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社会思潮传播研究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回应与批判:再度高涨的民族主义

1.民族主义思潮网络传播总体态势

根据目前有关民族主义的研究,民族主义是指共同体内部对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的集合,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和排他性的情感和意识,缺乏价值内核。这种意识不仅集中于共同体内部对于发展的愿望,也体现在对待其他共同体的态度与原则上。

民族主义思潮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具备思想整合、凝心聚力的作用,也存在以“爱国”为旗号煽动民众情绪,导致分裂、动乱和倒退的风险。中国的民族主义目前主张通过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达到国家独立、自主和自尊的目的。这个主张表现为爱国主义,即理性地认识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未来前景,坚持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对策和处理问题,避免情绪化、暴力的行为和空泛、非理性的言论。但同时也存在以爱国主义为幌子,借助社会热点事件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舆论稳定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政治、社会、文化、生活、外交等诸多领域都出现了反映民族主义思潮的事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从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民族主义话语再度高涨,重点关注本国本民族的发展需要,保卫自身利益的同时强化认同感。从全球范围来看,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大国以及阶层之间斗争加剧,全球化模式的捍卫者与反对者之间的较量为民族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提供了事实基础。从国内范围来看,影视作品、特殊节日和突发事件为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提供了现实土壤,民族主义思潮呈现出平稳中夹杂波动的传播态势;其次,民族主义思潮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与其他思潮相互交织的局面,比如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合流,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的狭隘民族主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互联网扩大加快了社会思潮的传播广度和速度,民族主义思潮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不断加深。值得警惕的是,民族主义在互联网平台的高涨可能引发其他国家担忧,助长“中国威胁论”,进而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带来消极影响。

2.民族主义思潮典型案例分析

(1)案例基本情况

①《流浪地球》热映引发民族主义讨论热潮

2019年2月5日,改编自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由郭帆执导、吴京领衔主演的电影《流浪地球》在全国范围内上映。该片讲述了在生存危机面前,为了拯救地球和人类文明,人类通过在地球表面建造行星发动机的方式,带领地球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电影中传统的家国情怀、父子之情以及科幻背景让影片在上映之后就收获了舆论的关注。

该片上映之后立即引发全民观影热潮。截至2019年2月12日,根据猫眼电影专业版的数据,该片上映90天以来总票房达到46.54亿元,观影人次达到1.05亿。根据腾讯娱乐的报道,2019年3月,《流浪地球》票房收入超过45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超过6.6亿美元,暂时登顶2019年世界年冠的位置。在微信平台上,与《流浪地球》有关的公众号文章共计24824篇,每篇平均阅读量达到17.4次,每篇最高阅读量超过10万次;在微博平台上,与之相关的微博数量为3909条,其中原创微博数量3064条,评论数量达到17093条。该片主演和投资人吴京也因为其参与制作的一系列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电影广受好评而成为微博平台的热点讨论对象,网友们还赋予了吴京“有京无险”“惊奇队长”等称号。全网搜索引擎搜索量超过54万次。其在新闻资讯平台“今日头条”上也收获了较高的认知度,其中相关文章总数3276篇,每篇平均阅读量超过1000次,最高阅读量超过3万次。

在正面评价之余,社交网络上也出现一些超出电影本身的质疑和非议。电影上映后,与各大平台近乎一致的普遍好评不同,“豆瓣”平台上《流浪地球》的口碑呈现下滑趋势。网友“东风还又”认为,当下有一部分群体,对于被贴上“爱国”“民族骄傲”等标签的事物,表现出了具有强烈针对性的厌恶与仇恨情绪,因而出于单纯的厌恶,这群人自发性地、集体性地、不约而同地对电影进行“差评”。

②《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引发的文化输出讨论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对中国传统神话进行改编的动漫电影,因为其出色的票房表现和舆论热度而成为2019年度的现象级电影。影片于2019年7月26日在中国上映。上映10天内票房突破23亿元,获2019年度内地票房榜第三名。8月17日晚22点,《哪吒之魔童降世》累计票房超过了40亿元,成为了中国内地电影历史票房榜上第4部达到40亿元+的影片,也是第一部动画电影。8月31日,《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达46.55亿元,超过《流浪地球》的46.54亿元,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二位。截至9月6日,《哪吒之魔童降世》凭借48.66亿元票房成为2019年国内电影票房排名第二,登上国产动漫的巅峰之作。在微博平台上,相关微博数量为2514条,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过了900万,短视频的评论量超过了17万次;在微博平台上的文章篇均阅读量达到了94次;在“今日头条”平台上的文章篇均阅读量超过了2000次;全网搜索次数达到295万次。

这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凭借其独特的精神内核、呈现方式和戏剧效果,引发了社交网络上的热烈讨论。舆论的侧重点由影片本身逐渐延伸到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角度。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财富,也是共同体内部共同价值观的体现,承载文化的影视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并收获讨论,是激发共同体内部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潮生发、传播的现实动员力量。

③巴黎圣母院大火与重建圆明园

巴黎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下午6点50分左右,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整座建筑损毁严重。2019年4月16日凌晨3时30分左右公布了巴黎圣母院大火救援的最新进展,称火情已“全部得到有效控制,并已部分扑灭”。2019年4月15日晚,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教堂前广场发表讲话称,“尽管这场战斗还没有完全获得胜利,但是最坏的情况已经得以避免。”马克龙表示,“我们将重建巴黎圣母院”。2019年4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向全体法国人民表示诚挚的慰问。2019年4月19日,法国总统和巴黎市长表彰参与扑救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消防员。

巴黎圣母院是西方文明的一个典型标志,因为雨果的同名小说而被国人所熟知。事故发生后,立即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在微信平台上发布的相关文章数量达到17938篇,每篇平均阅读量达到14.75次,最高阅读量超过3万次;在微博平台上,与之相关的微博数量为33518条,其中原创微博数量为23574条,评论数量为64987条;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到了3884万次。

巴黎圣母院大火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勾起了国人对于中国近代史惨痛的集体记忆,进而引发国人心中的创伤感和耻辱感。在此基础上,国人再去看待法国历史遗迹被毁这一事实就会怀有与之前不同的情感,这是导致民族主义在该事件中传播的情感基础。

(2)民族主义在案例中的传播情况概述

①搭载文艺作品,建构传播内容,深化传播效果

《流浪地球》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两个案例由于其性质的相似性,因此其传播情况大体一致,故而一起论述。《流浪地球》热映事件中民族主义思潮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主要围绕着网民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爱国热情而展开,基本属于理性的民族主义思潮范围。两部电影热映案例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在电影放映事件中的互联网传播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传播渠道来看,文艺作品正在成为民族主义思潮重要的议题生发器。作为国内首部科幻题材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故土情结和奉献精神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开辟家园叙事套路的突破。网民在比较中外科幻片的时候通过对《流浪地球》中细节的讨论完成了对其中蕴含的民族主义元素的传播。《哪吒之魔童降世》则是通过对传统神话进行现代化改编,将原有的故事框架与现代精神内核完美融合。同时,这两部电影在上映后取得的良好口碑让国人在面对好莱坞电影与日本动漫制霸全球文化的现状时,内心生发出一种民族自豪感。网民对这两部作品的了解与认可是民族主义思潮得以传播的议题基础和情感基础,并且以电影为主的文艺作品覆盖受众较为全面,为民族主义思潮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二,从传播内容来看,文艺作品中特定或特殊的文化符号能够激发观众内心的民族主义火花,引发传播热潮。在同一文化传统下,文艺作品在其叙事中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品内容与观众的切身体会联系在一起,从而传递出一种价值观念,从情感层面使观众认同,进而构成民族主义思潮传播的情感和群众基础。《流浪地球》在全球毁灭的宏大叙事中表现出的中国元素都是民族主义的象征,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促进传播。比如其中灾难场景中的中央电视台“大裤衩”以及东方明珠塔,主角每次启动运输车都会响起的交通安全警告声,以及进入地下城的方式与当下生活方式的相似性,等等。这些熟悉的建筑物和表现方式在影片中充当的不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影视化呈现,更是一种引发观众共情的民族主义符号。这些具备象征意义的符号在某种程度上拉近影片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更容易认同影片中传递的价值观,进而自发地传播价值观以及价值观中内嵌的思潮。

第三,从传播效果来看,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作品容易与同类型或相同性质的作品相联系,形成联动传播效应。《流浪地球》与《战狼》系列相提并论,因为两部影片都是演员吴京主演,并且由于吴京本人的外形特征与近年来的代表作品的原因,他被观众当作娱乐圈中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代表。观众会自发地认为有吴京参与的作品都带有民族主义色彩,并且《流浪地球》中蕴含的家园情怀、救世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使观众能够轻易联想起《战狼》系列中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流浪地球》与《哪吒》相提并论是因为两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类型电影的新发展,填补了以往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上的空白。对于观众来说,这一点恰恰体现了中国在世界上正在发挥着独特作用,显示了近几年中国自身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这能够极大地激发民众心中的民族主义情怀,促使民众自发地为其传播。

②借用历史事件,主导情感取向,实现联动交互传播

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初期体现了围观群众对于历史遗迹被毁的惋惜之情,之后被网友与圆明园事件相联系,传播内容由古迹被毁的惋惜转向对受害国家的冷嘲热讽。在这其中,传播的情感取向产生变化,整体呈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从巴黎圣母院大火与重建圆明园事件中可以看出民族主义在此类事件中的传播情况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传播内容来看,此案例是由于传播内容的转变引起网民情感取向的变化,最终导致民族主义思潮在其中的出现和传播。在这个案例中,最初网民情感取向为同情法国的遭遇。网民由事故联想到名著《巴黎圣母院》,将法国历史遗迹的遭遇与名著人物卡西莫多的经历做类比,有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圣母院的花窗图片,有微博内容称“钟楼怪人在失去了心爱的姑娘后,现在又失去了他的住所”,表达了网民对于失去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痛惜之情。随后电影《爱在黄昏日落时》由于将巴黎圣母院作为男女主人公情感关系的象征而被再次传播,同时白居易的诗句“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也因为其象征意义而在此案例中被广泛传播,再次表达网民对于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之情。而当网民将巴黎圣母院的遭遇与圆明园的遭遇联系起来,勾起网民对于“被侵略”的集体记忆时,便出现了对于法国冷嘲热讽的言论,认为这是对法国的因果报应,社交网络上出现“风水轮流转”“法国是在自作自受”“大英博物馆也应该被烧”等言论。这时,网民的情感取向已经由失去世界文化遗产的惋惜转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第二,从传播范围来看,在传播技术的介入下,民族主义在此案例中实现了国际国内联动传播,历史与现实交互传播。在这个案例中,当下发生在法国的突发事件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之后,“法国的历史遗迹被毁”这一事实勾起了网民关于近代史记忆,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网民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与巴黎圣母院被烧两件事情进行类比,最终引发了国内关于民族主义的热烈讨论。这恰好符合了传播技术在民族主义思潮传播中的作用。在这个案例中,互联网参与到巴黎圣母院大火的传播事件中,既作为推动其传播的技术因素,又承担了提供公共讨论空间的社会角色,中介并影响了网民对这件事的情感认知和价值判断。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超时空性,许多在传统媒体时代囿于时间空间原因没有被联系起来的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后被群众加以联系,容易造成影响更为深远的传播事件。

(3)案例传播的影响及进一步发展

面对以上传播案例的情况和民族主义的传播特征,可以预见,民族主义思潮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发展趋势可能有以下方向:

第一,文艺作品是触发民族主义思潮传播的重要力量,电影及影视剧将会成为民族主义思潮传播的重要载体。从《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两部电影在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上的热度可以看出,文艺作品作为民族主义思潮的一种载体,正在发挥推动民族主义被更广泛社会阶层所认同的独到作用。民族主义思潮的情感基础是一种赋予民族成员共同身份认同,并激发他们对民族共同体效忠的集体情感。这种集体情感是民族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思潮的基础,因为一种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被一定群体所认同的思潮,关键在于其主张和观点引发群众的认同和共鸣。文艺作品中对民族意象的影视化表达为民族主义思潮的具象化提供了大量的象征资源,使本身抽象的社会思潮的主张和观念日常化和具象化,更容易与网民的日常生活和自我身份相联系,引发其情感共鸣,使分散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互联网平台上集聚,为民族主义互联网传播提供土壤。

第二,借势传播将成为民族主义互联网传播的重要趋势,即搭载某些带有国家民族历史元素的突发事件,在扩大民族主义思潮影响范围的同时占据公众注意力资源。互联网创造了民族主义情绪和观点传播交流的新场域,并且提升了其话语的影响力。当前移动媒介承载了大量来自网民的社会舆论,构成了舆论场的新重心。即使官方代表能够在突发事件的重要节点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但有心人士往往会借用公共事件制造舆论热点,煽动公众情绪。对于民族主义思潮来说,其搭载的主要事件多为带有国家民族历史元素的突发事件。这些舆论热点会引发两种不良社会影响:一种是容易挤占本就不多的公众注意力资源,将原本用于讨论公共事务的资源用于此,不利于民众培养互联网理性表达和参政议政的能力;另一种是容易将普通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推向高压点,向激进民族主义或狭隘民族主义方向发展。

第三,参与者的情感快速转向凸显民族主义在互联网传播中上层引导功能的局限,民众的情感走向会成为推动民族主义思潮案例传播的重要因素,社会领域的民族主义思潮或事件将更加呈现出自下而上的建构方式。从《流浪地球》和《哪吒》受到观众好评可以看出,文艺作品能够成为现象级作品进行传播的重要原因是它与大众的深层情绪产生共振,这是人们感受、认同和自发传播民族主义的基础。在传统媒体兴盛的20世纪80—90年代,民族主义主要是通过主流媒体自上而下进行建构和传播的。而网络空间内的情感聚集和情感演化成为民族主义传播中的重要动员力量。在互联网环境中,其隐匿性使平台上呈现出的受众情感更为扁平化;而且,在面对外部刺激时,互联网用户会投入更大的情感能量作为回应,且极易产生网络上的群体聚合效应。也正因为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一些民族主义思潮传播事件往往起源于社交媒体,并发酵于整个互联网环境中,使得民族主义思潮事件自下而上自发式建构。这一点在社会思潮互联网传播中具有普遍性,并不是民族主义思潮所特有的。

(4)对策及建议

针对目前国内民族主义思潮案例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研究提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对民族主义互联网传播进行必要的回应和引领。

第一,在传播方式上,重视并运用好文艺作品在传播理性民族主义思潮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爱国主义是民族主义中的理性内核,是组成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重要元素。面对影视作品热映而引发的民族主义思潮传播现象,我们应当做出及时的回应,进一步打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经典文艺作品,坚持爱国情怀作为优秀文艺作品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底蕴,运用优秀文艺作品阐释中国精神、展现中国形象。在互联网时代利用文艺作品构建与传播理性民族主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基础。

第二,在传播效果上,设立民族主义事件应急素材库,在重大节日和国内外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预判舆论风向,并做出回应。在互联网时代,古今中外的任何事件都能被一些网民加以联系,挑动起大众敏感的神经,发表一些极端口号,左右网络中不成熟的民意,使一件突发事件在网络强大动员能力的影响之下演化为线上或线下的社会思潮群体性事件。因此,有关部门可以依据以往案例,建立民族主义事件相关素材库,在重大节日如国庆节、建军节等时间节点重点关注互联网中的民意表现,在给予足够言论空间的前提下,对舆论走向进行监督和引导,使互联网环境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实现有序、理性传播。

第三,在传播内容上,主流媒体需要转变话语方式,积极运用图像、符号、视频等方式构建互联网中的民族主义,规范并引领互联网空间中基于民族主义的网民的政治参与活动,实现互联网中民族主义传播与网民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民族主义的互联网传播在积极意义上展现了普通民众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对国家发展的民意支持。但事实上,民族主义思潮在互联网上搭载相关事件借势传播时,网民受到相关热点吸引,并不会关注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事实真相,而是根据自身的喜好,发布或传播自认合理的言论。因此,目前民族主义思潮的互联网传播仍旧是网民在民族主义情绪驱动下的一种具有不稳定性的自下而上的传播行为,需要主流媒体用平易近人的内容形式回应网络上非理性、草根化、随意性的民族主义情绪和言论,稳定网络舆论生态,引导网民理性地通过网络表达爱国情感。

3.民族主义思潮典型评论分析

(1)基本观点及倾向

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网络传播中关于民族主义思潮的评论观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对体现民族主义思潮的文艺作品进行评论,比如《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漫威新片《上气》涉嫌辱华等。这类型的典型评论主要观点分为两派,一派对于文艺作品中蕴含的中国思想和价值观念进行褒扬和赞美,认为中华文化应该并且值得对外传播;另一派则表现出对于西方文明的崇拜和对中华思想文化的自我矮化。这两种观点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民族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以及逆向民族主义之间相互拉锯的倾向。第一派观点的代表言论有《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在影片上映后对其做出的正面、积极评价,认为电影贡献了灾难叙事中的中国价值。网友“星八客”在9月对比了2019年各个国家的票房冠军后认为,真正抵挡住美国文化入侵的还是亚洲文化。第二派的代表言论主要是各大电影评分网站针对《流浪地球》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主义而打出的差评,认为该片是借着春节档这一国产电影保护期上映的一部迎合民族主义者的烂片。尤其在以“文艺青年聚集地”为标签的“豆瓣”平台上,部分网友对于贴有爱国主义标签的作品和话题表现出厌恶和仇恨情绪,这些人也获得“战狼PTSD”“洋奴恨国党”“慕洋犬”等头衔,而站在他们对立面的则被奉上“小粉红”“五毛党”“乡土碍国青年”等称号。

第二种是对特殊节日氛围或重要国家、民族事件做出的体现民族主义思潮的评论,比如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有关国庆阅兵仪式和外媒相关报道的评论。这类型的典型评论主要呈现的观点是对中国目前发展状况、取得的成就与未来前景的一种客观、理性的认识,认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来源于祖国的强大,因此国家需要立足已有的成就继续向前发展,表现出理性的民族主义倾向。有网民在观看阅兵仪式后表示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带来了国人对自身和国家认同感的提升。人民网在国庆阅兵之后从历史的角度发表评论,认为此次阅兵展现了我国军队的坚定自信。年轻一辈的网民用“阿中哥”称呼祖国,用自己擅长的话语方式表达对祖国的赤诚之情。人民日报也在微博平台开设话题“我们都有一个爱豆名字叫阿中”,阅读量13.5亿,讨论量85.8万,相关话题“我为阿中哥哥庆生”阅读量超过1000万。

第三种是围绕当前国际局势和中国国际地位而展开的体现民族主义思潮的言论。这类型的言论主要针对民族主义中的负面信息如逆全球化进行论辩,认为要以国家合作、多边关系应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此类言论总体来说属于理性民族主义的范畴。2019年全球局势进一步复杂化,逆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合流上升,一些国家和言论表示出的退出国际合作、维护本国利益的观点和立场,在互联网中引起广泛讨论,我国主流媒体纷纷发声,回应与批判舆论生态中出现的狭隘民族主义的萌芽。这类评论主要是从现实出发,阐明逆全球化表面上看是为了规避经济全球化给本国本民族带来的风险,但是实际上孤立发展并不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要求,这么做不仅破坏全球经济秩序,而且降低本国民众的福利。总体来看,此类言论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指出国家合作才是共赢的唯一道路,没有情绪化、非理性和空泛的言辞,表现出理性和开放的倾向。

(2)基于评论的传播态势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共同体意识”,与传播活动的发展态势密不可分。民族主义思潮典型言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态势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从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上来看,主流媒体发声较多。与此同时,网络社群也在发表言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中的内容较少主动体现传播民族主义的意愿。网络上批判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论大多是国家级主流媒体或通讯社发出的,因此,主流媒体是发表民族主义言论的一大阵地。除此之外,年轻网民参与的网络社群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豆瓣和知乎是两个具有一定受教育程度门槛的网络社群,其中的成员大多文化程度较高,也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表达情感和组织动员。但是,从帖子中所采用的解构化和娱乐化的话语方式以及鬼畜、恶搞的表达方式来看,这一群体发表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言论更多是出于表达自身和建立身份甚至吸引粉丝的目的,带有“仪式感”成分,主观上传播民族主义的意愿较为微弱。

第二,从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上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族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并且其组织和动员效果对民族主义网络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从“阿中哥”相关话题在微博平台上的高阅读量和参与情况可以看出,互联网媒介使得一些平时较为远离政治的网民群体,如女性,也参与到民族主义的讨论与传播中。此外,网友们通过围绕文艺作品进行讨论以及传播与“阿中哥”相关的内容,在网络中寻找到同类,进而反驳持有不同意见的群体,在这个过程中网民体会到自身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并且在行动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对于民族身份认知。此外,网民由于情感驱动而在互联网中形成了具有较强组织力和行动力的团体,以此进行民族主义的讨论和传播。因此,网络成为民族主义勃兴与演化的重要空间。

(3)影响

第一,粉丝民族主义逐渐成为当前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态。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10—2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比重最高,达到24.6%。从言论表现和传播态势可以看出,这一群体以社交媒体为主要的组织和动员平台,在发表与文艺作品或者国家重大事件相关的言论时,更多的是将自身情感或身份诉求投射于“国家”这一他们在内心建构起的客体之上,类似粉丝对于偶像的情感表达。相比于互联网之前的民族主义运动,这种表现形式呈现出娱乐化、戏谑化的表达方式,温和、非暴力的情感取向,带有自我身份表达的意义建构方式的特征,并且以网络社群或者共同话题为纽带进行动员和组织。但由于网络表达方式的娱乐化和戏谑化,民族主义的内涵在网络传播中逐渐泛化,虽然粉丝民族主义的行为客观上强化了民族感情和身份认同,但是主要参与者可能并不认为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民族主义。

第二,互联网对于民族主义集体运动的重要作用。民族主义2018—2019年在互联网空间中的再度高涨已经表明传播技术对于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互联网作为传播技术的重要形式,使中国民族主义网络传播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和组织动员方式,同时让原本属于精英阶层的民族主义运动下沉到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用粉丝民族主义的面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以“表达自我”和“获取认同”的形式拓展和深化民族主义的网络传播范围和效果。民族主义传播者对于互联网的极度依赖和信任反映了民族主义在传播技术的帮助下呈现出的自下而上的建构方式,但同时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主流媒体引导民族主义发展和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空间。

(4)对策及建议

针对当前民族主义思潮的典型评论的情况,本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回应和引领。

第一,在对待中国民族主义思潮问题上,要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和态度,既要承认其积极的一面,也要批判其负面效果。民族主义一方面可以促进民族内部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另一方面,非理性、激进的民族主义具有暴力主义和排外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与互联网强大的动员能力相结合,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化民族情绪,不利于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以及融入世界,也不符合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在引领民族主义思潮发展问题上,我们要赋予民族主义合理内涵,释放其积极效应,不能任其发展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阻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良好的国际形象的树立。

第二,对于互联网上出现的民族主义集体行动,引导方式一方面要重新看待参与者,另一方面针对当前民族主义言论和集体运动的倾向采取更适合的途径。首先,对于民族主义集体行动的参与主体即年轻网民,要用生活化的话语方式进行引导,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强化网民的“集体记忆”,进一步强化国家与民族认同。其次,要立足于当前民族主义网络传播中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倾向,采取更柔和的引导方式,而不是主流媒体单向灌输。在与网民群体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引导民族主义在网络传播中发挥正面效应。

第三,让民族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正面作用,需要国家调控与社会参与两方面有机结合与互动。对于中国而言,民族主义作为承载集体记忆、尊严和认同的重要载体,延续了自近代以来独立、富强的目标诉求,正确地发挥其作用,能够起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面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国家层面来说,主流媒体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影响力,主动占据公众注意力资源与受众市场,提高网民对主流媒体的接触频率;同时避免宏大叙事,采用日常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从社会层面来说,互联网公司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公共责任,自觉维护和引导旗下网络社群的秩序和氛围,消解其中隐含的负面民族主义情绪,避免其集聚为极端或狭隘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