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堕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罪臣说

堕民起源的另一观点,就是“罪臣说”。先世原是官僚之后,有的还是朝廷重臣,因犯罪被贬,沦为堕民。“堕民也叫隋贫,其始都是宦家,以无辜罪杀平民,而夺他们妻以奸淫。平民怨,告官,官遂贬他们为贱民。”[50]堕民有“反抗洪武和永乐的忠臣义士说”。鲁迅在《我谈“堕民”》中,并不认可关于堕民源于“宋焦光赞部曲说”,“我生于绍兴,堕民是幼小时候常见的人,也从父老的口头,听到过同样的他们所以成为堕民的缘起。但后来我怀疑了,因为我想,明太祖对于元朝,尚且不肯放肆,他是决不会来管隔一朝的降金的宋将的。”鲁迅提出“他们的祖先,倒是明初反抗洪武和永乐皇帝的忠臣义士也说不定”[51]。据传明代因此贬为堕民的有“胡惟庸案”和“方孝孺案”。反抗洪武的“忠臣义士”,除已述陈友谅和张士诚以及方国珍以外,还有宰相胡惟庸。民国《新昌县志》关于堕民起源,提及“为明胡惟庸后”。[52]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朱元璋将胡惟庸满门抄斩,并追究其同党,文武官员有15000人受到牵连,全被处死。太学士宋濂小心谨慎,朱元璋仍不放心。宋濂的孙子宋慎被告发为“胡党”,牵连到宋濂,被押往南京欲处死。经马皇后劝说,改为充军茂州(今四川理县)。70岁的宋濂未到茂州就死在半路。十年后,又有人告发开国功臣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犯了大逆不道的死罪。李善长也是朱元璋的亲家,朱元璋曾赐两道免死牌。但朱元璋仍将李善长及其全家七十余口全部处死。三年后,有人告发大将蓝玉谋反。明太祖杀了蓝玉,追查同党,又有15000人受到牵连被杀。民国《新昌县志》声称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而沦为堕民的出处为“鄞志亦言”。但康熙、乾隆、同治、光绪乃至民国五种《鄞县志》书并无相关记载,明代史书也没有相关记载。

据堕民族谱记载,“反抗洪武的忠臣义士”沦为堕民的还有朱元璋的部将周世光的后代。据嵊州三界镇割鸡山村周友灿介绍,“他年轻时见过族谱,上面记载该族祖上就是作为罪臣被贬作堕民。据说,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对部下封官不公,部将周世光等不满,因此被贬到诸暨、绍兴等地,并规定其子孙永不叙用,不准读书。周世光后代有一支流入割鸡山,女的养鸡鸭、做伴娘,男的捉青蛙、做轿夫和做堕民糖(即饴糖)为生”[53]。专门从事“猥下杂役”。

“反抗永乐的忠臣义士”沦为堕民也不乏史料记载。“自明初绍兴有惰民,靖难后诸臣抗命者子女多发山西为乐户,数百年相沿未革。”[54]《明史》亦载:“成祖起靖难之师,悉指忠臣为奸党,甚者加族诛掘冢,妻发浣衣局、教坊司。”[55]《鹿洲初集》也载:“最可恨者身死而妻女分教坊,配象奴,若铁铉、黄冠、齐泰、茅大方、胡闰、陈继之、姚善、侯泰、董镛、郭任、谢升、胡子昭、陈彦回、牛景先等十数人皆遭此虐也。”[56]铁铉乃建文帝时的兵部尚书,因不附燕王,被磔于市,其妻杨氏被送往教坊司。[57]茅大芳乃建文帝的副教御史,燕王称帝,不屈而死,其妻也发配教坊司。[58]清阮葵生在《茶馀客话》中,提及御史年臣“查其祖先,原是清白之臣,因明永乐起兵不从,遂将子女编入教坊”[59]。《绍兴市志》载:“明永乐皇帝朱棣将其政敌贬为堕民。”[60]周建人也持有同样观点,“浙江肖山、绍兴、宁波一带,有一种奴隶叫堕民,据调查者说,他们原是明朝建文皇帝逃到浙江来的臣民的后裔,他们干着‘最下贱’的工作,被人们所瞧不起”[61]。建文朝大臣的妻女没入教坊,沦为乐户的史料比比皆是。

“反抗永乐的忠臣义士”沦为堕民涉及“方孝孺案”。堕民也传说:“过去有裘、叶、应、甘、柯、彭六姓,原是皇帝御前的六部大臣,因犯了罪,被贬为堕民的。六部之设,肇始于明。查《明史》建文帝的六部大臣,并左右都御史,在靖难之变中,除户部、工部归属永乐帝外,余皆殉难。在这次变乱中,永乐残杀建文的忠臣,株连灭族,是很多的。如方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被诛者数百人,万历十三年三月释坐孝孺谪戍者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凡千三百余人。虽则艺人所说六姓与建文帝的六部姓氏不合,但也许正是这次靖难籍没中的一支吧。”[62]《陶堰镇志》也载:“方孝孺不肯为明成祖朱棣起草登极诏书,被杀,其亲族受到株连,被贬为堕民。”[63]《安昌镇志》也有相同的记载:“方孝孺不肯为明成祖朱埭起草登极诏书,被杀,其亲属‘六姓’贬为‘堕民’。”[64]方孝孺为浙江宁海人,为宋濂弟子,明初名儒,曾任侍讲学士、文学博士。燕王(明成祖)兵入京师,方孝孺拒不起草其登位诏书,被磔于市,并灭十族,波及方孝孺的学生,被处死达870余人,至于“远戍”则“不可胜计”。按国家刑律规定,仅有株连九族,即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后来,加上朋友和门生为一族,构成十族。“在凑成的十族中,由于关系疏远,略微沾边的人,将他(她)们贬为‘堕民’,迁徙到‘天老地荒’的穷乡僻壤的地方去生活。”[65]20世纪80年代,在钱塘江南岸的西陵古镇的一个堕民村,发现了一份因受方孝孺案而沦为堕民的手稿。当事人为宁海的高廉清,做过几任县令,幼时与方孝孺有过诗文之谊。告老还乡后,因慕其道德文章,将方孝孺的《扇子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写成扇面。方孝孺案发后,高廉清与秀才儿子高文毓均受到牵连,沦为堕民,离开宁海,发配到西陵古镇。作家莫莠据此创作长篇小说《堕民》。

高氏父子写成《堕民迁徙志》,记录了整个过程。1403年5月23日,400余人从宁海出发,徒步涉过梅溪时,3人溺水,1人死亡。多人川资告罄,有的向路人行乞,未予制止。7月1日,数人遭市井无赖侮辱,责令隐忍,赔礼了事。7月9日,山洪暴发,桑河猛涨,平地水深过膝,汪洋肆虐,因未到达“天荒地老”之处,不敢驻留,乃奋力强渡,众志成城,又有3人溺亡,余得生还。1404年,到达钱塘江南岸西陵古镇之东的荒僻之地,开始建造“堕民村”。至1405年3月3日,筚路蓝缕,才草草建成“堕民村”,取名“银杏村”,从此定居下来。从宁海出发时有423人,途中生婴儿7人(3男4女),此时已减为361人。3月5日,建立堕民村“学馆”,学科有修身、接物以及吹拉弹唱。入学者均为聪慧乖巧的少男少女,首届共34人,由高文毓任学师,以便尽快学习谋生技艺,以生存繁衍。9月18日,首届学员结业,经学师暨全村父老评定,合格者29人。以后每年一期,春天开馆,入秋结业。从宁海迁往西陵古镇的堕民仅仅属于“远戍”的一部分。至于散落在宁海本地的所谓“堕贫”,估计是应迁徙而未被迁徙而遗留下来的堕民及其后代子孙,仍然被视作堕民,一代一代繁衍,只能从事卑贱行当,如吹唱、剃头、值堂、阉鸡、详梦等,以祠堂庙宇栖身,习惯称为“堕贫”,成为被遗忘的阶层。[66]宁海堕民据传乃是因为受“方孝孺案”灭“十族”而株连的人。

明仁宗即位后,于1424年将原建文帝的忠臣眷属改回良籍。“建文中奸臣,其正犯已悉受显戮,家属初发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并习匠及功臣家为奴,今有存者,既经大赦,可宥为民,给还田土。”[67]然而,并非所有的眷属均改回良籍。“旧院有礼部篆籍,国初流传至今。方、练诸属人者,皆绝无仅有,独黄公子澄有二、三人,李仪制三才核而放之。”[68]黄子澄被杀后,其妻李氏在狱中生下遗腹子黄众家儿,李氏自尽后,将众家儿发入乐户郑阿阎家乳养,改名郑全。郑全生善,善生玉,玉生恩,恩生三子,长子山天,次子儒,幼子銮。儒生云,“因奉恩诏,励节褒忠,赐享庙庭,恐玷先人,具呈礼部”,礼部核查黄云等确系黄子澄六世孙,随即将其放出,复姓黄氏,发回原籍当差。时为万历十四年(1586年)。[69]永乐初年,牛景先次妻刘氏被送入教坊司,死后留下儿子能。能娶吴氏,生智;智娶顾氏,生诚;诚娶朱氏,生镃;镃娶张氏,生滨,“五世未敢失身辱祖”。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南京礼部祠祭司郎中葛寅亮获知徐滨“果系嫡派,给照除名,复姓从良”[70]。南京猪市有伶人徐公望,善于甄别古器物。其祖先牛某,“不从靖难之师,子孙发教坊”。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有诏许自陈”,徐公望得于除籍,恢复祖姓。[71]然而,礼部官员并未完全遵照圣谕。

朱元璋编定户籍,将堕民编为“丐户”。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诛杀丞相胡惟庸,制造“胡惟庸案”。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诛杀方孝孺等大臣,制造“方孝孺案”。《堕民迁徙志》等史料表明,明初一部分“反抗洪武和永乐的忠臣义士”因政治斗争而遭到迫害,被贬为堕民。