的河流肯定会有渡口的,要不当地的人日常往来怎么过河的呢?

正当孔子和他的弟子为过河犯愁之际,他们看到不远处田地里有两位老人正在低头锄地。这两位老人正是当时隐居在这里的高士长沮和桀溺。

于是,孔子派了大弟子子路前去向两位老人问询渡口的位置。

两位隐士看到子路走过来,又看到不远处坐在车上的孔子,预感到子路是过来问路的,但仍是面无表情地低头干着手里的活。

等子路走近了,还没等他说明来意,长沮问子路:“那位坐在车上的人是谁?”他说这话时既没看子路,也没有停下手里的活儿。

“他是我的老师孔丘。”

长沮终于抬起头,用嘲笑的口吻问:“是鲁国的孔丘吗?“

“是的。”

“哦,他不是生而知之,学识渊博吗?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呀,还需要来问我们这样的种地人吗?”

子路很是纳闷,心想这是怎么了,怎地这一段时间在这一带地方总是遇到不友好的对待?这要在平常,子路非要和他理论一番,但此时必须要尽快找到渡口,他还是压下火气。

没办法,他又转身去问另一位隐士桀溺。

桀溺停下锄头,问:“你是谁?“

“我是仲由。”

“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吧?”

“是的。”

“告诉你,当今天下大乱,犹如滔滔洪水,谁能改变这样的世道呢?你与其跟着那个总是被人攻击的人到处游历,还不如学着我们这些避开乱世的人,做个隐士吧。”

桀溺说完话,又忙着锄地,再也不理会子路了。

嗯?原来又遇上隐士了。自周游列国以来,子路跟着老师遇到过不少隐士,他们大抵对当政者不满,但对孔子师徒还算客气。今天两位隐士态度如此冷漠,还是第一次遇到。

子路没有打听到渡口,回来后只好把长沮和桀溺两位隐士的话转述给老师。

孔子听了,心中一阵酸楚,“自己这大半辈子一心求道,宣扬礼义思想,推行仁德之治,目的只为了改变礼崩乐坏动荡混乱的社会,给百姓以安定富足的生活,怎么就不能被世人理解呢?甚至于问个路都不肯痛快地相告?”

不过令他存有一丝欣慰的是,在这么偏远的地方,仍有人知道鲁国的孔子师徒,说明他和弟子的努力,已经让更多人了解了他们的主张。

沉默了好一会儿,孔子才调整情绪,告诉子路和众弟子:“人是不能同飞鸟走兽为伍的。鸟属于天空,在天空中可以自由飞翔;兽属于山林,可以无忧无虑地行走。人各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各走各的路是最好的了。”

孔子还想借这个机会,跟弟子们讲得更明白些。他知道在挫折面前,信心是最重要的。

他继续说道:“对于隐者,我不敢苟同,想要推行自己的理想,如果不同世上的人打交道,还同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符合正道,我们就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周游列国,力图改变这个乱世了!”

后来,在一位农夫的指点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渡口,过了河,并顺利到达目的地。

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及其弟子路过这里,便把子路“问津”的河流叫子路河,“问津”处所在的小镇叫子路镇,还有一个村子命名子路村,甚至有一条街道命名子路街。

“子路问津”和“指点迷津”,是孔子周游列国历程中,为后世留下的著名典故。曾有人在子路“问津”处立过石碑,以示孔子师徒在这里留下的故事。

“问津”是孔子及其弟子与长沮、桀溺两位隐士之间发生的对话,表面上是在打听河流的渡口,实际上还暗示了孔子师徒在探寻人生渡口和救世道路,这关系到孔子对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的思考与践行。

从“问津”这一次普通的际遇,可以看到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动荡乱世的黑暗和无道。象长沮、桀溺这样的隐士,他们就是看不惯当权者的黑暗,才选择远离政治,隐居乡野。但他们对于孔子师徒这样的斗士,又是如此冷漠无情,甚至连举手之劳的帮助都不愿意提供。

从“问津”过程,又可以看出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其思想和人格的不凡。个别人你可以不告诉我”津”在哪里,但是毕竟“津”它就在那里,只要继续去追寻,迟早会找到渡河之”津”。

孔子在周游列国中推广自己的思想,尽管遇到的困难层出不穷,看似不可为,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走了一条常人难以企及的道路。

在楚国这个地方,孔子遇到的隐士还不只有长沮、桀溺,类似的事情后来又遇到了一次。

这天,子路和其他弟子陪孔子外出,子路跟大家走散了。他正一个人走着,遇上一位肩上挑着除草竹器的老人。

子路上前客气地问道:“您可看见了我的老师?”

老人说:“你们这些人,手脚都不劳动,五谷也分不清楚,谁是你的老师我怎么会知道?”说完只管下地去除草。

事后子路把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那是一位隐士。”叫子路回去找,老人却已走了。

这些人都是隐逸之士的代表人物,他们不满于当时的阴暗世道,不与统治者合作,选择了隐居避世,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这与孔子坚守自身的服治理想,积极入世,“知其弗成而为之”的积极人生立场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于隐者,孔子一方面谦恭地征询他们对社会、对自己的意见,一方面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面对繁重的社会责任,有志者怎能隐居山林,置天下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与没有思想的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就用不着象我孔丘四处奔波矣!

积极入世,主动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孔子的一贯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